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和張嵩原本的計劃是將高麗軍打殘,然後圍而不殺,這樣有利於對朝廷的一些佈局,但李勇夫的大決戰使得燕王臨時改變了計劃,如此一來,之前的佈局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不得不令張嵩另作安排。
瓢潑大雨來的快,去的也快,待沖刷掉一切污穢之後,陰雲散去,陽光重新普照大地,所有人宛若重生。
這個時候,身受重傷的燕王已經堅持不住,哪怕由徐老鬆輸送真氣,仍舊昏迷過去,這可把徐老嚇的不輕,而燕王這一次的任性行爲也爲身體留下了隱疾。
遼州這邊隨着高麗軍主力的投降,宣示着入侵的失敗,而這麼多高麗降軍想要短時間內返回高麗是不可能的,他們要爲自己的侵略買單,爲遼州的戰後重建出工出力,這也算間接的爲王昊剷除李勇夫國內餘黨提供了便利條件。
王昊和高麗王制定完計劃後,立馬投入道實際行動中。
首先第一步是利用王昊手底下的地煞,讓他們分散到全國各地,散發高麗王召集忠義之士,剷除李勇夫餘黨的消息。
不得不說,高麗王雖說現如今的處境很差,但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消息散發出去後,各地紛紛響應。不過李勇宰也不是酒囊飯袋,立馬發出聲明,說明高麗王的消息是假的,高麗王於求雨時遭到遼軍的暗殺,現如今正在王宮養傷,當下遼軍潛入高麗,有意製造混亂,以此擾亂在遼州作戰的高麗軍軍心。
李勇宰的這一應對,的確起到不小的作用,但紙終究是抱不住火的,高麗王和遼軍聯合剷除把持朝政的李勇夫一黨,此事由開京中心以席捲之勢傳遍全國,李勇宰好不容易壓下去的勢頭又復燃起來,而這一次他想欺瞞下去已是不可能。
朝廷文官聯合發佈聲明,證明高麗王已離開開京,並詳細解釋了之前一系列損壞國民利益的旨意,都是李勇夫逼王上乾的,非出自王上本意,同時希望忠君之士,幫助王上推翻李勇夫一黨的暴政。
百官的聯名書一出,李勇宰找任何理由都沒有用了。
李府內,李勇宰憤怒的吼道:“誰能告訴我!爲什麼百官的聯名書會傳出去?朝廷大員的監視控制,你們是怎麼做的?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你們當中有人已經變節?”
高麗王逃離開京後,李勇宰立馬着手下控制百官,結果卻出現這樣的事情,他現在真想把主管此事的將領給一刀剁了。
其實這件事情李勇宰還真就怪錯了人,因爲百官聯名書實則是由王昊手底下的地煞所爲,袁方早就想到了李勇宰的應對策略,所以提前佈局,讓一部分地煞潛入開京,提前和百官接觸,詳細說明高麗王的計劃,所以聯名書是提前準備好的,就等李勇宰出來解釋之時,給予致命一擊。
李勇夫一黨的名聲本就不好,現在更是臭到了極點。
眼下李勇宰雖痛恨百官,但現在卻不能對付他們,因爲一旦打殺,只會更加的陷入被動之中。
李勇宰的幕僚團隊很快相處應對策略,聲明百官聯名書是假的,並聲明遼軍意圖利用高麗王做文章,侵吞整個高麗,號召全國百姓不要讓遼軍的詭計得逞。
這個說法雖然牽強,但老百姓大多都是愚昧的,李勇宰的法子暫時起到了一定效果,這不由令王昊頗爲不岔,高麗國越亂,越有利於之後計劃的施行。
“將軍,何必唉聲嘆氣?要知道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袁方勸解道。
王昊點點頭表示理解,問道:“下一步的計劃是不是做出相應的調整?”
“不用!現如今有不少人前來投奔高麗王,待高麗王兵強馬壯後,由他親自去討伐李勇夫一黨。”
袁方輕笑道:“高麗王親自帶兵討伐,他的言論不攻自破,到時候該亂還得亂。”
王昊一聽這話,拍了拍袁方的肩膀道:“還是你小子腦子轉的快,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省了咱們的氣力。”
“將軍也別把事情想的太美,高麗王身邊聚集的多是烏合之衆,待打硬仗的時候,還得咱們出馬才行。”
袁方提醒道。
“這個我知道,最後對李勇夫一黨的殲滅戰,還得咱們來幹。”
王昊見袁方又要說話,一擺手道:“你想說打殘不殺是不是?”
袁方微微一笑。
徹底消滅李勇夫一黨,對於王昊他們而言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留着他們也不是一件絕對的壞事。
王昊和高麗王的第一部計劃進展不足一個月,全國各地來安州縣相投想忠君之士便有五千之衆,這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數字。
不過你要真說他們是忠君之士,也不完全對,因爲在王昊的瞭解下,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是遭受過李勇夫一黨迫害、欺凌和壓榨的受害者。
說白了,他們就是藉着這個機會向李勇夫一黨報仇的。
這件事情仔細一想,其實挺耐人尋味的,那些和李勇夫一黨沒仇的,你讓他們平淡日子不過,爲了‘忠君’二字去拋頭顱灑熱血,這也不現實。
除了大無畏,每一個人在決定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利己的考慮,這是人之常情。
高麗王手下聚集五千人馬後,王昊將樸信和安旭安排給了高麗王用,主要是解決沒有將領帶兵的尷尬局面,其次二人也可以對五千人馬展開訓練,畢竟是正經軍官,這點能耐還是有的。
至於武器裝備的問題,王昊也是幫人幫到底一併解決,總不能讓五千人馬拿着木棍上戰場吧?
王昊派人給駐守順寧關的張繡傳訊,讓他回一趟武平縣,將武平縣高麗降軍的裝備運過來,這些裝備本就是高麗軍的,現在也算物歸原主,只是區別在於之前這些裝備是用來打遼軍的,現在則回頭打內戰。
武器裝備運到安州縣的同時,一個好消息傳到了王昊的耳中。
李勇夫大敗,生死不知,遼軍俘獲三萬高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