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御史大夫

翌日,扶蘇一早便出門,方向正是御史馮劫的府邸。

記得東郡流星墜落後,始皇帝聽聞有人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讖語之後,派出御史,一家一戶的搜問,並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然後焚燬了那塊隕石。

馮劫和馮去疾正是當今御史大夫未來右相,李斯是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封相,而馮去疾則是在始皇帝三十七年也就是第五次東巡前,馮去疾身居右相。

始皇帝第五次東巡時,留守咸陽的正是右相馮去疾。歷史上馮氏二人因勸諫秦二世停止大興土木,與民休息,被秦二世降罪入獄,不堪受辱而自殺。

“扶蘇不日將要離開咸陽去上郡,今日冒昧叨擾御史,御史丞,還請勿怪”。

“公子言重了,公子爲天下黔首與士人,敢於直言相諫,可見仁勇。”

聽右相馮去疾說完這句話,扶蘇心中確認,馮氏二人,確實對於始皇帝大興土木心有意見,只是始皇帝現在志得意滿,足己不問。

二人懾與始皇帝威嚴,不敢直言相諫,畢竟現在不像是唐宋時期,言官狠狠的懟皇帝惡行惡政不會被降罪

相反,正是忠義的表現,若是因諫言而死,那真是要流傳青史,尤爲光耀。

始皇帝時代自然不行,你雖然可以諫言,但是把祖龍惹怒了,罷官是小,人頭落地也不是不可能,這時候他們可還沒有以死相諫流芳青史的價值觀。

確認了馮氏二人的態度,接下來談話就好進行了。

“扶蘇不敢稱仁勇,實在是帝國一統之後,表面上安然無事,實則危機四伏,君上如今縱然因爲威勢可以震懾其中欲爲亂者,但是靠震懾,不能保證長久有效。右相身居百官之手,自然對於黔首的生活狀況有所瞭解”。

馮去疾笑而道:“如今天下初定,六國黔首心尚不在秦,驟然嚴法苛之,施壓過大,恐動搖帝國根基”。

“不錯,君上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北方匈奴直接威脅國都安全,蒙將軍戍邊數年,修繕趙燕秦舊長城,修建新長城,以御匈奴,黔首恐不能支撐,如今坑殺儒生術士於咸陽,天下震怖,畏於君上威勢,不敢輕舉妄動,心中必然十分牴觸,我甚是擔心,只希望君上可以聽進去扶蘇之言“。

馮氏父子對扶蘇遙遙拱手,馮劫開口道:“正如扶蘇公子所言,如今確是應該與民休息,恢復國力,待國力強盛,我大秦軍隊自然可以平滅匈奴,到時候再營造象徵帝國中樞威嚴的宮殿也恰爲合適”。

“我已經觸怒君上,一時之間君上怕是不會改變主意,扶蘇此次來,正是要與御史和御史丞商討一些能夠稍減黔首負擔之策,左相李斯目光着眼於六國和秦國文化的統一,怕是不能分心其他”。

馮氏二人聽到扶蘇提到李斯,眼神片刻交流,瞬即移開,馮去疾多年從政經驗敏銳的感覺到,扶蘇這次登門釋放着不尋常的信號,沒有去找始皇帝更倚仗的李斯,顯然是在示好御史和御史丞。馮去疾倒是想看看扶蘇能說出什麼利民之策,便順着扶蘇話說:“扶蘇公子請說。”

扶蘇端起茶盞,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開口道:“扶蘇這裡有三策一論,三策其一,開源,其二,節流,其三,盈庫,一論便是論消怠六國遺族。”

“何謂開源?秦孝公啓用商鞅變法之後,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鼓勵開荒,吸引山東六國遷移人口百萬之數,如今秦統一六國,可制定律令,鼓勵全國範圍內開墾荒山、沼澤,改變現有稅率,降低基本稅率,增收廢棄、佔用農田的稅率,師之所處必生荊棘,連年不斷的戰爭已經荒廢了太多的農田,如今降低基本稅率,可以安撫六國黔首,使之逐漸歸秦之心加快。

另一方面,增收廢棄農田的稅率,必然會促使廢棄農田重新長出莊稼,等天下廢田有所收穫,糧食不減反增”。

“何爲節流?君上北征匈奴已經數年,長城工事三年前也基本完成,帝國在關中、中原、西南和東部沿海設立的儲備糧倉。”

由於中原的重要性,以及關中爲秦根本,不可妄動,故從東部沿海的琅琊倉、黃倉、月垂倉調運糧食保障作戰與馳道和長城的修建,至少三次穿越太行山,幾乎消耗近190石得以有一石被運到帝國北疆。

