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那天,春雨濛濛,沿途綠樹做帳幕,路兩邊飛閃綠樹鮮花,原野一派茵茵的綠色,鋪向遠處,吸引着我的身心,拂去我久在窩居的悶幽。
一路的車行,渴望趕快到商丘的景點,誰知到了商丘城,還要向前行駛,經過一片莊稼地,古樹林深,路面顛簸,我初次來,任憑車向前行駛……
車到了商丘古城,黑磚黛瓦,路兩邊,滿是商店、四合院、小賣,且掛着各種色彩的廣告,小路呈十字型,規格有致,居住今天市區樓房的我,彷彿走進江南古鎮,只是這古城的街市少了許多江南的清潔。
跟着導遊,拾級而上,臺階是古老的條石,舊痕斑斑,我喜歡這樣走向古老,城樓的展室,導遊講着這商丘古城的歷史,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建於明正德六年(1511年)。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有商丘作爲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城牆周長3.6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爲龜背形,城內好多四合院建築,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爲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是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今天的商丘古城內街道依然保留着古代的建築風貌。古城內有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壯悔堂”有名聲在外的商丘三傑:職森、屠東、張珂。
城南古宋河邊有名揚中外的、鐫刻着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手跡《八關齋會報德記》的八關齋。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商丘古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撫、御史、總兵等。幾千年來黃河決口所致,商丘古城以下疊壓着西周宋國和漢唐朝時的睢陽古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幾朝古城。
空中俯視,古城內方外圓,古代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93條街道形如棋盤,古四合院鱗次櫛比,內有大成殿、明倫堂、壯悔堂等名勝古蹟。中國古城,有幾個像商丘這樣呈古錢幣造型,站在城樓上,望着街市,橫平豎直,像一幅圖畫,沿石階而下,護城的城牆,寬寬的,足足三米,古老黑色的牆磚,天上飄落的小雨,給了我清新,我獨自撫摸這宋朝的大炮,望着遠處的煙雲,歷史的戰火彷彿就在我身邊圍繞,飄蕩……
驅車又走進遂人的點火臺,中華民族火的發明祖先,他手舉火把,望着天空與遙遠,海內外的華人,都來祭奠,手持雨傘,在這位給人類帶來光明,生息繁衍帶來福音的巨人前,留下我和文友的小照。我只是迷濛地跟着一行文友,向前走,一望皆青,濛濛雨灑,又走向中華民族商人的祖先,所站立的樓牌,踏着從遠古至今的錢幣,我低頭一個個審視着古錢幣圖文,從樹葉,大刀的圖案到民國的文字,穿越了歷史漫漫的隧道。幸運自己從今天走向古老,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戰勝大自然的災害,走向文明,永遠探索與開拓,堅毅頑強的精神,感受歷史的進程,在商人始祖,高高的城樓前久久仰望。走進商丘,感受民族震撼的歷史,顏真卿的真跡,范仲淹學習,教學的“應天書院”,“侯方域”的“壯悔堂”傳說中的“花木蘭”的故事……就像商丘人自己驕傲地說:“抓一把泥土,,皆文物唉!”
商丘原是商朝的故都,後遷入安陽,即今天發掘的“殷墟”商丘的悠遠,是夏商周文化的發源地;商丘因’“伯闕”爲保留火種而去,老百姓爲紀念他,築丘,又因商人的祖先,起於商貿的發源地,故名,“商丘”
商丘一行,將我帶進歷史,觸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回來後,商丘古城,讓我深深思索,此行只一天,還想再去商丘,也在想,商丘缺乏到位的管理,需要伴隨今天社會發展的腳步,再深層地挖掘,展示我們華夏民族的輝煌。
燧皇陵,即燧人氏陵,燧人氏在三皇五帝中位居三皇之首。他發明人工取火,開啓人類文明新紀元被譽爲火祖。他還結繩記歷,確立天地中央和人類第一姓——風姓。商丘是燧人氏主要活動區域,又是其葬地,故商丘被譽爲“火祖聖地”。中國火文化故鄉。
燧皇陵牌坊.jpg
燧皇陵牌坊及燧皇像
燧皇陵墓.jpg
燧人氏墓
鑽木.jpg
大門口鑽木取火雕塑
燧人.jpg
從燧皇陵出來,又來到大馬路,馬路對過就是閼伯臺,但這是出口,又往前行大概1千米來到商祖祠閼伯臺景區入口,(這兩個連在一起)遊覽。
商祖祠位於華商文化廣場內,是爲紀念商祖王亥所建,商祖祠景區是以紀念和宏揚“三商文化”爲主題的一個文化景區。商祖祠它主要由三商之門、富商大道、萬商廣場、商祖殿、三商大道、花戲樓、閼伯臺等幾個部分組成。王亥是夏朝諸侯國商國第七代諸侯王。
因王亥肇始經商,造福人類,深受後人崇拜,而被奉爲“華商始祖”,商丘亦被譽爲“華商之都”。
三商大門.jpg
三商之門是採用3個變形的甲骨文“商”字作爲基本造型而設計的,門頂雕以玄鳥,寓意爲“玄鳥生商”。 3個“商”字形的門相連,寓意爲商部族之源,商人、商業之源,商朝最早的建都地。
錢幣甬道.jpg
富商大道是由各個歷史時代的貨幣圖案構成的。富商大道的寓意是富商丘,富商人
大錢幣.jpg
大錢幣
商字甬道.jpg
萬商廣場,由許多商字構成,一直延伸到王亥塑像前。
王亥像1.jpg
華商始祖——王亥像 王亥是中華商業始祖,其本身是夏代中期諸侯國商國的國君、商部落的首領,是一個“亦王亦商”的人。
商祖殿.jpg
商祖殿
華商先人殿.jpg
商祖殿東側的華商名人館,有沈萬三等
華商先賢殿.jpg
商祖祠西側的華商先賢館
太平牛車.jpg
太平牛車
通往閼伯臺甬道.jpg
過了商祖殿再往前走就是閼伯臺
閼伯臺
