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

bookmark

“清田早就在做。”王彥川截住話頭,“現在又拿出來說是要作甚?”

這話一出,周圍所有官員都精神一振。

顯然兩位宰相在這件事上有了分歧。

有了分歧就得分出勝負,不存在什麼擱置爭議。

陳佑現在是首相,所謂擱置爭議即意味着他無法壓下王彥川,那麼這個首相就有些名不副實。

開打了,陳佑沒開口,戶部侍郎孫宣懷出言道:“好叫王相公知曉,清田是在做,可這效果,卻是叫人難言滿意。”

第一個。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孫宣懷。

王彥川目光冷然,但他沒有立刻質問,他要等一等,看哪個人會來替他出手。

如果一個人都沒有,那他就直接服軟。

好在大理少卿楊光義出聲了:“孫侍郎這話倒叫某不明白了,某聽聞去歲清得隱田二十萬頃有奇,何來‘難言滿意’一說!”

“呵!”孫宣懷冷笑一聲:“加上這二十萬傾,去歲天下墾田不過二百萬傾,然在籍戶口有近七百萬戶,便是不算逃戶隱戶,三四戶人家耕一傾田,某倒是不知,楊少卿家可是有天賜奇物可以一傾之地供養四戶?”

這麼點田肯定是不夠的,根據後世修宋史的元人推算,宋時墾田當在三千萬頃往上。

推算到如今,扣除因爲戰亂導致的廢田逃田,當今周國墾田在兩千五百萬傾上下應該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字。

楊光義臉色變幻,憤然道:“若是戶籍有誤,又當如何!”

人口數和農田數對不上,至少有一個是虛假的。

孫宣懷聽到楊光義如此喝問,他輕笑一聲,朝陳佑拱手道:“楊少卿所言在理,下官請平章再令天下清田括籍!”

陳佑微微頷首:“孫侍郎所言,也是中書之失。”

說着,他掃視諸人:“去年清田括籍,正如孫侍郎所言,有成績,卻無法叫人滿意。究其原因,要麼是州縣官員糊弄中書,要麼是地方豪族矇蔽州縣官員。”

這就很嚴重了,所有人都嚴肅起來。

“這不論哪種情況,這類官員都不適合再留在主貳官任上。”

陳佑目光銳利,語氣卻稍稍緩和:“只是開年以來大事連連,故而此事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現在,可能要等到西北戰事結束才能騰出手來處理。

“方纔我說,農事爲天下根本,農田、農民,就是農事的根本。梳理清楚天下農田戶口,才能處理好天下農事。我看了戶部送上來的彙總,兩府其他相公想來也看過了,去歲清田括籍數目較多的州縣,都是朝廷派人監察審覈的州縣。這意味着,新一輪的清田括籍,不能僅僅是抽抽一部分州縣審覈!”

陳佑話音剛落,薛居正猛然擡頭。

前兩年只要是涉及農田戶口和稅收的監察審覈,一般都是肅政司主導,御史臺、戶部、稅務監還有兵部會視情況安排人手——御史臺有監察之責,兵部則是屯田涉及農田和戶口。

如果要全面監察審覈,肅政司肯定要增加人手,變相增加肅政司的權力。

心思急轉直下,薛居正開口道:“平章所言極是!然而肅政司人手着實有限,天下州縣何其多耶,短短半年,能抽查這些已是不易。”

人手最多的還是稅務監,理論上各州縣稅曹的人它都能調動。

所以,或許天下軍州也可以設立一個肅政曹?

當然這話他不好直接說出來,故而只是旁敲側擊希望陳佑能想到這一點。

陳佑明白最大的限制不是人手,而是交通。

可惜現在交通不可能有太大發展,那麼只能通過增加人手多線並進實現審覈各州的要求。

不過,按照陳佑的計劃,今天只要定下一個方向就行,具體事務可以慢慢討論。

“任何事都有困難,但不能因爲有困難就不去做。”

陳佑雙手交疊放在身前,沉聲道:“我在《軍政四策》裡面說過,發展農事,在四個方面:水利、良種、農具、經驗。今天召集這次都堂議事,我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要‘凝聚共識’。

“所謂‘共識’,大家都認爲應該這麼做、需要這麼做,這就是‘共識’。如何叫天下承平、百姓富裕,我以爲該通過發展農事,諸君可有異議?”

沒人說話。

陳佑繼續道:“要發展農事,前提是清田括籍,諸君可有異議?”

大多數人都把目光投向王彥川和竇少華。

肯定有人心裡又不同看法,但是說不說出來,就看王、竇二人能不能站出來。

見王彥川似乎放棄了,李繼勳有些着急。

“爲了保證清田括籍的真實和準確,必須要加大對這一項的考課審覈。諸君可有異議?”

終於,李繼勳不願再等,他直接質問:“敢問陳相,如若不相信州縣清田括籍結果,前去考課審覈的官吏又如何判斷該結果是否真實準確?”

說完,他似乎鬆了口氣。嘴角甚至帶上些笑意:“換言之,是不是主持考課的官吏還得自己再調查一次?若如此,豈不是徒耗人力物力?此實乃勞民傷財之舉!”

無需陳佑回答,吏部侍郎劉熙古出言道:“李參政久在密院,當是不知吏部考功之法。”

說着,他朝陳佑一禮:“平章,下官請以事例向李參政詳解此法。”

“可。”

得到許可,劉熙古再次一禮,然後看向李繼勳,朗聲道:“假定考課濠州,可取沿淮諸州氣候物產相似者爲憑,按田萊荒治之跡,較戶產登降之籍,驗米穀貴賤之價,考租賦盈虧之數。如此,數州相差無幾,可以其爲真,若有差距多大者,則必有一僞。”

待他說完,李繼勳久久無語,好一會兒纔好似掙扎一般道:“若是此等諸州勾連,又當如何?”

劉熙古臉上似乎浮現出輕蔑的笑容,只是仔細看去又什麼都沒有。

他看了一圈屋內諸人,聲音清朗:“且不說諸州勾連中書是否能察之,便是中書不知,吏部亦會同別地對比。”

“其它地方氣候物產不同,又如何對比!”

李繼勳好似抓住了漏洞!

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聲是利器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三)第六百二十一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八)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六百八章 不懼生死爲築城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屬何方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八)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四十三章爭權奪利心思重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六十四章戰事不順布閒棋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九)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六百十二章 無需畏懼艱難事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師北疆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六)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九章城頭觀兵反意堅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四百六十三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二十一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九)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一)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五百四十二章 識大局治安創收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八)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四)第二百二十九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二)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風至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六百五十七章 災情之下有奇人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報仇不怕晚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二)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二)第七百十七章 漢皇終究屈賈誼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員可行否?第二百五十四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四百一十二章 薛小乙力拒盜匪第四百一十一章 賊人陰謀亂長安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六百二十五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淺水亦有亂流涌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