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宵國宴回來以後,林同書就是在海軍招待所的房間裡埋頭寫起摺子來(清末梟雄594章)。
林同書在南京並沒有住宅,實際上除了少數高級將領外,大部分中低級海軍軍官的家都不是在南京,而是普遍住在上海,部分人則是在廣州、香港或者青島等海軍基地住。
因爲上海乃是帝國海軍的大本營,這裡不僅僅有帝國最龐大的造船基地,同時也是有着完善的修繕設施,可以爲戰艦提供良好的維護。
帝國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就是設立在這裡。
林同書現在的職務是在海軍軍官學校擔任教務處處長,同時依舊兼任海軍部戰略局局長一職,除了上述兩個職務後,在去年他還親自擔任海軍軍官學校進修班的總教官。
這個進修班和原有的普通班不同,這個進修班的學生來之於現役海軍軍官,而且是最優秀的年輕海軍軍官。
自1866年珠江口海戰後,海軍高層深感中高級軍官的素質低下,不然的話,也不至於偌大一場珠江口海戰,只能依靠那些幾名參謀組的校官們來組織,讓林同書這個區區中校充當實際指揮官。
因此在1866年的下半年,海軍內部就開始準備籌辦專門爲培養高級將官的相關機構,不過一開始直接辦個海軍大學之類的自然是困難重重。
爲此,海軍部選擇了這種的方案,先採用開設進修班的方式,進行教學模式上的摸索,之後再建立正式的海軍大學。
這種背景下,海軍軍官學校就是正式成立了進修班,不過這個進修班雖然名義上嫡屬於海軍軍官學校,但實際上各方面都是獨立的。
其學員自從從全海軍的尉官、校官中選撥,多集中在上尉、少校這兩個級別,不過也有部分海軍中校甚至上校,雖說是舉薦選撥,但實際上有了舉薦還不夠,預備學員還得通過非常嚴格的考試,而考試難度比國家僱員考試裡的國家級考試還要難得多。
第一期學員只有區區四十六人。
擔任教官的將士一方面是海軍現役的高級將領,另外就是以林同書爲首的留英回國的海軍軍官。
而林同書則是一舉越過了諸多高級將領,以海軍上校的軍銜擔任這個班的總教官,說起來也搞笑,這個進修班的學員很多都是超過了三十歲的人,少數幾個上校更是已經將近四十歲了,然而這些人卻是要老老實實的當林同書的學生。
在林同書身上,似乎海軍的那種排資論輩,甚至軍銜高低都無法給他造成什麼障礙,也是人家還是海軍中校的時候,就已經指揮了一場震驚,甚至造成了頗大影響的珠江口海戰,更重要是,他還帶着艦隊打贏了,就憑這一點,一大票的海軍高級將領都只能仰望他!
在海軍招待所裡,林同書在燭光下一直寫到了凌晨兩點多,不過雖然時間以晚,整個人也有些疲倦,但是他的眼光裡卻是透露一絲興奮。
林同書的軍銜在海軍內部雖然不算高,只是一個上校而已,但是他接觸的東西,甚至負責的工作實際上都是將官級別的。
軍官學校的教務處處長,之前一直都是少將級別的人擔任,同時海軍戰略局,這個局長之前也是海軍少將的職務,然而他早在海軍中校的時候就已經是一肩挑了。
每天忙碌的事都是籌劃海軍發展計劃,完善一些海上戰術之類的事,而這工作是絕大部分海軍將領都無緣接觸的。
之前海軍內部向林哲提交的一系列海軍未來發展的戰略,實際上都脫胎於林同書的理論研究。
而現在林同書則是進一步向林哲闡述目前以及未來的海軍戰略,同時在這些戰略上海軍應當如何發展。
海軍的發展戰略,實際上是牽扯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說現在的海軍戰略有兩點,一個是追求在近海決戰中擊敗敵艦隊,並把敵艦隊封鎖在港口內,另外一個則是襲擊敵軍的海上運輸線。
前者要求帝國海軍擁有更多,更強大的一等鐵甲艦以及更多能夠參與艦隊決戰的船隻。
後者要求帝國海軍有一種或者多種能夠有效威脅敵軍護航船隻的遠洋襲擊艦(清末梟雄594章)。
海戰理論影響到海軍的整體戰略發展,而戰略發展直接影響到海軍的戰艦設計以及具體編成。
戰艦的情況會影響到海軍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說一等鐵甲艦的排水量達到萬噸以上,吃水普遍達到八點五米以上,就算是那些二等鐵甲艦或者一等巡洋艦,其吃水普遍也達到六米到八米之間。
