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佑等待通稟的短短時間內,又有一官員被宦官引到門前。
陳佑只覺得此人眼熟,卻想不起來是誰,相視點頭便算打過招呼。
緊接着之前那青衣宦官就出來讓陳佑進去。
進殿一看,殿內已經有十多人了。
陳佑一眼就看到坐在最前方的馮道和馮道身後幾個位置的李明卿。
此時殿內一片寂靜,大部分人都在低頭沉思,只有少數幾人回頭看向陳佑。
行禮之後,被宦官引到一個空位剛剛坐下,門外遇到的那人就進來了。
原來是翰林學士冉謹言。
這冉謹言原本是國子監司業,他有個兒子叫冉益謙,當年趙元昌大婚之時當了趙元昌的從者,現在是禮部員外郎。
而冉謹言也在趙元昌登基之後,一年數遷,入翰林院成爲翰林學士,同陳佑一般爲從三品。
也難怪陳佑覺得眼熟,當年見過面,只是互相之間沒搭過話而已。
冉謹言坐下之後,禮部尚書張歡立刻就要說話:“官家!我以爲......”
他還沒說完,就被趙元昌打斷了:“等人到齊了再說。”
說罷,趙元昌旁若無人般批閱奏章。
陳佑雖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看眼前的情景,怕是在京的三品以上官員被通知要來簡賢講武殿了。
果不其然,三司使、工部尚書、御史大夫等人陸續趕到殿內。
這些人要麼是正三品,要麼是從三品,可以說是周國官場最中樞的一批人,就相當於那什麼局,你懂的。
當光祿卿進入殿內,童謠去到趙元昌耳邊低聲輕語。
趙元昌這才擡起頭來,朗聲道:“沈康薨,未立太子。”
就這七個字。
沈帝,即沈國皇帝沈康。
後晉天福二年,長沙府內亂,時任武平節度使沈康趁機攻入長沙,之後上表後晉稱臣,被封爲楚王,節度武平、武安、靜江,成爲事實上的獨立藩鎮。
後晉開運二年,趙鴻運代晉稱帝,沈康以趙鴻運篡位不尊周國,改國號爲沈,登基稱帝。
說來也怪,自朱全忠篡唐稱帝之後,這一批又一批皇帝似乎都不喜歡立太子,只是到臨死的時候才指定某個兒子即位。
就說周吧,若不是趙元昌早做準備,說不得立國三年的周國就會陷入內戰,甚至出現帝位旁落的情況!
只不過,這事在沈國來說是大事,但在周國來說,無非就是出兵和不出兵兩個選項,沒必要把京中高官都叫過來吧?
陳佑心中疑惑,靜下心來繼續聽。
只聽趙元昌繼續道:“沈康長子武安節度使沈衝淵即位,隨後次子武平節度使沈長河宣稱沈衝淵弒父篡位,上表請求冊封,同時希望朝廷出兵助其攻滅沈衝淵。”
好了,又是一個爭皇位的故事。
請求冊封,潛臺詞就是去帝號、稱臣,不是任何人都像石敬瑭那麼無恥,能做出自稱兒皇帝的事情。
只不過,情況雖然有些複雜,但僅僅這事,還是沒必要把京中重臣全部請來。
陳佑打定主意,等閒不要開口說話。
趙元昌三言兩語介紹完情況,掃視在場衆人,沒有詢問他們的看法,而是繼續道:“馮相公、江相公言不宜出兵,鄭相公說該出兵,其他幾位相公也有自己的意見。”
他話未說完,鄭志康卻是皺着眉頭想要開口。
他之前說的是:從沈長河所請揮軍入沈,一舉攻滅沈國。並且還說自己願意親臨戰場,若是不勝,一切後果一力擔之。
現在趙元昌這麼說,他隱約感到有些不妥,只是終究是面對着皇帝,他嘴脣動了動,還是沒說出話來。
“諸君,以爲當如何?”
趙元昌問出這麼個問題,陳佑不由皺眉思索。
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該怎麼選,而是考慮趙元昌問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什麼深意。
還不等他想出個子醜寅卯,禮部尚書張歡立刻就開口了:“官家,我以爲鄭相公所言大謬,實不該出兵相助沈長河!”
