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傾巢而出

八月六號,這個時節正是一年之中最爲炎熱的一段時期,吳淞炮臺外圍的壕溝內,諸多士兵穿着單薄的夏季軍服,但是一個個依舊被曬得不行(清末梟雄327章)。

而在要塞的上方,一大票高級將領們也是冒着赤日作者最後的臨戰安排!

自從上午時分發現英法聯軍所有異動的時候,中華軍就是進入了響應的備戰狀態,諸多原本儲存於彈藥庫內的炮彈被緊急搬運到了火炮陣地旁邊,蓋着火炮的炮衣被掀了出來,更多的步兵們從營房內快速沿着交通戰壕進入預定陣地(清末梟雄327章)。

當吳淞炮臺內的中華軍做着臨戰準備的時候,位於吳淞炮臺北方大約十公里的羅店方向,施清瑄也是得到了前方聯軍大規模出動的消息,迅速召集了高級將領進行了戰前動員會議後,他就是做出了相關的戰術安排。

在這種雙方對持的戰場上,任何一方的異動都不可能瞞過敵人,英法聯軍剛動起來呢,中華軍就是做起了戰備準備。

那邊的吳淞炮臺方向的第七軍,距離炮臺大約三公里外的第二軍,以及羅店方向的第六軍都是做好了準備。

不管英法聯軍是要南下還是北上,一場大戰都是不可避免了!

距離聯軍登陸營地的一個小高地上,幾個穿着中華軍軍服的騎兵遠遠的觀察着遠方的聯軍士兵,視線中大量的聯軍士兵從營地內出發,然後在營外列出了一個個整齊的方陣,僅僅是目視過去,就會發現這出戰的聯軍有將近兩萬之數。

“快看,他們分出隊形了!”隨着其中一名偵騎的說話聲,其他幾人也是擡頭看去。

只見原本還在列隊的聯軍士兵開始緩緩移動起來,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朝着北方而來,也有一部分留住在那邊。

“他們是要來我們這裡,快,你立即回去情況彙報上去!”

那幾個偵騎看到這個情況後,當即就有一個偵查翻身上馬,然後快速的奔向北方數公里外的第六軍陣地,而其他幾個人則是留着繼續觀察着。

不過他們並沒能停留多久,因爲他們很快就是發現有着數隊聯軍的騎兵正在向外圍搜索而來,由於來的聯軍騎兵人數衆多,他們區區幾個偵騎自然是不會硬抗,而是快速向後退去。

不過在他們的後邊,一隊中華軍的騎兵也是緩緩上來,這是嫡屬於第八步兵師的騎兵連。

中華軍在今年的擴編計劃中,雖然有籌建兩個騎兵團的計劃,但實際上受困於馬匹不足,新編的騎兵部隊大多隻能按照一個連一個連的編,這能夠給新編的幾個步兵師配屬足夠的騎兵連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六軍作爲新編部隊,目前一共也就三個騎兵連而已,分別是第八步兵師和第九步兵師的師屬騎兵連,另外軍部直轄一個騎兵連。

這個數量自然無法和第五軍、第二軍這種老部隊相比較,要知道第二軍不僅僅有着兩個師屬騎兵連,還有着一個第二騎兵團呢,而第二騎兵團作爲目前中華軍內僅有的三個騎兵團之一,從餘勝軍時代開始就是主力騎兵部隊,其戰鬥力是不容置疑的。

不過第六軍所屬的騎兵部隊雖然不算多,不過在這片戰場上可不只有第六軍的騎兵部隊呢,第二軍以及第七軍的騎兵部隊大多已經出動,現在是遊走在戰場的外圍,一旦有機會的話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發起衝鋒。

也就是說今天參戰的中華軍騎兵部隊中,以第二騎兵團爲絕對主力,另外尚有六個師屬騎兵連,一共有十個騎兵連,騎兵總數接近一千八百人。

不過對面的聯軍騎兵也不少,之前的戰鬥中,雙方的騎兵大規模交戰並不多,只是在當初的吳淞攻防戰中,雙方的騎兵有過一次短暫,最後兩敗俱傷的戰鬥,但是後續聯軍又是陸續增援了部分騎兵。

