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

bookmark

意思十分清楚:別看陳佑有一個樞密副使撐腰,我侄子那也是總領一方的大將!

至於這個“總領一方的大將”成色怎樣,韋三橋並不清楚,但看高啓自信的樣子,即便比樞密副使差,也應該差不到哪裡去吧?

心中快速權衡,韋三橋露出誠懇的神色:“高將軍乃是老節使之子,擔此重任實屬正常。就如高公久在京兆,京兆府務自然該多問問高公。”

高啓呵呵一笑:“也不能這麼說,你我之輩,都是京兆人麼,都要出力!”

一時間觥籌交錯,賓主盡歡。

然而送走兩名韋氏子之後,回到自家書房的高啓臉色沉了下來。

原先他權知府事的時候,韋三橋不說多麼恭順,至少不敢像今天這樣同他分庭抗禮。

可一旦他親自下場相爭,韋三橋的態度立刻就變了,兩人不再是主與從的關係,在京兆府尹之下,兩人是平等的。

這種感覺真的讓人很不舒服,但高啓卻無可奈何。除非他跟陳佑在河南府一般,除了少尹之外另有三品職事,甚至在名義上掌握一府兵權,那時候能同他相爭的就是陳佑這個府尹,而不是其他人。

高啓坐到書桌後的椅子上,從一冊書本中抽出一張寫滿了姓名的紙,提筆在“韋三橋”三個字上畫了一個圈。

夜幕降臨,早就準備好的接風宴會照常開始。

在宴會上,陳佑見到了幾個早上出現在城外十里亭的熟面孔,他們都是出自京兆當地大族。

不過還是那句話,現在的所謂大族,同以前完全不能比,就連同時期的江南蜀地家族,也遠好過這些人。

怎麼說呢,連年戰爭對民生破壞十分嚴重,但無形中也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與更替。中原地區戰亂頻繁,地方家族想要發展壯大比較困難。而江南和蜀地,相比中原要平靜許多,地方上的大戶和朝中重臣有時間來發展自己的家族勢力。

只不過,中原地區的大族,除了政治上配不上“世家豪族”的稱呼外,對當地的影響卻不弱。畢竟能發展起來的家族都同官府有關係,而藉着官府的虎皮,他們也成了事實上的基層管理者。

只不過這些人似乎並不知道陳佑與京兆府原本勢力的爭鬥一般,一個個爭着向他示好,倒叫他有些驚疑不定。

宴席之上,田從善同幾名參軍一齊向陳佑敬過一杯酒,便端着酒盞來到高啓坐席邊上。

他藉着敬酒的機會壓低聲音道:“高公,今日下午陳使君叫了我還有金長順一起在城內轉了轉。”

“哦?”高啓笑着抿了一口酒水,“說了什麼?”

“有三件事,第一個就是陳使君想讓金長順離開法曹,聽他的意思是要升遷,只是不知道目標是哪個。”

“無非是功倉戶兵之一。”高啓垂眉,伸出筷子夾菜放入嘴中仔細咀嚼。

田從善嗯了一聲,就聽嚥下食物的高啓問道:“第二件是什麼?”

“據陳使君說,他曾對韋長安說不要僅想着在京兆府當一個縣令。”

聽到這話,高啓眉頭一挑,下意識地朝陳佑看去。

正巧陳佑此時正在同韋三橋交談,似乎感應到高啓的視線一般,陳佑扭頭看向高啓,遙遙舉杯示意。

高啓也連忙在臉上堆滿笑容,舉起酒杯喝了一口。

放下酒杯的時候,正好見到被陳佑動作提醒的韋三橋朝這邊笑着點頭,似乎是要高啓不必擔心,但他緊接着就又扭過頭去同陳佑熱烈交談起來。

高啓收回目光,微胖的臉上只剩下平靜:“還有呢?”

目睹了兩人無聲交鋒的田從善嚥了口唾沫,扯着衣袖擦了擦額頭的汗珠,才小心翼翼地道:“陳使君還說功曹就是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不知怎地,他沒敢說出陳佑也曾把‘不要侷限於京兆府’的那番話說給他們二人聽。

高啓面色平靜地點點頭:“什麼才叫合適,這就有得說道了。”

另一邊,陳佑剛剛纔對韋三橋說出那番話。

而韋三橋的反應也很有趣,他先是提到了自己出身於京兆韋氏,之後又說自己才疏學淺,能僥倖當一任長安令已經是皇恩浩蕩了。

就在陳佑以爲他這是表達拒絕意思的時候,他又談到京兆府一干人等互相之間的關係。

若非陳佑早已安排人調查清楚了,韋三橋這做派絕對能落下一個巨大的人情。但陳佑對照已知的情報,發現也不知是劉河沒查到,還是韋三橋言辭不盡如實,兩者有些出入。

現在不是細想的時候,陳佑臉上神情不變,一直好言好語,直到韋三橋告罪離去。

之後他又臉上帶笑應付了幾個人,便託言不勝酒力,提前退場。

跟他刀兵相見的高啓見他離去,也沒多留,等他出了酒樓之後便也起身離去。

雖然主角離開了,但宴會還在繼續,直到月上中天才漸漸結束。

京兆府尹陳佑上任的第一天就這麼過去,強龍和地頭蛇的鬥爭纔剛剛開始。

次日,高啓將部分文書移交給陳佑,各類戶籍賬本倉庫等等也都轉到府尹書廳中來。

陳佑自己的兩個幕僚驟然面對如此多的事項,有些手忙腳亂。這時候,從洛陽跟來的書院學生就派上用場了,這些人分成兩組,跟在兩位幕僚身後學習如何處理繁雜紛亂的政務。

但這還不夠,不管能不能壓下高啓等人,陳佑必須有可以信任的人來京兆府擔任幕職。他的目光轉到了錦官府,那裡還有當初留下的一些舊部。

在幫手沒來之前,陳佑除了梳理府內文書,就是等待之前佈下的手段慢慢發酵。

而高啓可能也是出於同樣的想法,平日裡不鹹不淡地應付着陳佑,甚至沒有去問韋三橋那晚上說了什麼。只是讓韋梲過去重提韋氏宗主之事,韋三橋態度沒有任何變化,這讓高啓稍稍放心。

如此這般,整個京兆府一時間愣是沒有多少府尹少尹相抗衡的跡象出現。

府衙兩位暫時沒事,但底下人卻鬧了起來。

第四百二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三)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一)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五百八十五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真十)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九)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五百七十八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五)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一百八十八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四百九章 大局動盪私心意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五十三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淺水亦有亂流涌第四十四章冊命封王秦最貴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一百三章江邊垂釣生妙計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屬何方第五章時移事易非前史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三百七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一)第六百六十九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四)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四百七十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三)第十七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五)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當頭亂接踵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五)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十二章舉義反正須拿捏第六百十五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四)第二百三十七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二)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狹豈有君王氣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五)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八)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一百一十七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六百六十九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四)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第四十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三)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