“張尚書這話說得就不對了!”開口的是翰林學士承旨程聰,“沈國僭越稱帝,我大周乃承襲正統,本就當夷滅之,然先帝忙於滅蜀,官家踐祚以來一心安民,皆未能滅此僞帝。”
這話說得好聽!
他說到這裡,頓了一下,語氣激昂起來:“然,如今沈國自亂,僞帝之子上表稱臣,正是官家下體民意、上從天心之故。得此天賜良機,正該官家納土受降、威加海內!”
饒是陳佑,聽了這番話之後,也覺得很有道理,至少對心懷大志的帝王來說很有說服力。
擡頭看向趙元昌,卻見其臉色平淡,似乎完全沒被這番話打動。
張歡程聰之後,諸官紛紛開口辯論。
期間趙元昌也開口幾次,只是一直沒表明心意,誰也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啓稟陛下,臣以爲,不出兵與否,當取決於那沈衝淵有無弒父行徑!”
冉謹言開口了,不同於別人稱“官家”、自稱“我”,他用詞正式恭謹,陳佑彷彿看到了中老年的冉益謙。
“若是沈衝淵弒父,則當出兵滅此踐踏人倫之賊。若是沈衝淵未弒父,則不當出兵助那陰謀篡位的沈長河!”
此話一出,殿內安靜下來。
陳佑腦中閃過一道電光,立刻大聲道:“冉內翰所言有理!”
馮道臉上笑容一閃而過,隨即肅容拱手道:“官家可令樞密院詳查此事。”
這就是贊同冉謹言的話了。
隨着馮道開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附和。
這是考慮政治立場的時候,至於利益考量,卻要暫時放下。
趙元昌終於點頭道:“君臣父子之義,實該仔細考量。”
說着,他看向面色不虞的鄭志康:“鄭相公,你,以爲然否?”
目標是鄭志康!
陳佑終於反應過來,趙元昌突然找這麼多人來,是爲了壓服鄭志康!
樞密院不像政事堂,在這個時代,樞密使都有不小的軍中勢力,隨意罷免很可能會出亂子。
政事堂已經換了好幾茬了,樞密院卻很少換人。
一開始的三樞密,吳巒仍在,楊邠是政爭失敗之後自請致仕,史肇慶謀反被誅殺。
史肇慶死後,鄭志康補入,楊邠退後,馬青補入,沒有被罷免的樞密使。
比對政事堂,那是穩之又穩。
趙元昌這次如果能借助朝堂之勢逼鄭志康請辭,樞密使長久不換的時代很可能就要結束了!
鄭志康沒想那麼遠,但他知道,自己現在處在危險的境地。
沉吟一陣,他開口道:“是臣考慮失當。”
趙元昌步步緊逼:“哦?不知鄭相公如何考慮的?”
猶豫片刻,鄭志康沉聲道:“臣只想着開疆拓土,未曾考慮其它。”
“便是沈衝淵無罪,鄭相公也要出兵助沈長河?”
這話有些沒道理,爲了國家利益,誰管你有沒有罪?
換成陳佑,面對這樣的局面,十有八九也是要趁機出兵。
可這種事情放在私下裡說就行了,擺到明面上,還得維持着基本的道義。
於是,鄭志康沉默了,他無法反駁,否則就是欺君,也不能承認,一旦承認,除非兵變,否則就翻不了身了。
問題在於,如果他在這麼多人面前承認自己不顧道義,名聲就算是毀了,還有多少人願意跟自己冒險,就是個未知數了。
他不說話,趙元昌也不逼迫,就這麼靜靜地看着他。
所有人都在等待。
好一會兒,鄭志康起身,長揖道:“啓稟陛下,臣,臣年老遲鈍,故而未曾考慮齊全,實不該戀棧不去,請陛下允臣,歸骸故里。”
對在場衆人來說,當朝相公在數十名官員面前請求致仕,這是難得一見的場景。
所有人都看向趙元昌,看他是準,還是不準。
好似過了許久,趙元昌終於開口:“鄭相公言重了。”
不等衆人舒口氣,他又接着道:“相公雖老,然朕卻仍需依仗相公。這樣,相公這樞密副使之位雖放下,但需留在京中,平章軍國重事,以備朕諮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