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

石琅翼也沒有讓諸人等太久,很快就是接口繼續道:

“根據帝國現在的底蘊,尤其是軍械生產供應能力,我們認爲短期內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把帝國陸軍擴充到八個師的規模(清末梟雄171章)。

排除現有的五個師外,把第七混成旅、第十混成旅擴編爲師,再新建一個步兵師!”

“不過以這八個師的兵力,也是很難照顧到方方面面,所以我們認爲還需要進一步整編協防軍,使其正規化,能夠分擔帝國陸軍的部分壓力。”

聽到石琅翼這麼說,下面的一羣人都是暗自心中點頭,看來聯合參謀部這邊也沒有弄出太過誇大化的計劃,提出的計劃還是比較務實並且是在現有基礎上的。

目前來說,中華帝國以皇家陸軍的五師兩旅爲絕對主力,但實際上協防師已經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這些主要兵力來源於俘虜,不發軍餉,大規模使用冷兵器的炮灰部隊已經在中華軍內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初攻克鎮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主要依靠這些協防師的前仆後繼,付出了大量傷亡後才奠定了勝局,而皇家陸軍只是充當了火力支援和督戰隊的角色。

看到協防軍的重要性越來越大,軍方重視協防軍也就不奇怪了!

石琅翼繼續說着,不過說的都是一些細節性問題了,比如說要怎麼把兩個混成旅擴編爲師,又比如說新建的這個師該怎麼建,又比如說協防師正規化後,怎麼解決統一協防師部隊的武器,怎麼解決協防師內的火槍團所需要的火槍等(清末梟雄171章)。

而這些內容實際上已經不是聯合參謀部的範疇之內,他只是說一個引子而已,具體怎麼解決實際上還需要統帥部的其他部門來協調解決。

比如說兵員問題,你要把現有的五個步兵師補充,要把兩個混成旅擴編爲師,又要新建一個步兵師,這裡頭可是需要好幾萬的新兵呢,而新兵的招募和訓練以及分配,那都是軍訓部的事,聯合參謀部可插不了手。

這不,由於軍訓部沒有總長,所以作爲次長的漢特?威廉就是用這他蹩腳的中文開口道:“我們軍訓部已經最近幾個月已經先後在浙江各地,蘇鬆太等地加大了募兵的力度,新建立了五個新兵營,但是總體而言,我們目前的兵源還是有些缺乏,短時間內很難提供三萬人以上的新兵缺額。”

“我們軍訓部的建議是,本月和下月的新兵,優先補充第七混成旅和其他現有各師,而新建部隊則是緩一緩,到六月份以後再補充!”

但是他說完後,林哲卻是道:“新部隊的兵員,武器必須優先供應!”

林哲之所以突然插口這麼說,那是因爲他對這支新部隊已經是有了預定計劃,聯合參謀部等人的說法是需要新建一個師,但是林哲的打算卻是新建一個近衛師。

他要建立一支私人衛隊,用來保障南京的戰略安全之餘,更是用來保證他的個人生命。

雖然陸軍現在掛着皇家陸軍的名頭,但實際上並不是近衛隊、禁衛軍這種性質的部隊,而作爲皇帝,他必須時刻手中直接掌控一支軍隊。

以前的時候都是第一師充當了這種角色,但是他既然已經決定把第一師派出去打仗,那麼新建一支完全屬於皇帝個人指揮,長時間駐防在京師的部隊就非常有必要了。

林哲的話,下面人自然是不敢反對的,所以很快就是繞過了新部隊,然後說到了火炮的補充上來。

但是火炮的問題比兵員還大。

雖然由於帝國陸軍對正規軍的士兵要求非常高,導致轄區內雖然人口衆多,但合格兵員實際上也很有限,而帝國陸軍又不願意降低要求,濫竽充數,所以在現有控制區內,募兵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但是相對於兵員,火炮的問題更大。

如今中華帝國裡只有一個火炮供應商,那就是林德機器廠,而林德機器廠作爲中華帝國的唯一武器供應商,雖然規模已經越來越龐大,但是由於生產線衆多,要生產步槍,又有生產手槍,還得生產冷兵器比如馬刀,指揮刀這些。