吃水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戰艦能夠停泊在那些碼頭。
目前來說,雖然帝國海軍的數大海軍基地都擁有比較優良的港口,其水深也足以滿足大型戰艦的需求,但是有港口不代表着有碼頭了。
當海軍決定發展一等鐵甲艦的時候,實際上海軍就已經開始對現有的海軍基地進行大規模的擴建,主要是建造深水泊位以及相關的維護設施。
目前青島海軍基地、上海吳淞海軍基地、香港尖沙咀海軍基地這三大基地已經陸續修建深水泊位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目的很簡單,就是爲了以後能夠停泊那些超過五千噸以上甚至一萬噸以上的戰艦。
這些深水泊位的設計水深,最低的都是十米以上,足以確保停泊一萬噸甚至未來兩萬噸以上的戰艦。
同時爲了擴展主力艦隊的活動範圍,對一些外圍的海軍基地,尤其是殖民地海軍基地進行相關建設也是必然的,比如越南的金蘭灣海軍基地,已經成爲了帝國海軍這兩年來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座海外基地。
至於遠離帝國本土數千公里的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則是建設力度要緩慢的多,只有一些小規模的碼頭以及相關的補給設施,但是要給戰艦做維修就很困難了。
從戰艦設計到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都是一環套一環的,而決定這些細節的就是海軍的戰略方向,而海軍戰略則是由海戰理論直接決定。
目前帝國海軍所倡導的海軍理論很普通,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簡單,那就是掌控制海權!
掌控制海權,代表着可以封鎖敵人的海上運輸線,保護己方的海上運輸線。
而要做到這些,帝國海軍是準備兩步走,一個是把敵人的艦隊封鎖在港口裡,如此自然也就掌控了制海權。
其次是如果敵人過於強大,無法通過艦隊決戰等方法逼迫敵艦隊回港的話,那麼就直接襲擊敵人的海上運輸線。
而這一系列的戰術思想,就是帝國海軍設計並建造裝甲巡洋艦的直接原因!
裝甲巡洋艦在必要時候,可以伴隨一等鐵甲艦參加艦隊決戰,能夠能夠把敵艦隊封鎖在港口裡,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行的話,到時候裝甲巡洋艦就會肩負起襲擊敵人海上運輸線的重任。
從這也可以看出,海軍的發展,各類新式戰艦的出現和建造,其最初的原因並不是說某種技術得到的突破,也不是說某個設計師腦袋一閃,然後拿出了設計。
實際上新戰艦的設計和建造,都是爲了適應海軍戰略的發展。
比如說,如果帝國海軍學習法國人,玩什麼綠水戰略,執行近海防禦戰術的話,那麼重心就會傾向於海防炮臺的建設,近海鐵甲艦的建設,小型快艇這些,而不會投入巨資建造遠洋決戰用的一等鐵甲艦以及裝甲巡洋艦。
喝了口水後,林同書把自己寫的這份摺子在仔細的檢查了一遍,然後纔是裝了進口,封口。
第二天上午,這封摺子就是通過海軍的渠道送進了宮內
林哲是在中午的時候看見這封摺子的,摺子是用鋼筆字書寫的,密密麻麻寫了十幾頁,而且有着諸多數據和圖表。
林哲看的很仔細,然後他就發現,這個林同書的野心不小啊。
這份摺子如其說是闡述他對未來海軍的發展建議,倒不如說直接給林哲來了一份發展計劃。
這份發展計劃裡,他建議在第一期五年計劃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把二等鐵甲艦、三等鐵甲艦的計劃全部撤銷,二等鐵甲艦以裝甲巡洋艦取代,三等鐵甲艦以輕型巡洋艦取代。
由於同等噸位下,不管是裝甲巡洋艦還是輕型巡洋艦的造價比原來的二等、三等鐵甲艦便宜,所以建造更多數量的戰艦,並且噸位也可以建造的更大一些。
畢竟哪怕是裝甲巡洋艦,其船體設計也是採用的巡洋艦,這和鐵甲艦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同樣的船體,巡洋艦的船體比鐵甲艦的船體要便宜很多。
