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

堂下的衆大臣原本都在思量着李文守的提議,但卻忽然聽得一個‘殺’字,無不仰起頭顱,想看看這樣激烈的話究竟是從誰的口中說出的,然後便看到了正在嚴厲吩咐的晏溫。他們先是驚錯,俄而變爲了驚恐,個個冷汗直出,戰慄不已,紛紛用異樣的目光望着面前的參政大人,彷彿成了一張的面孔。

“晏相三思!本朝自立國以來,從未動輒用大辟之刑。若今日不論輕重,隨性殺人,不僅於各地新政無所補救,且會招致無窮禍亂。”洪立慎見他們都不敢說話,便代衆人進言苦諫。

晏溫沉吟片刻,便一面翻弄着卷宗,一面回覆:“洪參政真乃腐儒之見。本官雖致力聖賢之道,但可不似你們,談及殺人就這般驚恐,怕我違了聖人的意思。豈不知孔聖人也曾將散播邪說的少正卯誅殺,且大戮其屍,在諸公眼裡這是否都成了不仁?何況現在要殺的盡是些貪官污吏、奸民劣紳,比當年的少正卯還罪惡許多!此等人物相互勾結,若不連根拔起,怎能使新政奏效?”

“但下官怕……”

“不用說了!”晏溫合上卷宗,板正了臉,“我意已決,就按這個方針草擬命令。這就去叫郵人發回濟南。”

衆人無可奈何,只得由着晏溫以中書省的名義寫了公文,被迫聯署下發。

“怪哉,怪哉,真是世間的一樁新奇事!”蔡賢卿又從外面轉了一趟回來,拍着掌,在葉永甲身旁走來走去。

“蔡老怎麼了?中書省商量完了?”葉永甲見他如此興奮,不禁相問。

“你整日就悶坐在此,也不走出去散散心,結果弄得國家大事都不知道,每次還需我和你講!”蔡賢卿搖頭苦笑。

“是晚輩不聽教誨,”葉永甲連連作揖,“萬望蔡老寬恕。”

“算了,我就跟你說罷。那晏溫……晏副相,向陳同袍指示‘與汝生殺之大權,不執新政之人皆可殺之。遇不服王命者,可以此文出示,仍不聽命,則立將其押還京師,斬於街衢。不可心有寬慈,誤事誤期,否則拿汝是問!’平時講究清靜的晏家大儒,竟一變爲殺人酷吏,轉變之快,實在令人發笑不解。”

葉永甲冷笑:“看來您不怎麼了解晏相啊,這是此人一貫的作風。他自詡當代名士,誓要興復先儒之道,口中倒也常常念及仁德治國,幹起事來卻心狠手辣,絕不仁慈。當年廢太子的時候,他手裡握了多少條的人命,竟全然不以爲意,還自顧自地在施行仁政;今日此事,更爲可笑,竟希望憑靠着一顆顆人頭,去殺出一條通往儒家禮教的康莊大路。我可從沒聽過殺人可以殺得民風淳樸的。”

“但他的本意,還是誅殺那些貪官污吏,不傷及無辜百姓。”蔡賢卿解釋道。

“您會錯意了,我不想討論他殺人是對是錯,問題是出在根本上。他現在所奉行的東西,和他所提倡的先周禮教完全是背道而馳。晏參政以爲自己還在搞聖人之制,可像他這樣地不擇手段,早已離先道遠矣,如今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那按廷龍的想法呢?”蔡賢卿聽得極有興趣。

“聖賢之道已不可爲。”葉永甲緊鎖住了眉頭,言語十分堅決,“國家衰亂,文人們抱着四書五經,還認爲是禮教不興的緣故,才釀成如今的惡果。但歷來不講禮教已久,人心政制變化極大,此時再孜孜於古籍之中,簡直無異於按圖索驥。所以,要救國家於危亡,必須先拋棄掉先人的遺緒,獨自開闢出一條新路來。”他說到此處,竟也顯得茫然無措,低下頭去。

蔡賢卿讚歎道:“廷龍之見實在卓識!老夫心中也是這麼想的。如果一味因襲着老舊之學,那就只是在原地打圈,到頭來重蹈覆轍而已。興辦新學,卻空使教習聖賢之書,不問時政,實在可悲。”

葉永甲道:“晏相併非蠢夫,只是癡迷於素日理想,不曾顧及外事。這樣搞下去,最高興的恐怕是奉相了。”

“說這些話還爲時尚早,”蔡賢卿一拂衣袖,“靜靜看罷,坐等定分曉的那天。”

郵人接了中書的信件,便快馬加鞭地趕回濟南,下馬喘息未定,就徑直跑去客房內呈遞陳同袍。

“快,快,拆開瞧瞧!”一個書辦行到門口,劈手奪過那封信件來,回身轉交給了陳監學,催促他看。

陳同袍不太着急,但礙於兩位書辦的催逼,只好把那信封一手撕開,取出公文。

“上面說的什麼?”兩個書辦趴在桌前,動着指頭四處亂指,全然不成禮儀。

陳同袍漠然不顧,專心地將文書閱過一遍,才慢慢轉過頭說:“晏公有令,叫吾掌握生殺大權,遇到阻礙新政之官民,立斬不赦。”

兩個書辦聽了,四眼相對,不禁展露出了喜色:“晏相果然英明!對付這些小人,就不應該姑息放縱!”

陳同袍摺好了文書,亦作迴應:“晏相之策實乃至論,我等事事依遵,必無差錯。我明日即交與知府同看。”

“知府這回兒應該沒話了。”

陳同袍卻把額頭一皺:“知府自然不敢違背晏相,但就怕他一旦知情,心愈恐懼就愈想着保全性命,凡事都推諉他人,不肯和我們交底了。要是地方長官也這樣防着朝廷,對新政總歸不是好事。”

兩書辦聽着極有道理,頷首稱是:“是啊,其他人要殺就殺,我們眼皮子都不眨一下;此人名爲知府實爲巡撫,權力甚重,我們肯定要拉攏一下。”

陳同袍道:“我有一計。那知府害怕的是你們兩位,而我一直保持溫和折衷之見,使得他對我頗爲信任。今可身揣這封文書約其密談,然後於會談中恩威並施,使之又懼又喜,懷我之德,必能使其俯首帖耳也。二位以爲何如?”

兩人不假思索,徑直言道:“就這麼辦!”

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三)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四)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五)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六)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五)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五)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五)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二)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五)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一)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三)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三)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五)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一)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五)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五)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序章 葬女、隱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