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縣烈士陵園
概況
高臺縣烈士陵園位於甘肅省高臺縣城東,坐東向西,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陵園是爲了紀念在高臺戰役中英勇獻身的紅軍指戰員建立的。2001年6月,高臺烈士陵園被中宣部評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正門上方鐫刻着朱德親筆題寫的“烈士陵園”四個大字,正門背面鐫刻着郭沫若親筆所題“浩氣長存”四個大字。正門兩側分別是紅5軍軍長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的漢白玉雕像。
進入大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座三檐雙層五角紀念亭,亭四周的板壁上是烈士詩抄、長征組畫等屏幅。通過由松柏、花圃夾道的百米水泥通道可以到達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堂。堂額“烈士紀念堂”是洪學智親筆所題,堂前幾幅油畫再現了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同國民黨馬步芳的軍隊浴血奮戰的場面:攀上城頭的敵人被大刀砍落,有的緊抱敵人跳下城牆,同歸於盡,彈藥耗盡後用石頭砸、拳打口咬……英勇悲壯,氣貫長虹。堂內東西牆壁上,是一組花崗岩“血戰高臺”羣雕,堂內南北兩側,坐落着董振堂、楊克明兩位烈士的漢白玉半身雕像。
紀念堂南北兩側分別是董振堂烈士紀念亭和楊克明烈士紀念亭。董振堂紀念亭的大紅木柱上的輓聯是:“寧都豪氣千秋在,高臺雄風萬古傳”。楊克明紀念亭的輓聯是:“三過草地心猶壯,一死高臺志未移”。
紀念堂後面是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5軍陣亡烈士公墓,這裡掩埋着先烈們的屍骨。
陳列館在陵園北側,館內大廳正面爲毛澤東手書“共產主義是不可抗
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難烈士萬歲”,東西兩側有朱德、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整個館室由“紅軍西征展室”和“血戰高臺展室”兩部分組成,內有烈士用過的手雷、螺號、子彈、皮衣等實物,還有一張張照片、解說詞、烈士事蹟介紹,真實地再現了西路軍血染祁連的悲壯歷程,揭露了國民黨部隊的殘暴酷刑,反映了黨和人民羣衆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營救西路軍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高臺血戰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和趙博生在江西寧都率國民黨第26路軍1.7萬名官兵,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投奔蘇區,並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5月升任總指揮。從1932年起,董振堂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長征中,董振堂指揮紅5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並得到“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1936年10月,董振堂率紅5軍,加入西路軍,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936年12月下旬,西路軍總部令紅5軍爲先頭部隊,在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領下,於12月30日從山丹城出發,經過一天急行軍,於當天黃昏一舉攻克臨澤。臨澤被攻克後的當晚,軍首長決定由政委黃超率37團、40團及軍直一部留守臨澤,籌備糧草,爲西路軍總部及後續部隊西進做準備。董振堂和楊克明則率43團、45團、騎兵團和女子獨立團三營及軍直一部向高臺進發。
1937年1月1日,紅5軍一舉攻克高臺。長期盤踞在該城的僞
縣政府、保安團等1500餘名敵人被殲。紅5軍進城後,立即進行守城部署。楊克明帶領政治部人員在城內積極開展政治宣傳工作。1月2日,楊克明主任主持了羣衆大會,當場扣押了國民黨高臺縣黨部書記長王兆德和僞縣政府頭目趙倉。會後開倉放糧,救濟貧苦百姓,很快贏得了當地回漢羣衆的信任與支持。
紅5軍進城後的第三天,馬步芳、馬步清、馬鴻逵分別從青海、寧夏等地調來4個騎兵主力旅和炮兵團、手槍團,加上胡宗南的一個步兵旅,共35000餘人包圍了高臺,切斷紅5軍與東面臨澤和西路軍總部聯繫的通道。紅5軍雖稱是一個軍,但人員不過3000,彈藥嚴重不足,過半戰士手中沒有槍,每槍不過幾發子彈,剩下的人連大刀片都不能配齊。敵情對紅5軍明顯不利,紅5軍唯一的一部電臺也被留在臨澤。董振堂只得派人分批化裝出城,向總部報告情況,但一直都沒有音信傳來。
1月12日,馬家軍一部進攻臨澤附近的紅9軍、30軍,主力則繞道圍困高臺的紅5軍。紅5軍近3000將士血戰8天、彈盡糧絕,準備撤離時又接到死守高臺的命令。最終,董振堂、楊克明與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董振堂時年42歲。
高臺大血戰是紅軍長征後的一場大仗,也是紅軍戰史上一場異常慘烈、悲壯的戰鬥。紅5軍將士以簡陋的武器與十倍於己之敵惡戰,堅守孤城達半月之久,他們的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永載青史。1956年,葉劍英元帥在高臺悼念英烈時,慨然賦詩:“英雄戰死錯路上,今日獨懷董振堂。懸眼城樓驚世換,高臺爲爾著榮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