要不然七十年代以後,各國爲什麼興起建造裝甲巡洋艦的風潮啊,就因爲這玩意戰鬥力堪比同噸位鐵甲艦的同時,這造價也是要略微便宜一些,當然了,這只是早期,等到後期裝甲巡洋艦發展起來以後,隨着性能的提升,這裝甲巡洋艦以及後來的戰列巡洋艦,其同噸位的造價已經不比鐵甲艦或者戰列艦便宜多少,有時候甚至還要更貴一些。
取消二等以及三等鐵甲艦,全部改爲建造裝甲巡洋艦、輕型巡洋艦,而輕型巡洋艦是否建造防護巡洋艦或者無防護巡洋艦,則是看具體情況。
同時由於帝國海軍面臨的威脅重大,林同書認爲,帝國海軍至少需要保有六艘一等鐵甲艦,八艘裝甲巡洋艦以及至少十六艘的輕型巡洋艦,才能夠保證帝國在未來保障最低限度的西太平洋制海權以及保護海外利益。
六艘鐵甲艦和八艘裝甲巡洋艦,這實際上和之前的五年計劃差不多。
五年計劃裡,是準備建造六艘一等鐵甲艦,八艘二等鐵甲艦以及十二艘三等鐵甲艦,十艘快速巡洋艦。
一等鐵甲艦的話,這基本是不可能得到該更,海軍內部現在都嫌六艘太少,不少人已經是喊出了要維持一支八艘一等鐵甲艦的艦隊,不過一等鐵甲艦耗資實在過於龐大,海軍的經費有限,第一期計劃裡已經挪不出更多的經費來建造第七艘甚至第八艘戰艦了。
不過和一等鐵甲艦變動不大不同,其他的艦種基本都是變來變去。
自從計劃提出後,二等鐵甲艦以及三等鐵甲艦就一直飽受爭議,而去年開始,海軍那邊更是默認放棄了這兩個艦種,直接轉向與裝甲巡洋艦和無防護巡洋艦的建造中來。
現在林同書則是希望把計劃正式修改過來,以確定裝甲巡洋艦和無防護巡洋艦的建造計劃。
但是雖然原定計劃的二等鐵甲艦和現在的裝甲巡洋艦數量相當,但是現在帝國海軍建造的裝甲巡洋艦噸位普遍偏大,第一款就是七千五百噸,而以往的二等鐵甲艦,其噸位只有四五千噸呢,所以雖然都是八艘,但實際上整個耗資是要比原計劃更多的。
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取消其他的一些軍艦計劃了,所以林同書的更改建議裡,輕型巡洋艦隻維持十六艘的規模,這十六艘輕型巡洋艦將會承擔殖民地等海外利益的維護、艦隊決戰的偵查任務、和平時期的巡航。
所以到時候,這些十六艘輕型巡洋艦,實際上也要進行詳細區分,比如以爲主力艦隊在決戰時提供偵查任務的快速巡洋艦,又比如進行普通巡航任務的無防護巡洋艦,必要時候,也可以建造一些小噸位的防護巡洋艦。
由於現在的軍艦分類過於繁雜,早幾年的時候海軍內部是直接按照噸位進行劃分,比如一等鐵甲艦、二等鐵甲艦、三等鐵甲艦、一等巡洋艦、二等巡洋艦、三等巡洋艦。但是隨着裝甲巡洋艦的出現,然後海軍裡頭還有快速巡洋艦,無防護巡洋艦之類亂七八糟的稱呼。
所以現在海軍內部的稱呼是比較混亂的,比如裝甲巡洋艦,它同時也是一等巡洋艦,而有些人乾脆還叫二等鐵甲艦。
林哲在這份林同書的報告裡就是可以感覺到海軍對戰艦分類的混亂。
看完這份摺子後,林哲想起了後世的一些戰艦稱呼,很直接的拿過旁邊的紙片,然後把後世的稱呼都給抄襲了過來。
決戰用的戰艦還是用回原來的叫法,稱之爲‘戰列艦’。
能夠上戰列線,配合戰列艦參加決戰、擁有裝甲帶的巡洋艦則稱之爲裝甲巡洋艦。
至於傳統的無防護巡洋艦以及快速巡洋艦,則是沿用巡洋艦。
近海鐵甲艦、近海炮艦、內河炮艦繼續沿用這些稱呼。
林哲的這些改動,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噸位區分,各種亂七八糟的一等二等三等替換爲用途區分。
如此一改,海軍內部的稱呼就簡單多了,主力遠洋艦隊裡只有戰列艦,裝甲巡洋艦、巡洋艦。
而近海內河船隻,也只有近海鐵甲艦和近海炮艦以及內河炮艦這三種。
當林哲這自己改過來的戰艦分類送到海軍部那邊的時候,一羣的海軍將領有些意外,他們沒想到陛下竟然對這些稱呼問題還在乎。
不過怎麼分類,怎麼稱呼都是小事,只要陛下支持海軍發展就行了
而他們也沒有失望,很快,林同書的摺子就是被傳遞到了海軍內部,讓海軍內部進行討論,緊接着海軍就是提交了正式的第一期五年計劃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