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
皇太后病重,康熙親自侍疾,他看着昏睡不起的人,環顧着身邊明顯偏蒙古風格的擺設,知道這個一生不爭不搶的老人,彌留之際還是惦記着自己的故鄉。
這位號稱是科爾沁部的明珠,曾經也是漂亮的、鮮活的,如今困在皇宮幾十年,或許死了也算是解脫了吧。
康熙對這位嫡母是敬重的,畢竟從來不難爲自己、忤逆自己,只要是他的吩咐都能第一時間完成,從不與外臣結交,就算是蒙古這些年也斷了聯繫。
既如此,皇額娘,你最後再幫朕一個小忙,朕送你回蒙古可好?
看着一直處於睡夢中的皇太后,康熙做了一個決定。
幾日後,皇太后卒於寧壽宮,據說死前只求了皇上一件事,就是想見見太子。
許是病糊塗了,她說的是太子而不是廢太子,皇上沒有糾正她,並傳胤礽到寧壽宮覲見。
就這樣,胤礽頂着廢太子的頭銜,在康熙的默許下,搬進了鹹福宮,和佟桂寧及弘昭住在了一處。他雖然並不刻意的走動,但是康熙幾乎每日都會召胤礽陪駕,弘暉讀書的活兒終於被人搶走了。
胤礽被廢之後,彷彿終於掙脫了枷鎖,周身不止沒有陰鬱之氣,反而更加溫文爾雅。就是囚禁期間伙食不好,人清瘦了許多,再加上之前長時間的下跪,導致走路快一些腿腳能看出來有些不自然。
面對康熙,他非常平靜:“兒臣這段時間想了許多,彷彿過去這幾十年像是做夢一般。如今夢醒了才知道自己辜負了皇阿瑪的教導。”
“兒臣能像如今這般隨侍皇阿瑪左右已是萬幸,皇阿瑪,如今兒臣有了弘昭才能體會您當時的心情。”
“大哥許是一時想岔了,我們兄弟一場,這太子之位兒臣擔當不得,大哥居長又勇猛無雙,當爲大清開疆拓土,皇阿瑪三思啊。”
康熙聽着覺得心裡無比的熨帖,這纔是他的好兒子。
微微眯着眼睛,康熙覺得吃了葉大夫的藥,眼睛並沒有好轉,於是這段時間藥停了,當然葉大夫也不在宮裡了。
胤礽離他很近,近到康熙擡眼就能看清楚他的微表情。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你能及時回頭就是好的。”康熙如此這般說着,兩人似乎都忘了,太子還有兩個十幾歲的兒子呢!
******
眼見胤礽和康熙又進入了蜜月期,朝廷上不知道從哪裡刮來一股妖風,又提起了立太子一事。
由於康熙之前言明過,不允許大家商議太子之位的歸屬,說立誰是他當皇上考慮的事情。所以,這段時間表面上來看已經風平浪靜了。
提起這件事的正是納蘭明珠,他的權勢早就不如從前了,如今也只是勉勵支撐家族。
明珠上了一個乞骸骨的摺子,裡面寫的大意是這樣的。
臣老了,如今一天也吃不了一碗米飯,喝不下一碗湯,看書還得借用西洋人的放大鏡。這麼多年承蒙皇上不棄,納蘭一族上下沐浴皇恩,發展的蒸蒸日上。正因爲此,臣更加清楚,皇上需要的是更爲年輕的臣子,臣希望能卸甲歸田,當個富家翁。
臣與皇上君臣相得十數年,自認爲窺得皇上心事幾分。如今太子已廢,大阿哥已毀,臣斗膽一言。衆阿哥中八阿哥是大富大貴的面相,對下懂得禮賢下士,對兄弟友愛,對皇上您尊敬,正是皇子中的典範。
如皇上仍有立儲之心,臣舉薦八阿哥,請皇上考慮一二。
康熙反覆看了幾遍明珠的摺子,忽然發現了一個問題,老大被自己摁下去了,他的勢力到哪兒去了?
如今看來是被老八收了,這倒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吃了個飽飯啊。
是了,老八後院還有納蘭家的一個女兒呢,彷彿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怪不得納蘭家都倒戈投奔他了,原來鋪墊在這兒呢。
康熙越想越氣,也不管皇宮已經下鑰,將諸位年長的皇子紛紛喊道了養心殿。
夜已過半,宜嫿和胤禛早都去會周公了,被蘇培盛硬生生的喊了起來。
聽說是康熙急召,宜嫿一下子就清醒了,她猛地坐起來,盯着外面漆黑的夜色:“爺?”
胤禛感受到了宜嫿的不安,低頭安撫了她幾句:“沒事,皇阿瑪不單單召見我,開府的皇子都被召了進去。天色還早,你睡吧。”
這怎麼可能睡得着,宜嫿披着被子坐起來,看着胤禛穿衣洗漱,玉玲端來了小廚房一直聞着的羊湯和大餅給胤禛充飢,這時候出去,還不一定什麼時候能回來,還是先墊墊肚子的好。
胤禛三五口乾掉了一張餅,兩口將羊湯一飲而盡:“弘暉那裡今日別去上書房了,我和皇阿瑪告假,你們在家裡好生呆着,別怕。”
宜嫿點點頭,目送胤禛離開,她讓玉玲將書房的燈點燃,坐在椅子上思緒亂飛。
弘暉在前院許是被胤禛的動靜吵醒了,此時已經穿戴整齊來請安了,宜嫿讓他進來書房坐:“今日阿瑪給你放了一天假,在家裡教弘昀讀書吧。”
弘暉看着宜嫿,點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額娘,兒子或許知道阿瑪此行的原因,昨日兒子在宮裡給皇瑪法讀奏摺,看見了納蘭相爺的摺子,兒子只是大略掃了一眼就覺得不好,那內容不應該是兒子知道的。”
“皇瑪法最近眼神不太好,兒子就用了個障眼法把那本摺子換了,如今皇瑪法可能是自己翻閱到了,才這般大動肝火。”
“您別擔心,那封摺子牽連到大伯、二伯還有八叔,和阿瑪無關。”
弘暉見宜嫿有些慌,趕緊給她吃定心丸:“您別怪兒子沒有提前和阿瑪說,兒子覺得阿瑪還是不知道的好。”
“對,你也是不知道的。”宜嫿反應過來,表示自己今天並沒有聽到這話。
養心殿裡諸位皇子阿哥都到了,除了被圈禁的大阿哥,就剩下十阿哥沒有來,九阿哥着急的抓耳撓腮的。
康熙看了一眼,發現老十沒來,倒沒生氣,這個兒子混不吝慣了,正事也沒他的份,不來就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