“自君上親赴上郡擬定對匈奴的作戰策略到如今匈奴亡北,但匈奴實力根本未受大挫,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時刻欲俯衝而下,一時半會不能解決匈奴禍患,糧草自然要常年累積的耗費,與其一地糧倉運到北疆,不如帝國糧倉聯動運輸,關中糧倉取半運到北疆,中原糧倉補關中缺,其他糧倉補中原缺,便可減少運量損耗”。

“盈庫之策便是馳道官民共用,收費而入,此三策當由丞相斟酌之後,是否可用,然後由君上廷議決定,扶蘇將離咸陽,已不能詳細擬定其中細節,還要勞煩右相”。

馮去疾拊掌而贊,“好一個三策,有此三策,帝國府庫運轉將會順展很多,公子大才,對了,敢問公子,剩下一論是何?”。

扶蘇這時目光轉向御史大夫馮劫,“這一論便於御史相關了”。

馮劫眉頭一皺,不解道:“是爲何事?”

“六國餘孽,對君上懷恨在心,趁君上覽省四方之際,不惜走險,行刺殺之事,君上德惠在天,自然不會被奸人得逞。刺殺不成,我恐奸人使攻心之策,借鬼怪之事,擾君上明聽,還請御史多加留意,寬慰君上,保持清明聖心,怡澤天下”。

馮劫眼神微動,在細酌扶蘇的話中攻心之計,待到扶蘇提及要多加留意注意力纔有集中到扶蘇身上。

“自然不會讓作祟之輩得逞”。

扶蘇便作揖道“甚好”。

第一百一十九章 細觀咸陽第一百一十一章 進攻武關第九十四章 韓信首論第一百一十三章 武涉出關第八十八章 劉季南下第五十三章 秦軍被辱第一章 重生思策第三章 扶蘇之妻第一百三十二章 力排衆議第六十章 大軍開拔第一百八十六章 發兵攻劉第三十章 北攻上郡第一百九十五章 韓信攻趙第二十四章 始皇帝死第九章 九原重鎮第一百一十四章 劉季入關第七十章 蒙恬出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何時動兵第六十六章 王離出擊第十四章 與皇帝書第一百五十四章 韓信出軍第十八章 秦始皇帝第一百四十三章 關中雪災第二十一章 始皇東巡第八十一張 調回蒙恬第一百五十五章 韓信首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劍穿呂姜第四十八章 再見趙基第一百零七章 秦楚決戰(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曾經佳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邦慌神第九十八章 劉季逼關第七十七章 鐵騎出擊第九十六章 勸說董翳第七十八章 鐵騎風采第一百二十二章 欲行造紙第二十六章 歷史轉折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大秦銳士第七十二章 定秦二劍第三十章 北攻上郡第二百章 大結局第三十三章 沛縣起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食品之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可憐章邯第一百二十五章 開始廷議第一百五十七章 細議吳芮第二十九章 恣虐殘暴第八十三章 算而能準第九章 九原重鎮第三章 扶蘇之妻第二十九章 恣虐殘暴第一百七十章 封賞諸將第七十五章 敗後劉季第七十二章 韓信獻策第四十一章 入駐咸陽第一章 重生思策第十三章 匈奴來犯第八十七章 劉季復起第一百八十章 出使西域第二十一章 始皇東巡第一百九十一章 天下兵勢第十七章 隕石刻字第一百九十七章 韓信滅齊第十六章 人羣北往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落幕第一百八十六章 發兵攻劉第一百三十八章 扶蘇造紙第一百四十六章 匈奴情報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落幕第一百九十三章 兵集南陽第一百四十三章 關中雪災第一百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第一百二十五章 開始廷議第十三章 匈奴來犯第九十九章 子嬰之憂第十六章 人羣北往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諫被俘第二章 與蒙毅談第一百七十八章 虞姬烏騅第一百零九章 大秦銳士第六章 北赴上郡第一百九十二章 劉邦勢危第一百六十八章 校驗鐵騎第一百六十九章 召回諸將第一百七十七章 設置太學第一百三十二章 力排衆議第一百八十三章 劍穿呂姜第四十章 咸陽恐慌第一百三十章章 開議國制第八十三章 算而能準第一百二十五章 開始廷議第三十章 北攻上郡第三十六章 咸陽危急第二十三章 秦始皇病第四十八章 再見趙基第十三章 匈奴來犯第一百九十三章 兵集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