火炮也不僅僅生產陸軍的火炮,海軍的火炮也得靠林德機器廠那邊供應,而且海軍那邊需求的火炮數量更多,製造的難度也更大。

諸多因素加起來,就導致林德機器廠那邊雖然已經滿負荷運轉,但是依舊無法供應中華帝國海陸兩軍的巨大需求。

至於說進口可能性不大,比如說步槍,現在中華軍使用的米尼步槍,尤其是小口徑的米尼步槍全球只有兩家,一個是中華軍,一個則是英國,而英國的1853年型恩菲爾德步槍自家用都不夠,暫時很難大規模購買到這種先進的步槍。

而火炮的話,以往小規模購買個幾門十幾門還行,但是現在隨着英法開始準備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是停止了大規模對華武器出口,走私的幾門武器根本就不頂多,多了又買不到。

至於那些海軍用的二十四磅甚至三十二磅加農炮,就更難買到了。

所以說,進口不靠譜,至少短時間內不靠譜!

此時,軍械部的韓向方道:“目前來說,林德機器廠那邊的產量還是遠遠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因此我們軍械部的建議是,可以把一些零碎的生產任務從林德機器廠那邊剝離開來,比如說軍用水壺,又比如說冷兵器的馬刀、指揮刀這些。

我們轄區內還有不少規模小,但是數量衆多的手工作坊,他們的技術能力和生產規模雖然無法和大規模的廠家相比,但是分散下單的話,應該可以解決一部分產能問題。

另外,爲了解決槍炮供應不足的問題,我們已經是着手在南京籌辦一個新兵工廠!”

林哲聽到這裡,插口問道:“新兵工廠?”

聽到林哲親自出口問,韓向方當即道:“是的,打算由我們軍械部主導,然後和林德機器廠合辦,打算在南京創立一個兵工廠,前期以生產步槍爲主,後期可擴張爲生產火炮!”

林哲聽着卻是皺眉,然後道:“如果軍方主辦的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你林哲的理念是非常明確的,你丫的一羣當官的去辦工廠,還不得把整個工廠變成政府機構啊,到時候貪腐,混吃等死各種問題就來了。

辦廠開礦這種實業還是讓企業家來做的好,身爲統治機構就要有統治機構的覺悟,高高在上就行了,沒必要什麼事都插一手。

但是韓向方也是露出爲難之色:“辦兵工廠不同開其他民生產業,辦廠前期投資巨大商辦的話恐怕很難有商家投資啊,而且兵工乃至國防重器,純商辦的話恐怕容易出問題!”

林哲卻是道:“這個你不用擔心,回頭我會和宮務廳的人交代,讓皇室產業裡作爲主導,吸引其他民資處理這個問題!”

既然要商辦,同時又想要自己掌控住,沒有什麼比直接用皇室產業來辦更方便的了。

所謂的皇室產業,實際上也就是以前的林家產業,成立宮務廳財務處後,林家的所有產業都是被納入該處管理,由前林氏商行的大掌櫃潘立宣擔任處長。

潘立宣以前就是林氏商行的上海分行大掌櫃,後來隨着林氏商行把重心逐步轉移到上海後,他就是被林哲委任爲林氏商行的大掌櫃,成爲這個有着數百萬資產的大商行的實際掌舵人。

林哲稱帝后成立宮務廳財務處,潘立宣就是順勢成爲了該處的處長,依舊負責打理林氏商行爲主的皇室產業。

爲了更好的打理皇室產業,同時也是爲了相應工商部制定並頒發的第一步‘帝國公司法’,潘立宣已經把林氏商行的諸多產業進行了剝離,把林德機器廠、林德機械廠、林氏繅絲廠、上海造船廠等獨立出來,其主體也就是多架的繅絲廠和其他生絲產業成立‘上海紡織公司’‘林德機器廠’‘林德機械公司‘上海造船廠’則是獨立自主經營。