目前來說聯軍方面的騎兵部隊有剛增援抵達的近衛軍第1龍騎兵團,該部隊也俗稱國王的龍騎兵團、另外還有錫克人組成的普羅比騎兵團,另外有印度人組成的費恩騎兵團、帕坦騎兵團,法屬北非殖民地徵召的西帕希騎兵團,另外尚有一些零散的非正規建制的騎兵部隊數百騎。

上述聯軍的騎兵總兵力大約在一千六百騎左右。

其中戰鬥力最強悍的自然是來之於英國本土的近衛軍第一龍騎兵團了,然後再過來應該是法屬北非的阿拉伯騎兵還有錫克人的騎兵,這兩者不管是北非騎兵還是錫克騎兵都是當代最頂尖的騎兵之一,北非的阿拉伯騎兵不用說,素來以彪悍著稱。

而錫克騎兵則是南亞地區最優秀的騎兵!

印度騎兵雖然差一些,但也是經過正規訓練的近代騎兵。

歷史上,英法聯軍就是靠着這區區一千多人的騎兵把上萬滿蒙騎兵打的大敗,粉碎了傳統東方騎兵的最後一絲驕傲,自八里橋之戰後,中國的騎兵則是徹底拋棄了傳統模式,進而學習西方的近代騎兵,一直到北洋新軍時代才略微恢復了元氣,編成了北洋六鎮中的師屬騎兵標,騎兵總數大約七千人,可惜也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是泯滅在民初混戰中。

如今在這片戰場,雙方的騎兵總數大約相當,聯軍有一千六百騎,而中華軍則是有一千八百騎。

不過雙方的騎兵多少有些差別,比如說中華軍基本是清一色帶有濃厚中華軍特色的輕騎兵,裝備米尼步槍或者後裝步槍,然後裝備了仿效法國驃騎兵,但是後續改良,減少了騎刀的彎度,形成了和後世騎刀非常相似的1856年式騎刀,然後還配屬有騎兵左`輪手槍。

不過這些步槍大部分都是擺設,中華軍騎兵在絕大部分戰鬥中都是直接拔刀發起衝鋒的,大規模使用步槍作戰的戰例是一次都沒有。

中華軍的騎兵不太好用近代騎兵的分類來規劃,因爲他不是屬於龍騎兵,也不算驃騎兵,更不是手槍騎兵,糅合了太多東西的中華軍騎兵非要分類的話,只能是籠統的稱呼爲:輕騎兵!

而對面聯軍中的近衛軍第一騎兵團就是非常標準的龍騎兵,嗯,英軍中的龍騎兵可不是什麼騎馬步兵,而是重騎兵的一種,乃是手持長槍衝擊敵陣的主力兵種。該騎兵團在歷史上的數百年征戰歷史上,可謂是戰功顯赫,基本上英國的任何一場大規模戰爭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其人數雖然只有幾百名,但是戰鬥力非常強悍。

然後錫克人的普羅比騎兵團以及印度騎兵還有北非騎兵,都是屬於非正規騎兵,使用長毛或者彎刀,但是都經過了系統化的近代騎兵訓練。

如果只從書面數據來對比,那麼中華軍的騎兵其實是落了下風,雙方的馬匹質量差距很大,雙方的訓練也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中華軍騎兵也不是沒有優勢的,這個優勢就是中華軍騎兵雖然不使用騎槍、長矛等長兵器進行衝鋒,也沒有胸甲之類的防護手段,但是歷史已經無情的證明,使用馬刀發起衝鋒的作戰效能要遠遠超過其他武器,更不要說中華軍騎兵還大規模運用騎兵左`輪手槍,一旦陷入混戰後,中華軍的騎兵手槍內的六法子彈足以讓他們在混戰中取得巨大的戰術優勢。

而這種情況在之前的吳淞之戰中已經得到了證明。

六月份雙方的那場參戰兵力超過一千多人的騎兵交戰中,雙方對衝的剛接觸階段裡中華軍騎兵損失慘重,但是陷入混戰後卻是連接殺傷聯軍騎兵,最後形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因此,雙方騎兵之間的交戰勝負如何,現在還不好判斷!

