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歷史舞臺的李靖

從漢中到建康府,用八百里快馬加急的速度來算,實際上四五天就可以到達,但是路上有一部分是蜀道,崎嶇難行,就算是後來有大江順風順水的加持,牛弘的奏章送到李藎忱手中的時候已經是七天之後了。

當然瞭如果不是有朝廷的八百里加急在其中,恐怕李藎忱一個月都收不到消息。

而七天對於爭分奪秒的前線來說也不是一個短暫的區間了,按照牛弘的陳述,實際上三天之前大漢軍隊就應該已經發動了對岐州的進攻,與此同時,西北的漢軍應該也南下配合佯攻——實際上這一支軍隊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吸引樑睿的注意力,讓樑睿以爲大漢的重點在岐州,從而引誘樑睿進攻安定、或者至少把注意力放在蕭關的正面。

對於這個計劃李藎忱倒是並不打算反對,一來他相信前線的將領們做出的判斷,二來白袍帶來的關中的消息也讓李藎忱相信這個計劃有可能成功的前提。

畢竟隨着春耕落下帷幕,宇文憲已經沿着大河展開陣勢,尤其是楊堅進位隋王,更是讓宇文憲抓住了把柄,痛斥楊堅是“操莽之輩”、“亂臣賊子”,現在雙方一邊磨刀霍霍,一邊大打口水戰。因此楊堅的主要精力必然還是要放在正面潼關戰場上的,而無論是武關還是西北戰場,都無暇顧及,尤其是這一次關中對發動叛亂的從衆的搜查沒有幾天就鬆弛下來,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儼然現在楊堅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人手挨家挨戶的搜查叛賊,同時他剛剛上位,也不能把氣氛弄得太緊張。

外緊內鬆,這對於志在從楊堅的身上咬下來兩塊肉的李藎忱來說的確不是什麼壞事。

現在蕭世廉已經拿下了南陽,雖然過程有些坎坷,但是結果終歸是好的,之後大漢和楊堅必然會在武關爆發大戰,如果此時漢軍能夠在和武關成對角的蕭關掀起風浪,必然也會影響到楊堅的整個戰略安排,甚至有可能會主動退讓。

相比於這個自己實際上只是有知情權、因爲路途遙遠幾乎已經失去了控制權的蕭關戰略,李藎忱更感興趣的是牛弘提到的獻出這個計策的少年人。

李靖,李藥師,李衛公。

真的是如雷貫耳啊。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李藎忱很高興歷史上在年輕的時候雖然頗有才能、但是卻一直沒有什麼進身之道的李靖能夠在這個時候就展露出了自己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歷史似乎真的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式向李藎忱推薦李靖的並不是他的舅舅韓擒虎——韓擒虎爲了避嫌自然也不會這麼做,而是牛弘。偏偏歷史上也是牛弘成爲第一個除了李靖的親人之外賞識他的名臣,稱讚他爲“王佐之才”,然後還將李靖引薦給楊素,楊素拍着自己的臥榻道:“卿終當坐此!”,當然也是在這段時間,發生了著名的“紅拂夜奔”之事,成全了李靖和紅拂女,同時也讓李靖第一次下定決心要脫離隋朝,開始爲立下功業、打開一個新的天地而奮鬥

雖然已經是不同的時空,而歷史也已經面目全非,但是李靖還是遇上了自己除了舅舅韓擒虎之外的第一個伯樂牛弘。

當這一份奏章送到李藎忱手中的時候,李靖這個另一個時空之中的戰神,也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或許自己不久之後就可以見見他。

攤開奏章,李藎忱直接寫了一個“准奏”,轉手遞給李平,這份標註着十萬火急的奏章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再傳送回前線,至少也可以讓韓擒虎他們放心。

李藎忱如此想着,目光已經看向前方,院子中有琅琅的讀書聲。

此時李藎忱並不在皇宮之中,而是在金陵書院。

開春之後,金陵書院也迎來了第一批正式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經過了書院的重重考覈,能夠入選進來的也都算人上人,而他們也將註定成爲未來大漢的棟樑。

因此金陵書院這裡也容不得一點兒差錯,李藎忱只要有空餘時間基本上都會來金陵書院轉一轉。

“陛下請看,坐在最前排的那個小個子,便是現在表現最出色的一個。”引領李藎忱的蕭琮低聲說道。

而李藎忱微微頷首:“喚作什麼名字?”