閼伯[讀音:e四聲 bo二聲】臺,又名火星臺,俗稱火神臺。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它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的靈臺,還早上2200多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閼伯封於商,任火正,專司祭祀大火星,以大火星的運行計時節,定曆法。因此,閼伯臺被中國天文學會認定爲中國最早的天文臺,爲國際天文學界公認。商族始祖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爲“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臺下,因其封號爲“商”,此臺又被稱爲“商丘”。 閼伯臺,古稱商丘,
現存閼伯臺上有閼伯廟,又稱閼伯祠,爲元代建築。廟宇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戲樓、大禪門等建築。正殿上有“離宮正位”四字。房舍宏偉,飛檐走獸,紅牆綠瓦,色彩鮮豔。[閼伯臺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更顯得高大突兀。此臺爲古代商丘都城一帶的最高點,再加之古人認爲閼伯臺的精氣上應商星,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閼伯臺看作是商丘的象徵。
從出口出來,去古城南門有兩個選擇乘車一個是等90路,一個是打車,我由於趕時間就打電三馬商量6元(打的可能10多元),其實在商祖祠旁邊是南陽博物館來這裡的人到不少。我沒有看。乘三馬車來到古城南門牌坊處,(旁邊是八關齋)我和車伕商量拉到應天書院他要加錢,我沒搭理他攻略說應天書院新建的,不看也罷。我的路線是八關齋——張巡祠——進入古城南門登城牆,——歸德府文廟(正在維修沒有開放)——壯悔堂和侯府——北門乘公交1路來到火車站。
八關齋
唐朝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河南節度使田神功爲保衛睢陽,同安史叛軍大戰兩天兩夜,經殊死拼殺,終於救出睢陽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陽城。但田神功卻因苦戰成疾,生命垂危。睢陽百姓自發設“八關齋會”,捐糧捐款,請1000名僧人赴會祈禱田神功早日康復。一時,香供擺滿郊野,經聲佛號晝夜不息,四鄉百姓雲集,車馬塞道。顏真卿有感於此,親自撰寫一篇 900多字的短文,題爲《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刻於石壁。此中書法藝術爲中外書法愛好者所傾倒,是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爲八關呢八關亦稱八戒,爲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牀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爲戒,後一者爲齋,合在一起總稱爲“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
八關齋亭子.jpg
八關齋佔地面積很小,八關齋內的碑亭
禹王鎖蛟井——大禹治水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
張巡祠
張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門外,是爲紀念“安史之亂”中爲保衛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園內有唐代“安史之亂”時因守睢陽而殉國的張巡之墓。
張巡善謀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勝多,抗擊了安史叛軍。許遠自知軍事上不如張巡,戰守事宜全由張巡指揮。 張巡率衆抵抗,日夜苦戰,殺敵無數。有時一天多達數十戰。張巡等堅守了十個月,大小戰鬥400多次,殺敵12萬多。其間,城中的戰馬、麻雀、老鼠、樹皮、草根、紙、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僅餘400人,終因飢餓、疲憊至極,無力再戰,城池淪陷。張巡、許遠及南霽雲等將土被俘後罵敵不絕,英勇殉國。 睢陽之戰以少勝多,阻住了安史叛軍的南下,保全了江淮,爲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大功。爲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
走出張巡祠,開始從古城南門進入商丘古城。沿途可看到南湖景色。
從古城樓下來,沿着街道向北走,街道上先看到教堂,在第二個街口右拐,來到歸德府文廟,文廟正在修繕。
繼續向北來到侯府和壯悔堂。侯氏故居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侯府,是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侯恂故居,二是侯方域故居,其中堂樓名曰“壯梅堂”。兩部分間隔一條馬路,對門而立。主要參觀的是壯悔堂。
悔堂是商丘古城景點之一。記載風流才子侯方域,秦淮名伎李香君,邂逅在風雨飄搖的金陵城,郎才女貌,二人一見鍾情,彼此傾心,不久侯方域納李香君爲妾,本來是一段天作之合的完美愛情,卻因李香君的身份不爲侯家所容,被趕到城外居住,最終含恨而死。侯方域傷心欲絕,又憶起自己生平的遭遇,感嘆悔恨之事甚多,於是把自己的書齋更名爲“壯悔堂”,不久便鬱鬱寡歡而病逝,爲中國古典名劇《桃花扇》寫下了一個悲情的結局。
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被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編成名劇《桃花扇》該劇除被多種劇種上演外,還搬上了銀幕和熒屏,影響頗大,成爲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塊豐碑。
明朝滅亡後,三十五歲的侯方城回到歸德老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業一無所成,悔恨不已,遂急構一室,命名爲壯悔堂,意爲壯年悔恨,併發誓終生不仕。他在壯悔堂致力於研究學問,創作詩文。在這裡完成了他的《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書集》兩部文著。三十七歲時,因悲憤國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於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