如今雙方的騎兵作爲前鋒已經是活動了起來,雙方都沒有派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而是派出數十騎或者百餘騎爲標準,然後在戰場的雙方交匯點裡來回奔跑,一方面是試圖靠近敵軍的步兵方陣獲得更多情報消息,另外一方面也是通過小規模的騎兵交戰攔截敵軍對己方的偵查。

這也就造成了雙方的主力部隊進行大規模交戰之前,雙方的騎兵部隊發生了零散但是非常頻繁的交戰,雙方基本都是一觸即走,不給敵人召喚友軍騎兵增援的機會。

而這種零散的騎兵交戰也許單個看沒有什麼,但是如果放到整個戰場上,就會發現戰場的外圍角落裡幾乎每時每刻都有雙方的騎兵正在追逐交戰。

雙方三千多名騎兵彙集在這片狹小區域裡,不知道的人還以爲雙方的騎兵已經彙集起來進行大規模決戰了呢。

之所以有這種假象,是因爲上海這邊的戰場還是比較狹窄的,從吳淞炮臺到羅店,直線距離也就十公里左右,而在這片狹小區域裡,卻是彙集中華軍超過三個軍,總數大約五萬人的皇家陸軍兵力。對面的英法聯軍經過增援後,也已經是突破了兩萬人,如果包括他們的海軍派遣上岸的水兵,那麼是有可能超過兩萬五千人的。

在二戰期間,一個步兵師的防線有可能超過十公里,這雙方加起來七八萬人的大規模戰役少說也會波及五十六公里的戰場寬度。

然而在這個時代裡,雙方七八萬人的兵力卻是擁擠在這片只有長不過十公里,寬不過五公里的狹小區域了。

主力部隊都是擁擠在一起,這騎兵部隊自然也不能例外!

隨着雙方騎兵進行着持續、消耗性的接觸戰,聯軍的主力部隊也是緩慢北上,他們的方向不是那邊的吳淞炮臺,而是北邊位於羅店方向的第六軍。

看着遠方數千米外朝着己方陣地過來的英法聯軍,施清瑄略微眯起了眼打量着,這看上去敵軍至少也有一萬三四千人以上啊,再加上留守在南邊的七八千人,估計這聯軍是陸軍以及海軍的水兵是加在一起傾巢而出了。

面對強敵來襲,施清瑄就算表現的滿臉自信,但是也是忍不住有些忐忑,這是第六軍第一次上戰場,不僅僅士兵是新兵,就連武器以及戰術都是全新的。

從上到下,從裡到位都是新的第六軍能夠擋住來襲的英法聯軍主力部隊嗎?(。)

第371章 近衛師參戰地兩百零三章 宮殿後宮事第233章 中華門第600章 開戰爭論第660章 確立金本位第479章 華盛頓號首秀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441章 鐵甲艦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648章 三國之勢第151章 三拒勸進第468章 皇室資產管理處第626章 里維拉貿易公司第348章 對策第559章 句容馬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487章 報童賣報第542章 緊跟本艦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665章 李允慧見聞第690章 蘭港國朝貢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674章 圍殲俄軍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541章 鋼鐵鉅艦的對決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591章 元宵國宴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45章 南撤湖州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695章 現代文明推廣運動第16章 賊軍來襲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706章 凌晨海戰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274章 應對第643章 方家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474章 日`本局勢第10章 出征第318章 面聖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650章 超前的設計第343章 侯客室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600章 開戰爭論第647章 皇子所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37章 遭襲第419章 移民屯邊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482章 立儲風波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54章 兵指青浦第54章 兵指青浦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289章 慘勝第349章 官督商辦第603章 傾銷地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275章 嚴陣以待第522章 殖民時代的外交官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122章 擴大商貿區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624章 婆羅洲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667章 俄土戰爭的連鎖反應第700章 戰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