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兼易凝難

摸上佩劍的手放下去了,秦始皇壓制着自己對天的憤怒,在雲層下搖頭,心中暗道:

“朕不是武乙,也不是宋康王……”

殷商倒數第三代君主武乙,不滿鬼巫把持朝政,爲了證明天神的無能,便以獸皮爲囊,盛血,舉高而射,號爲“射天”。結果就是武乙把皮囊射了一個大窟窿,血流不止,天還是一點反應都沒有,武乙於是宣稱巫祝們終日拿來壓他的“天”是個窩囊廢。

但後來,武乙卻在一次去渭水遊獵時,活活被雷劈死了,人們都說,這是因爲他對天神不敬招致的厄運。

殷商的後代宋康王似乎繼承了祖先的瘋狂,也做了類似的事,但宋國很快就被齊國滅亡了,子姓社稷就此絕滅,人們也說這是不敬天而引來的懲罰。

秦始皇雖自視甚高,不可一世,但他不是瘋子。

若冒犯皇帝的是個人,輕輕一句話,便能夷其三族,抹去他存在的一切痕跡。

若忤逆皇帝的是邦國,他會派遣大軍征討,滅其國,夷其社稷,讓世人知道,什麼叫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若惹怒皇帝的是泰山本身,他甚至可以讓數萬人將全山樹木統統砍了,使全山光禿禿的,彷彿被施了髡(kūn)刑。

但皇帝唯獨奈何不得的,就是天了。

對着廣袤天空揮舞短劍,狂叫怒罵,風雨就能停麼?一樣無濟於事,在旁人看來,實在與蜀犬吠日無異,做出這種事,還會讓本就與預期相差很多的封禪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他只能忍耐,爲了這場封禪,秦始皇已經忍耐了許多事情。

秦始皇對封禪寄予厚望,除去希望能與“天”直接對話,報告自己的功績外,還有現實的目的。

兒子扶蘇經常在耳邊唸叨什麼”天下初定,黔首未集“,難道他不知道麼?

高漸離的刺殺,出巡時百姓的畏懼,各地難以壓制的盜賊活動,暗潮涌動的復國主義者,無不顯示着,他的天下,似乎並不那麼安穩。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驅逐匈奴後,秦始皇裝在心裡最重要的事。秦國不再是偏於西隅的諸侯國,而是一統天下的王朝,融合東方新徵服區,是統當務之急。

爲此,他不惜將黑夫調到關東任郡守,想看看這個總給自己驚喜的臣子,又能鼓搗出什麼新花樣來。

除此之外,秦始皇又翻出了許多年前,韓非剛入秦時的一份上書。

“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並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並齊,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

韓非轉述了荀子的原話,兼併易也,堅凝則難,這不就是秦朝眼下面臨最大的問題麼?統一了疆土,卻未能統一人心,秦與六國的隔閡仍在,一些關東士人甚至視秦爲寇,復國運動也在暗中醞釀。

光靠暴力打壓,難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好在,荀子也提出瞭解決這個難題的良藥:古時候商湯王以毫地起家,周武王以鎬地起家,都是方圓百里的地方,卻能兼併天下,諸侯稱臣,沒有別的原因,就是能凝聚士民!

荀子還說:“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幾年下來,皇帝也明白了,若不能搞定關東士人,讓他們爲己所用,空降的秦吏,根本無從治民。

於是乎,秦始皇便打算先從“禮”入手,聽取儒生、方士的建言,將秦國的舊祭祀放到一邊,要將東方人津津樂道的“封禪”操辦起來,變成朝廷大祭,以此加強士人對秦的認同,也從信仰上爲帝國統治的合法性正名——秦不是野蠻的虎狼之邦,也是堂堂諸夏之嗣,繼承上古七十二代聖君之業。

這種做法,和後世元清祭祀孔子異曲同工,只是這年頭孔子還未成聖,儒家也只是顯學之一。

對目空一切的秦始皇而言,這當然是一種妥協。

不過,讓他高興的是,此議一出,引來了所有人歡呼,甚至連那些不願入朝做博士的齊魯名士,也慕名而來。各郡縣得到了暗示,紛紛獻上祥瑞,一切似乎都在朝正軌發展。

但秦始皇低估了儒生的無能程度,這羣人,竟然連一個祭典用什麼禮器,封土多高都能吵吵幾天,難以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那些五花八門的建議,秦始皇看後都覺得難以實施。

他雖會讓步,但只讓半步,若對方不識趣,沒有趕緊跟上來,皇帝就會將其一腳踹開!

怒上心頭,秦始皇便斥退儒生而不用,自帶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禪,禮儀也採用秦國過去祭天的舊儀。

讓那羣廢物儒生抱怨去吧!秦始皇不在乎。

去他的七十二代賢王,去他的古禮!今後萬世禮儀,都得按照朕的法子來!

但剛剛進行封禪,山頂上就風雲變幻,眼看就要下雨,這卻是皇帝沒有料到的。負責觀星的史、祝都曾給他打過包票,說八月十五這天,絕對是萬里晴空。

但天有不測風雲,後世天氣預報都不一定準,何況是光靠肉眼觀星的史、祝呢?

