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

錢國堂雖然是軍事顧問,但是他和其他的顧問一樣,都是屬於秘密顧問,爲了隱瞞身份,同時也是爲了今天的奪位之戰,李昊通是給他們安排了正式的軍銜,並安排到了李昊通控制下的部隊裡直接擔任軍官職務(清末梟雄599章)。

當然了,一些部隊主官的職務他們是肯定不能擔任的,擔任的多時參謀之類的副職。

帝國陸軍派遣過來的秘密顧問大約有五十多人,在帝國陸軍內的軍銜以中尉和上尉爲主,領隊的是一箇中校和一個少校,不過領隊是直接跟在李昊通身邊,籌劃全局,副領隊則是在前線直接充當部隊的參謀長了。

錢國堂現在的職務是京都守備團的下屬第三營的參謀。

京都守備團,根據林成庭制定的寧軍制度,雖然嫡屬於陸軍,不過並不算野戰部隊,而是屬於地方守備部隊,爲啥?還是那句話,這寧軍的軍制是林成庭直接抄襲的帝**制、有皇帝直轄的禁衛軍、有着正式的野戰陸軍,有着地方守備部隊,不過規模都普遍偏小而已。

京都守備團,這支部隊在寧軍裡自然只能算是二線兵力,但是該團卻是一直都是被李昊通所屬的李家強力掌控,從團長到連長,半數都是李家的族人或者親友,而該團也是李昊通扶持二王子登位的最大依仗。

去年開始,李昊通就是靠着帝國派遣的秘密軍事顧問,對該團進行整訓,同時還悄悄的擴編了不少人,武器裝備也是換裝了帝國支援的1858年型步槍甚至還有前裝線膛炮。

等到起事之前,這支守備團的實力已經不弱於普通的步兵團,而且李昊通還秘密編成了一支炮兵部隊,擁有額外的兩個炮兵連,總兵力超過上三千人(清末梟雄599章)。

但是起事後,寧軍的陸軍雖然中立,除了一個平時駐紮在曼德勒,並被李昊通拉攏多時的一個步兵營叛變並加入二王子的陣營外,其他的寧軍主力基本都是宣佈中立,原本駐防在城區的陸軍第一師的其他主力部隊早已經是直接出城,免的被迫參與其中。

平日裡,曼德勒的防務是由禁衛軍和京都守備團和陸軍第一師,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上下,主要還是爲了防備城內的中英兩支部隊。

但是林成庭估計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中英兩支軍隊沒發動戰爭呢,自己的兩個兒子,準備的說是支持這兩個兒子的寧國勢力就是打了起來。

禁衛軍和京都守備團圍繞着王宮是已經激戰了兩天多,而局勢對京都守備團是越發不妙了。

現在的戰況對京都守備團可謂是非常不秒,本來京都守備團還擁有一定的兵力優勢的,但是京都守備團雖然經過了中國顧問的整訓,但是兵源以及軍官的基礎太差,軍官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居多,士兵都是一些土著,而且身體條件往往不達標,跑個幾公里的武裝越野,一個個都能夠累的爬不起來。

相反,禁衛軍就要強得多了,作爲林成庭生前直屬的軍隊,武器裝備是最好的,兵員也都是身體素質條件最好的,軍官多數都是從野戰部隊裡挑選出來的優秀軍官,可以說戰鬥力是相當的強。

再加上開始那一天裡,李昊通急着攻克王宮,所以讓京都守備團和另外的一個步兵營對王宮發起強攻,在禁衛軍的反擊下折損頗多。

如此一來,兵力優勢也就逐漸消失。

現在禁衛軍那邊更是嘗試發起反攻,這對李昊通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對錢國堂來說同樣不是什麼好消息。

雖然這是在其他國家帶着別人的士兵打仗,但是打輸的依舊不是什麼好事,回國後想要晉升是別指望了,稍有不慎還有可能在這異國他鄉丟掉性命。

錢國堂跟隨着所屬的第三營抵達王宮附近的時候,上頭就是傳來了命令,要求他們接替第二營展開防禦作戰,這個第二營並不是京都守備團的第二營,而是原屬陸軍第一師的第二營,不過因爲這個營被李昊通拉攏,最後加入了京都守備團。

