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爭權奪利心思重

南平軍事就這樣了,按照趙鴻運所說,南平軍事幾乎是全權託付給趙元昌,權力大增的同時,風險也相應變大。

接下來是南平三州文官的安排,現在是一府二州了,一個府尹兩個刺史,外加佐貳官、屬官,又是一大批位置。

普通府的府尹一般是從三品,像開封府、河南府這樣的重點區域,府尹又稱府牧,列爲從二品。只是不知這新設的江陵府會被定爲哪一級。

對於政事,樞密院二人很知趣地閉口不言,而政事堂三人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此時也都保持沉默,一時間簡賢講武殿內就這麼安靜下來。

好一會兒,趙鴻運纔開口道:“江陵府尹定爲從二品,暫不任府尹,你等推薦一個知府出來。”

這意思就是要安排一個從三品的權知江陵府事了,如此一來,合適的人選就多了。

周襲唐制,六部尚書正三品,各部侍郎正四品,卡在四品升三品的緋衣高官不要太多。

即便是同爲從三品,外放掌一府之地也也是很好的資歷。當然,有些人寧願待在京城當一個憋屈小官,也不願爲一封疆大吏,這就是另一番考量了。孰優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只是稍一停頓,朱慶堯便開口道:“陛下,臣推薦吏部右侍郎馮玉。馮玉此人爲人謹慎,定能輔佐秦王處置好江陵府事!”

聽到這個名字,孫啓祥一陣皺眉。

前面已經說過,他這個首相權力可能還比不上自己的兩位副手。名義上是總攬政事堂,實際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都被蘇逢吉和朱慶堯分了。

其中吏部、禮部、兵部這三部尚書都傾向於朱慶堯,戶部、刑部、工部則歸屬蘇逢吉負責。

還有一個獨立於六部的三司,由參知政事任三司使,名義上是對他孫啓祥負責,實際上三司有事一般都是直奏陛前。

他作爲首相,對六部三司的影響力也就全靠安插在各部門的人手了,剛巧,吏部右侍郎馮玉就是孫啓祥的人。

朱慶堯怎麼會推薦孫啓祥的人呢?難道他老糊塗了?

非也!之所以想將正四品的馮玉推上從三品,其目的是將孫啓祥埋在吏部的釘子排開,從而換上他的人。

且吏部掌管全國文官考覈升遷,權力之大以至於吏部尚書被稱爲天官,吏部的兩位侍郎俱爲正四品上,比其它五部的侍郎高了一階。

還是那句話,究竟是吏部侍郎好,還是江陵知府好,見仁見智吧。

但對孫啓祥來說就不一樣了!他想要保持對吏部的影響力,要麼將馮玉留下,要麼找人接了馮玉留下的空位。

兩相比較之下,還是留下馮玉比較簡單。

是以,孫啓祥立刻開口反對:“朱相所言不妥,這馮玉擔任吏部右侍郎不過一年,一考都沒完成,怎麼能驟然升遷?”

朱慶堯嚴肅道:“孫相公此言差矣!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馮玉在吏部一年多,也做成了不少事,吏部上下無不對其交口稱讚。此等能人,正該簡拔,以爲榜樣。”

這差不多就是指着孫啓祥鼻子罵了:你丫提拔的這個馮玉,天天在我管的吏部搞事,吏部尚書都跟我反映過很多次了!

孫啓祥搖頭道:“正是因爲如此,纔不能倉促調走。馮玉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吏部能幹好,一年下來正是熟悉了人事,就要放手大幹的時候。此時調走,新來之人又要重新熟悉,豈不是耽誤吏部之事?”

說着,孫啓祥朝趙鴻運拱手道:“且吏部乃主我大周官吏升遷、考評,最爲重要,豈能因這馮玉一人升官,置我大週數萬官員前途於不顧!”

朱慶堯剛要開口反駁,一直旁觀的蘇逢吉突然開口道:“孫相公所言有理!既然馮玉在吏部侍郎的位子上幹得好,且其還未滿一考,那便讓他繼續幹下去。總不能負責考覈天下官員的吏部出了一個特例吧?”

雖然不明白蘇逢吉爲何要幫自己說話,但孫啓祥還是迅速點頭道:“此言有理!”

只聽蘇逢吉接着道:“要說江陵知府的人選,我倒恰好知道一個合適的,以翰林侍郎知齊州事的呂施彥,此人歷任禮部右侍郎,調任齊州知州也即將三年。且此人在齊州任上風評不錯,吏部考評據說也是上中,定能勝任江陵知府之職。”

此話一出,孫啓祥立刻就明白了。

當過禮部侍郎,還能被吏部考評爲上中,這妥妥的朱慶堯的人啊!

只是齊州乃是上州,上州刺史爲從三品,一半都是遙領。就算是實職,那也是參政級別的外放。而知州要是不加散官的話,也就是正四品下。

搞不懂蘇逢吉要這個位置作甚。

不過,這不妨礙他附和:“若是果真如蘇相所言,這呂施彥不失爲一個恰當的人選。”

“不妥!”反應過來的朱慶堯立刻反駁。

然而,趙鴻運卻彷彿對此人很有興趣,他看向朱慶堯問道:“朱卿,這呂施彥果然如此嗎?”

朱慶堯聽到這話,面色一苦,又立馬恢復正常:“好叫官家知曉,吏部考評此人確實爲上中。”

趙鴻運聽後,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幾人,當即拍板道:“行,那就這呂施彥吧!政事堂稍後擬敕。”

“謹遵陛下之命!”

政事堂三人又是一齊應下,只是三人心思各不相同罷了。

說完了最重要的江陵府府,趙鴻運彷彿意興闌珊了,擺手道:“如果沒事了,今次就到這裡吧。其餘官員政事堂擬好名單交給我就好。不過,歸、峽二州,先按中州來定,只安排知州,不安排刺史。”

“是!”

皇帝都這麼說了,五人連忙起身告退。

走出簡賢講武殿,五人同行一段路程,孫啓祥突然道:“今晚我欲設宴,不知諸位有沒有空閒?”

“始瑞兄設宴,我自然是要去的!”蘇逢吉當即道。

而朱慶堯卻冷着臉拱手道:“某今晚還有事,便去不得了。”說完,甩開袖子就走,也不等其他人。

孫啓祥也沒在意,只是拿眼看着楊邠。

楊邠略一考慮,便道:“某自會到。”

見楊邠同意了,史肇慶自沒有不去之理,於是,就這麼定了下來。

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六百四十四章 遇事誰可擔重任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七)第四百六十五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幾多歡喜幾多愁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五百三十九章 真真假假繞雲霧第六百七十二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二百三十二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二)第二百三十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聲是利器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雞肋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戰事輕政爭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一百五十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四)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三)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五)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十二章舉義反正須拿捏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三百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二)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四)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四百二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三)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六)第二百二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五十五章皇宮大內初見聞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二百四十章 內亂未平外面起(五)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談風月元宵至第五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一)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間多有無奈事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九)第七章各有肚腸轉心思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八)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一)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一)第十四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四)第一章一夜天地換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