“李淵。”蕭琮急忙回答。

李藎忱登時翻了翻白眼,他倒是也知道李淵這位唐高祖跟隨楊素一起南下到了建康府,也知道他考入了金陵書院,卻沒有想到竟然能夠在金陵書院的這麼多學生之中依舊拔得頭籌。

如果說李藎忱對於剛剛嶄露頭角的李靖是懷着期待之心,那麼對於李淵自然是充滿了警惕。

或許有很多人認爲唐高祖並沒有什麼大的本事,一路上都是被手下的權臣和兒子李世民等人推動着向前走,最後玄武門之變更是直接被李藎忱取而代之,而盛唐之所以成爲盛唐,和李淵也沒有太大的關係,應該說是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爲這盛唐奠定了最紮實的基礎。

可是李藎忱無論如何也不敢小瞧了李淵。李淵年幼的時候,家族之中的長輩就已經陸陸續續去世,留給他的除了一個貴族的頭銜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和李靖的遭遇相差無幾,可是當李靖還在外輾轉、一事無成的時候,李淵就已經努力獲得了楊堅的賞識,然後一步步走到了後來唐國公的位置上,即使是楊廣對他也多少心存忌憚,也不得不讓他去鎮守北方最重要的晉陽。

至於李淵起兵,李藎忱也知道史書的書寫上一貫擅長使用春秋筆法,看上去李淵是被逼無奈,但是李藎忱自己也不敢保證他的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

趙匡胤還是被人直接黃袍加身的呢,敢問趙匡胤自己難道就不想坐皇帝的那個位置麼?

或許後世的史書編纂者爲了突出唐高祖的仁德,而隱瞞或者淡化了其餘的一些真相,也並非不可能。

作爲一個還算合格的小白領,李藎忱平時也是沒有少寫報告之類的,當然知道這些寫文章的一個個都是大豬蹄子。

但是擔心歸擔心,李淵表現出來了自己的才能,李藎忱還是不能忽視的。

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一六四九章 這打的什麼仗第一三三二章 沒有都督的樣子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一三八六章 再造長安第七百五十二章 看不穿第一四九九章 我看誰敢!第五百六十四章 想的簡單第一六三七章 祥瑞生大河第八百二十二章 徒勞第八百一十三章 態度不同第一四八零章 刑部的態度第三百零八章 叛徒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類第七百四十三章 英雄寞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第一九九零章 溯流而上,滿盤皆活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打算第一八八五章 鑿空河東第五百八十二章 談判第一五六五章 解燃眉之急第八百六十五章 自請第一五四八章 破敵第二二二四章 朝野的盼望和擔憂第四百二十一章 脣亡齒寒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面君第四百一十七章 朝廷的意思第一七五七章 克忠職守,大漢萬歲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二百一十二章 缸中酒第三百四十八章 過三峽第五百二十章 不懂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搶灘第一四一六章 不是讓時代改變自己第一六一六章 水師演練第六百五十二章 家書第一四八三章 刑法第一九九九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一二五九章 矛與盾第二二三六章 抱大腿第一五九一章 中原決戰方案第一五五二章 勝了也有頭大的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俘虜第九百七十章 戰武寧第二一五一章 以後有他們好看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二三二五章 河西巡撫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甘的尉遲順第一八六一章 陛下,要不改日?第二一九七章 守土有責第一九九七章 深沉的愛第一二零一章 問計第一千六十一章 樂昌和張麗華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二零八三章 某亦同往第二三零九章 佛道,不足爲慮第一九四七章 樂昌就是定心丸第七百六十五章 牽扯利益第一千零八章 別來無恙第六百三十七章 皇族第一五九五章 路與河第一四七一章 朕不急,岳父急第四百四十三章 攻與守第一四三三章 且戰且走第五百一十章 試探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一五三五章 橫山要道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一六一零章 陛下有幾個老丈人?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一三九六章 老驥伏櫪第七百五十二章 看不穿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七百四十四章 會面第七百四十四章 會面第七十七章 年輕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一七五九章 家國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樣的宇文亮父子第七百二十三章 驚起第一二三四章 暴殄天物第一八八一章 糧價不穩第十四章 審訊第一四二一章 二十一條第一一六九章 定北之策第一九三七章 從內府到內廷第五百一十四章 難以爲繼第一六九九章 騎兵的肉搏戰第六百二十四章 重點第二二七六章 最惡劣的思想第一八零九章 朕的私房錢第四百八十八章 戰郫江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三百一十章 解脫第一千七十九章 寸步不讓第一千二十五章 戰爭的演變第四十九章 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