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當國事

bookmark

五月即將結束的時候,洛陽東郊多了一座書院。

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大大小小的書院開張關門就沒停過,可是這座書院的祭酒以及出資人與衆不同。

祭酒名爲劉松鶴,在此之前他在蜀地做縣令。除了上任的時候有些波折外,該縣三年沒有官司,同時每年稅賦按時足額上繳,勸農、勸學之類的任務也都完成得很好,在該縣頗有官聲。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劉松鶴這個人,是故少保、中書令、平章軍國事、池忠敏公劉明的嫡孫。

這位故相公的嫡孫在縣令任上證明了他並不是庸碌之才,所以他被調來京中當了秘書郎。

同時,因爲劉忠敏公的遺澤,他被選中成爲新建立的“求賢書院”的祭酒。

求賢書院沒有仿照陳佑的書院設置山長,因爲它的發起人不止一個,除了劉家,還有趙普和他背後的江夏青,竇少華、溫仁福,甚至王彥川都在趙普的遊說下摻和了一腳。

倒不是他們對這個書院寄予多大希望,而是藉此表態願意一起合作。

真正對這個書院比較上心的就只有江夏青、趙普和劉松鶴。

江夏青已經準備等他兒子能支撐門戶後,便乞骸骨來書院當山長或者祭酒。

總而言之,求賢書院正式招生的那一天,現任宰相竇少華、王彥川同參政趙普聯袂出席。

對這個一城之隔的鄰居,陳佑從開始就保持關注。

說實話他原本以爲會是趙普或者其他什麼人擔任山長,就像他一樣,沒想到這些人竟然找了劉松鶴來。

更令陳佑感覺到驚訝的是,求賢書院也學着他的書院設立四個學院,分別是經、法、算、吏。

前三個不必細說,最後一個吏學院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根據陳佑打探到的消息,這個吏學院只招收貧家子弟和豪富家中不習文武的庶子,目的也很直接,就是爲了培養主貳官的幕僚和底層小吏。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開創性的想法,而且因爲求賢書院背後出資人的身份不凡,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吏學院的學生合格,一定能進入官府。

相比之下,陳佑這邊的法、算、武三個學院,以及正在籌備中的醫學院,對貧家子弟的吸引力全都減小不少。

陳佑的應對措施是,給自己的書院起個名字。

書院在錦官府的時候是有名字的,當時叫“澤潤書院”,取“澤被蒼生、潤物如雨”之意。後來陳佑離開錦官府,書院遷來洛陽就一直沒掛牌匾,對外要麼直呼“書院”,要麼叫“周山書院”或者“洛陽書院”,也沒人會理解錯。

不過現在洛陽多了一個名氣較大的求賢書院,陳佑這邊的書院再沒有名字就不合適了。

因爲書院師資被抽調來洛陽,留在錦官府的分院就成了蒙學和專業技能學院,名聲上有些不太好,所以洛陽這邊的不能使用老名字。

書院比較要師生有歸屬感,陳佑索性在院報上徵名。

各種含義的名字都有,沒想到最受大家歡迎的竟然是簡簡單單的“周山書院”,以地爲名。

於是書院正門多了一道陽刻“周山書院”的牌匾,院報報頭從此多了“周山院報”四個字。

然後就沒了,陳佑並沒有仿照求賢書院在自家書院中設置吏學院。

書院對貧寒子弟的吸引力下降根本不是什麼大事,而且洛陽周邊的貧家子弟多一條出路,陳佑樂見其成。

只不過底層小吏大都出自同一個地方不太好,於是他建議各地官府都在官學下面設一個吏學院,不收費,但是學生學成之後必須在下一級官府任職一定期限。

也就是說,府軍州吏學院教出來的學生,強制進入各縣、鎮衙署;縣學教出來的吏學生強制安排到鄉里,當家做主也好,協助原本的鄉長里正也罷,也必須待夠數年。

實效如何還不清楚,但按理想的狀況來看,應該能增加對基層的控制力度。

這個建議一下子成爲朝堂上爭論的焦點,把包括登州海軍、軍兵撫卹在內的種種事項全都蓋了下去。

趙普第一個表示反對,緊接着剛和他站到一塊的竇、王二人也都出聲反對此事。

反對的理由總共兩點:耗費甚多,容易產生冗員。

增加教員要錢,增加學舍要錢,編寫教材要錢,而且不收學費,所以每招收一個學生就要再多出一筆錢。

這筆錢從哪來?

當時在同明殿,王彥川是直接拍着桌子朝陳佑問出這句話的。

然後就是針對歲入能否支撐歲出而展開的爭論。

好在竇少華、王彥川的合作促使王樸站到陳佑這邊,否則在馬青、宋敏貞不再大力支持的情況下,陳佑可能爭不過王彥川他們。

再就是冗員,按照計劃,一年年的吏學生培養出來。假設一個吏員從三十歲進入官府,因爲種種原因在五十歲離開,就算一年一個縣只能培養二十個吏學生,二十年也有四百人。

一個縣需要四百名吏員麼?更別提除了吏學院的學生,各地吏員還有其它來路。

而要是提高合格標準,不合格的不準進入官府,那些無法進入官府的吏學生該怎麼辦?本就家貧,你再耗費他數年時間然後讓他回去該幹嘛幹嘛,這不是逼着人全家去死麼?

洛陽長陽侯府,客廳門窗都掛上了厚厚的簾子,屋內的鐵屏風足足有三寸厚。這屏風是空心的,中間灌注了冰塊,專門用於夏日消暑。

陳佑坐在主位上,手裡抓着一枚銅印輕輕把玩。

廳內坐着的,有通事舍人汪弘洋、吏部侍郎劉熙古、稅務少監龐中和。

這三人過來,主要是商議庶吏事宜。

“稅銀核算的結果是什麼?”

待三位放下湯盞擦淨嘴角,陳佑開口詢問。

龐中和立時回答:“去歲稅入計錢兩千八百五十三萬貫,其中鹽鐵雜色之利佔一千五百二十七萬貫。今年因諸地稅曹整頓,如無變故,雜色商稅當會增多,歲入該在三千萬貫左右。”

所謂計錢,就是把糧食布帛等所有用來繳稅的實物換算成錢,同徵收的現錢加一塊。

在場幾人都常預國政,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等着龐中和繼續往下說。

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四)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真十)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四百七十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三)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兩百章 將離京先定婚事(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一)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七百十一章 順勢而爲埋荊棘第四百五十三章 父子分別稚子哭第二百七十五章 兩姓永結秦晉好(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一)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二)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三)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一)第五十三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三百八十七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三)第七十六章甘爲細作可信否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一百三章江邊垂釣生妙計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一百九章諸將逼宮圍太原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十八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六)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蕩該如何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五)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三百十三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一)第六百九十九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五)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慾惹戰端起第一百一十六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四十三章爭權奪利心思重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九十二章未來之事早打算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五)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六百五十九章 爾等當爲好工具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一)第三百八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八)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四百四十九章 趙官家突訪書院第三百六十三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四)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四)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十一章 潑天大功接不接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