上述的皇室產業規模龐大,當然了欠債也多,尤其是林德機器廠爲了持續擴張,已經欠了軍方三十幾萬兩的‘預定軍械款’,上海造船廠也是欠了海軍部採購部門好幾條船,價值七八萬兩呢。

不過皇室產業裡,暫時由於擴張還抽調不出來太多資金的也有,但是上海紡織公司卻是現金流非常豐厚,上海紡織公司麾下的多家繅絲廠已經相繼建成並投產後,其盈利相當豐厚。

所以從皇室產業裡抽調個十幾萬兩銀子,然後再聯合其他商人集資,估計湊個二三十萬兩銀子不成問題,而有二三十萬兩的話就能夠把計劃中的南京兵工廠搞起來了,至於以後發展需要的資金嘛,只要建起來有了軍方的訂單,還怕擴張不了?

林哲親自主持的這場會議足足持續了兩天,大多時候都是討論各種細節性的問題。

到了次日晚上,纔算是把今年的整編擴充計劃才初步確定下來。

根據該計劃,中華帝國皇家陸軍將會力爭在今年內把現有的五個步兵師補充到滿編水平,第七混成旅、第十混成旅擴編爲第七步兵師、第十步兵師,新建立一個近衛師。

住的注意的是,受限於中華軍內騎兵數量較少,以往制定的每個師配屬一個騎兵團八百騎的規劃難以實現,所以對各師屬騎兵進行大規模縮編,暫時是配屬一個騎兵連。

而第一師的第一騎兵團,第五師的的第五騎兵團在各自留一個連後,再一次獨立出來,成爲和第二騎兵團一樣的獨立騎兵團。

海軍方面,預計今年訂購一艘千噸級別的蒸汽混合動力,暗輪推進的木製戰艦,另外還有兩艘四百噸級的內河炮艦,多艘百噸級的內河炮艦。

上述計劃對於對於中華帝國內初生的工業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比如說海軍預計訂購的那艘千噸級別的純蒸汽動力,暗輪推進的戰艦,上海造船廠那邊雖然已經制造了不少蒸汽動力,暗輪推進的戰艦,但實際上都是一些百噸級別的小船,千噸大船不是沒造過,但那些都是風帆動力的商船。

現在一下子就要弄出一艘千噸級別的戰艦,而且還是純蒸汽動力,暗輪推進的戰艦,其中的難度相當大,哪怕是蒸汽機以及一些關鍵部件都可以進口,但是光光一個船體就夠嗆的了。

而陸軍方面要擴充兩個旅爲師,新建一個師,這單單是對步槍的需求就至少有一萬多支,同時其他五個師也需要新式步槍來換裝以及擴充,然而林德機器廠那邊現在一個月也就一千多支的產量。

至於火炮就缺的更多了!

要想短時間內生產出這些軍械來,這對帝國內新生的工業基礎來說是非常大的考驗(。)

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624章 婆羅洲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13章 見黃宗漢第46章 他敢打嗎第47章 入城第385章 滄州激戰第338章 科舉改革第74章 上海商貿區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394章 餓狼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359章 兵臨濟南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97章 城頭激戰第541章 鋼鐵鉅艦的對決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428章 林成庭入緬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5章 輕鬆勝利第575章 交通和工業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414章 方德嬪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477章 日`本內戰第345章 工業規劃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458章 控制越南第654章 火藥第540章 敵蹤初顯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166章 盡佔江南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594章 海軍修正案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84章 水師初成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502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71章 擴軍五千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612章 陳月川的野望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218章 桃源大決戰(一)第443章 美國內戰的蛋糕第674章 圍殲俄軍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69章 江海關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19章 主動追擊第673章 內部妥協第14章 自籌軍費第438章 電報第74章 上任設衙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91章 攻城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647章 皇子所第408章 文武之爭第211章 三國領事來訪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54章 兵指青浦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543章 撞擊敵艦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388章 北平大亂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431章 新舊更替(一)第176章 銀行和貨幣第30章 救援長興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425章 提親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55章 輕鬆勝利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427章 大理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