於是乎,秦始皇的心情,也變得和頭頂的烏雲一樣陰沉。

但他卻只能眼睜睜看着雲層越來越密,卻無能爲力,唯獨此時此刻,秦始皇才感受到了身爲人的渺小,縱然是九五之尊,富有海內,卻依舊是一個凡人。

“朕想要做的事,就這麼難麼?當真不爲天所樂見麼?”他收起了憤怒,認真地詢問老天。

陣陣雷聲,這彷彿就是蒼天給秦始皇的回答。

“陛下,還是速速下山罷!”

這時候,左丞相王綰建言道:”封禪已畢,接下來不過是刻石銘字,以頌陛下之功,大秦之威。陛下請看,這雲自東南飄來,卻難以越過高山到北面去,陛下不妨按照原定的路線,連夜從陰坡下山,去樑父行宮,或可避開這場雨……“

王綰的意思是,只要秦始皇速速離開,躲開山頂的雨,封禪就不算下過雨。

“自欺欺人……”位置靠後的黑夫心中暗暗嘀咕,但王綰的提議,卻引來了一大批人的贊同。

“請陛下速速避雨!”

但秦始皇眼中露出了一絲慍怒:“丞相的意思是,要朕像落荒而逃的野獸一般,躲着這雲雨?”

原本的計劃是,皇帝與羣臣在山上臨時修的簡陋行宮過夜,明日下山,後日在樑父行禪禮。一旦他匆匆逃離,這場封禪,就將變成虎頭蛇尾,爲天下笑。

“臣絕無此意,只是……”

王綰連忙道:“只是封禪遇風雨之阻,此事不祥,恐怕天下人會非議啊……”

卻不想就在這時候,山頂上,卻響起了一陣大笑。

“哈哈哈哈!”

秦始皇皺眉,羣臣也十分詫異,他們齊齊朝黑夫的方向看來!

黑夫正和自己老丈人交換眼神,醞釀着語言準備表態,卻不妨身後傳來大笑,見衆人目光隨即望來,頓時頭皮一緊,連忙讓開身子,露出了後面的大胖子來……

大笑者,正是張蒼!

右丞相李斯指着這小師弟,板着臉問道:“張蒼,封禪未畢,你爲何徒然發笑?若說不出緣由來,我定要請廷尉將你按失儀之罪,重重處置!”

張蒼止笑,朝面帶慍色的秦始皇拱手:“無他,蒼只是想起了夫子的幾句教誨,陛下,我能說麼?”

秦始皇擡眼看了下天,淡淡地說道:“說罷。”

“謝陛下。”

張蒼起身後,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的,肅然道: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此乃天地大道,自然規律,它們並不是因爲聖君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爲暴君桀就消失……這是夫子荀卿的話,張蒼一日都不敢忘。”

黑夫驚訝地看到,上山時還半死不活的張胖子,此刻卻神情抖擻,站在烏雲狂風之下,兩袂飛揚,指天大聲道:

“而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也只是罕見的現象,可以怪之,不可畏之。”

“至於雲聚雲散,雨落雨停,這是每年都在泰山發生許多次的事。就今日而言,陛下來與不來,封不封禪,泰山都會天陰,縱然下雨,也與天下無數場雨一樣,不足爲奇,與天意何干?”

“此時此刻,泰山陽坡隨便一個黔首農夫,都能扶着斗笠,樂呵呵地看着雨落在麥田裡、溝渠中,少年少女,牛馬野獸,也會在雨中怡然而處。爲何諸公、大夫卻畏之如鬼,避之不及?曾不如黔首、少年、牛馬,豈不可笑!?”

第382章 郡尉第972章 呂澤第787章 權謀第294章 獨當一面第339章 宿麥第1024章 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第317章 六王畢!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195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984章 石頭第632章 伯樂與千里馬第298章 野有遺賢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705章 熒熒火光第553章 袒右第948章 一生功過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884章 刑徒七十萬第364章 開邊意未已第216章 明察秋毫第744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下)第651章 常識第402章 俠以武犯禁第179章 重生第961章 猗氏第788章 久違了第513章 法今王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393章 大買賣第186章 材士第302章 折節下交第223章 黃帝內經第275章 楚歌與秦風第219章 鶯鶯燕燕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193章 野心與良心第68章 鬼吹燈第717章 有人天生世卿第243章 利鹹第819章 包羞忍恥是男兒第138章 禮與劍(下)第802章 左列鍾銘右謗書第515章 野火燒不盡第923章 三座大山第218章 麻衣如雪第74章 審當賞罰第479章 民無信不立第476章 得國不正第150章 陳屍第456章 識人之明第49章 善假於物第998章 驅虎吞狼第937章 好皇帝第24章 練隊列有什麼用?第803章 漢東之國隨爲大第990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559章 脣亡齒寒第562章 人禍第548章 騁望琅琊臺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411章 我多陰謀第949章 養狙第119章 絕地第973章 你有張良計第689章 象箸第624章 快活第120章 屯長第436章 深踐戎馬之地第1006章 錦衣夜行第16章 要小心……第925章 如烹小鮮第707章 月將升,日將沒第698章 雁南飛第16章 要小心……第249章 有種無種第718章 有人貴爲公子第243章 利鹹第551章 朕安第171章 破楚策第9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605章 你爹第408章 不朽者第553章 袒右第585章 兒戲第330章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第1013章 開始和結束的地方第333章 司馬欣第429章 父親第806章 沛公第531章 大海啊你全是水!第848章 深海第33章 日子越來越好第882章 會獵於關中第779章 苟富貴第502章 狐假虎威第447章 吾矛之利第166章 居則有禮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468章 芝蘭生於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