這個營也是叛軍的主力部隊,現在上頭準備把這個營抽調出來,然後略微休整後,準備投入到側翼發起進攻,以改變目標的困局。

錢國堂的第三營接替第二營的防區後,很快就是遭到了禁衛軍的進攻,戰鬥打響後,錢國堂充分的擔任起了軍事顧問的角色,協助營長安排戰鬥,但是沒有多久,他所屬的營長就是被一顆榴彈的彈片所擊中而陣亡。

這個時候,他是直接承認起了指揮的重任,雖然在知道的人心裡,他只是一個軍事顧問而已,但是普通士兵卻是不知道的,反正這中國的顧問和寧軍的華人軍官也沒有什麼相貌和語言上的差別。

這場防禦作戰一支打了兩個多小時,第三營死傷數十人後,禁衛軍纔是開始停下了反攻並撤退。

這個時候的他還不知道,禁衛軍之所以停止對他第三營的進攻,是因爲第二營已經在側翼發起了猛攻。

雖然叛軍的整體素質並不如禁衛軍,但是隨着戰鬥的進行,越來越多的中國顧問已經是直接承擔起了指揮的重任。

這些中國的軍事顧問雖然在帝國陸軍裡都是屬於基層軍官,但是卻都是接受過完整的軍校教育,和寧軍裡這些半吊子的軍官在素質上存在着極大的差距。

興許他們的作戰經驗不如寧軍的軍官豐富,但是理論和見識卻是遠超他們。

畢竟帝國的陸軍軍官學校,在整個亞洲範圍裡是唯一的一所正規軍校,甚至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屬於一流軍校了,這教授出來的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是相當強的。

就當錢國堂率領部隊在王宮附近激戰的時候,公使館那邊護商團和英國人的使館衛隊也是對持的非常嚴重,雙方都已經是挖好戰壕,架好大炮,這一個搞不好就會直接打起來。

公使館內,賈浩峰也是正在向郝木柏彙報相關情況,據他回報,現在李昊通的軍隊雖然打的困難一些,但是短時間內就算拿不下王宮,但是依舊佔據着一定的兵力優勢,而且現在李昊通也已經是被迫接受了顧問團的建議,開始直接讓中國顧問指揮部隊,以改變目前的困局。

儘管有些不甘心,但是李昊通也是知道,自己手底下的那些軍官在指揮能力上是遠不如這些顧問的,如其讓自己人礙手礙腳,還不如直接讓出指揮權,只要獲得勝利,他並不介意丟臉。

“這麼說來,李昊通那邊還能控制住局勢了?”郝木柏如此道。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會這樣,禁衛軍那邊雖然戰鬥力強一些,但是畢竟兵力要少,而且他們的彈藥儲備也不多,早先時候彈藥庫可是被李昊通的人馬掌控了,而且陸軍第一師那邊撤出城的時候,也沒有遺留下彈藥了!”

賈浩峰如此回道。

“既然這樣,我們就再看一看,嗯,要注意英國人那邊,絕對不能讓他們的衛隊脫離你們的視線!”郝木柏的這句話是對護商團的團長寧嘉健說的。

“可惜,現在還不能聯繫上國內,消息不同的話,恐怕國內和英國人那邊都要出變數啊!”

郝木柏的擔心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隨着曼德勒方面遲遲沒有消息傳回來,現在帝國方面已經是開始做戰爭準備了,軍方那邊更是給雲南方向的部隊,讓他們做好戰爭動員,同時也是派人聯絡了佤邦和撣邦的兩個當地土司軍隊,必要時候這兩支僕從軍就是開路先鋒,直接殺進寧王國。

仰光那邊,帝國的外交人員也是及時保持着和英國人的聯絡,並密切監控駐紮在仰光的英軍動向,一旦仰光的英軍開始北上,那麼這個消息立馬就能夠傳回南京,然後帝國的軍方估計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曼德勒、仰光這些地方氣氛緊張起來,南京這邊也是各國公使們也是感受到了戰爭的氣氛。

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爵士更是在兩天內,連續和帝國外務部大臣宋關前進行會談,甚至一度請求覲見帝國皇帝林哲,不過卻是沒能獲得批准。

帝國雖然不是滿清,抗拒和外國的交流,皇帝不願意召見那些外國公使,但是帝國同樣不是那麼小國,帝國皇帝不是你相見就能夠見的。

威妥瑪前幾年開始是英國駐華參贊,1866年的時候前任英國駐華公使阿禮國爵士因爲四國條約的簽訂而備受英國國內的指責,最後在1866年底就是被迫主動辭去駐華公使職務,隨後這一職務由威妥瑪接任,隨後獲封巴斯勳位。

此人上任後,一方面是吸取了阿禮國強硬對華策略的教訓,轉移保持克制,爭取和平爲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是多次寫信回國,提醒英國國內帝國的各方面的實力正在快速膨脹,以後必然會成爲英國在亞洲的巨大威脅,希望英國國內能夠重視中國的威脅,並做出相關的反應,比如說加強東印度艦隊的實力,在下緬甸保持一支龐大規模的陸軍部隊等。

現在突然出現的寧國亂局,乃是他上任以後遇上的最大挑戰。

林成庭剛死,他就是拍了電報回倫敦,稱林成庭的死極有可能引發寧國局勢的動盪,甚至可能引發寧國的內戰,而後極有可能引起中英兩國之間的戰爭,希望倫敦方面做好相關的準備。

但同時他也表示,他會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

相對而言,威妥瑪爵士要比阿禮國更加理性,也更加清楚認識到了帝國進行工業革命以後的實力增長,但是正是因爲這種理性認知,所以他對帝國是充滿了戒備,甚至多次要求倫敦方面增強東印度艦隊的實力。

相對來說,這樣的人,要比阿禮國爵士對帝國更具威脅性。

這從這兩天的會談就可以看得出來,威妥瑪爵士一方面不斷的重申中英和平的必要性,中英國際貿易的給兩國所帶來的利益,希望中方和己方一起保持必要的剋制,以避免戰爭的發生。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是直接給出了戰爭威脅,稱如果中國方面派兵進入寧國,那麼無疑是違背了中英兩國當年的‘中英緬甸事務諒解備忘錄’,英國方面將會認爲中國已經撕毀了該條約。

到時候英國方面必然會針鋒相對,同樣會派兵北上寧國,並宣稱英國在仰光駐紮有至少三萬人的兵力,而且隨時還可以從印度增援至少五萬人以上的兵力。

而且東印度艦隊也已經進入戰備狀態,隨時可出擊中國沿海海域。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帝國出兵寧國,那麼英國將會毫不猶豫的對帝國宣戰!

這種妥協又帶着強硬的態度,也算得上是英國對帝國的矛盾態度的一種表現,想要和平但是又不願意妥協,但是發動戰爭的話又是得不償失,總是是在和平和戰爭之間糾結。

反過來,其實帝國對英國的態度也是差不多這樣,一旦有衝突了,這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而正是因爲雙方都有着這種糾結的態度,纔會使得寧國那邊的局勢都已經失控了,中英兩國甚至都做好戰爭準備了,但是誰都不敢輕易真正地挑起戰爭。(。)

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706章 凌晨海戰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296章 無法避免的戰爭第343章 侯客室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354章 清軍出擊第482章 立儲風波第94章 狂傲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343章 侯客室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166章 盡佔江南第660章 確立金本位第11章 山陰陳家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695章 現代文明推廣運動第405章 湘軍動亂第4章 擴張護院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97章 城頭激戰第587章 嫦娥號裝甲巡洋艦第467章 天津北方鋼鐵廠第260章 騎兵追殺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653章 新式步槍選型第314章 妄談國事第91章 攻城第248章 平淮安進桃源第368章 協防師改革第59章 炮擊上海第34章 危機!第566章 戰艦和炮臺的較量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98章 都是瘋子第289章 慘勝第244章 線膛火炮第696章 太子出訪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24章 新軍服和軍銜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653章 新式步槍選型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78章 各方利弊第1章 餘姚林家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526章 登陸進攻第705章 中英宣戰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405章 湘軍動亂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377章 都興阿的擔憂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142章 革職下獄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566章 戰艦和炮臺的較量第98章 都是瘋子第10章 出征第55章 輕鬆勝利第402章 九江前線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71章 擴軍五千第321章 風雲再起第537章 備戰英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