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八章 恩科

安祿山所在的范陽,可以說是距離朝廷視爲中心的西域最遙遠的地方。唐玄宗很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是鞭長莫及。唐朝的軍隊可以越過蔥嶺深入大小勃律,卻不能有效的阻攔國內爆發的危機。

本末倒置,不過如此。

當然了唐玄宗的悲劇也不僅僅因爲這一個原因,不過這絕對是不能忽略的原因之一。

“西北那邊,讓太尉府儘快論功行賞,”李藎忱斟酌說道,“但是也以朕的名義告知長孫晟,現在還不好輕舉妄動,我們和吐谷渾之間還要儘可能的維持現狀,等北方徹底平定之後,朕會召見西北衆將見駕,商討平定河西乃至於整個西域的事情。在此之前,守住武威等地,就是大功一件。”

西北的門戶應該在河西走廊,在更遠的酒泉和玉門關、陽關,武威這些地方只能說是西北內部的州郡,本來就沒有多少可以守衛的地方,要不是吐谷渾人實在是沒有多少戰力,再加上漢軍火器足夠犀利,恐怕長孫晟能不能守住西北都是一個問題。

李藎忱並不要求他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再去攻城掠地,只要能夠先穩住西北戰線就可以,尤其是不能主動收縮防線。

西北邊境,寸土不能丟,這是最大的考驗所在,因爲戰線的後面就是西北的馬場,這也是西北之於大漢最大的意義所在,大漢每年爲了維護對西北的統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爲的就是西北產出的上好戰馬,只有有了這些戰馬,大漢纔有和北周騎兵較量的能力。

尤其是現在騎兵再裝備上火槍或者火銃,別說是鮮卑騎兵了,就算是歷史上鞭笞世界的蒙古騎兵跨越時空而來,李藎忱也絕不害怕。

守不住西北,大漢對北方的戰鬥,尤其是未來對草原上敵人的戰鬥將會更加艱難。

鮑興答應,快速的記錄下來李藎忱的要求。身爲李藎忱的秘書監,速記只是小菜一碟。

雖然要求西北寸土不丟並不簡單,但是李藎忱也清楚長孫晟等人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只要他們努力,還是可以做到的。更何況這一次他們取得的小勝利,至少可以讓吐谷渾人老實一段時間了。等李藎忱拿下北周之後,吐谷渾人再怎麼鬧騰,李藎忱都不介意,甚至還巴望着他們能夠更加鬧騰一些,這樣李藎忱就有充足的藉口對這些傢伙動手了。

現在的大漢文武百姓雖然對於這個國家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歸屬感,但是歸根結底,西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過於遙遠了,沒有充足的理由,李藎忱也不好大動干戈,不然的話保不齊會被什麼人安上一個“窮兵黷武”的帽子。

“西北那邊就先這樣,還有徐德言在背後看着,朕是放心的。”李藎忱拿起另外一份奏章,“新春之後恩科,禮部那邊準備的怎麼樣了?”

拿下河東之後——當然準確說是半個河東——李藎忱是計劃開恩科以招募河東士子爲自己所用的,不過這件事也引起了朝堂上不少官員的議論,簡而言之,恩科的名額也不會非常少,就算是隻到普通科舉考試的零頭,對於其餘州府的士子來說,也都不公平。憑什麼別的州府學生都得擠破了腦袋去和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優秀年輕人競爭,而河東的這些傢伙卻只需要和本地人競爭就可以了?

本來世家之間就喜歡互通有無,誰知道這些進入考場的傢伙們是不是已經串通一氣?

這樣太不公平了。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各地州府都認爲自己給大漢的繁榮昌盛立下了功勞,就算是開恩科招募的人少,那也是白給了河東士子們一次機會,憑什麼?他們可是新來的,對大漢幾乎沒有任何功勞。

針對恩科這件事,難得朝中官員不分文武、不分南北東西,異口同聲。因此李藎忱必須要做出讓步,這恩科自然而然的就從河東變成了整個北方,又緊接着變成了全國性的考試,幾乎等於新開一輪科舉。

不過恩科召開的倉促,自然不可能和科舉那樣經過一年甚至更多的準備,經過一場又一場的考試選拔人才,因此李藎忱只能把這個頭疼的問題丟給了禮部。

嚷嚷着要把恩科變成全國考試的是你們,現在你們頭疼去吧。

鮑興急忙從堆積如山的奏章中抽出來一本:“陛下,這是禮部的奏報,本來也應該今天晚些時分交給陛下批閱的。”

“這個江總,倒是很麻利。”李藎忱眉毛一挑。

歷史上的江總的確不是什麼好貨色,吃喝玩樂樣樣精通,甚至可以說南陳在陳叔寶時期的毫無作爲和他脫不開關係。但是正是因此,這個人在各種禮法和宣傳上還是頗有長處的,禮樂制度張口就來,只是李藎忱不知道他是本身對這個感興趣,還是之前鑽研過怎麼鑽禮法的空檔以求能夠帶着陳叔寶出去吃喝玩樂而又不受那些老臣斥責。

拿禮法的漏洞去堵那些老臣的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李藎忱讓他主持禮部,這個人還真沒有讓李藎忱失望。

沒想到開恩科的具體事宜這麼快也能拿出來,看來這傢伙真的是想要改邪歸正了。

“科舉考試爲三輪選拔,恩科改爲兩輪,在各州府進行春闈之後,儘可能在秋天之前就舉行第二輪考試,這場考試放在洛陽。”李藎忱徐徐念出來,“這倒也可行。”

除此之外,江總也並沒有完全遵循羣臣所提議的那樣,開恩科要全國上下一視同仁。去年南方和巴蜀、關中等地剛剛完成科舉考試,而中原腹地這邊都沒有進行過科舉考試,拋開感情上的說法,的確應該給中原和河東、青州等地的士子更多的機會,因此江總制定的選拔比例是大漢舊有州府佔四成,新光復州府佔六成,再考慮到大漢舊有州府的面積和人口都要高於新收復的這些州府,所以肯定是舊有州府吃虧。

不過即使如此,總比之前什麼都沒有來的好。

這已經是朝廷所能做出的很大讓步了,李藎忱的最終目的又不是選拔去年落榜的人才,而是給中原和河東等地士子一個機會。

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一一五零章 正當時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一八三九章 暖手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三百八十章 共同的目標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現狀第四百八十八章 戰郫江第一三一二章 兩大都督第一百七十四章 棄子第一九二一章 怎麼變成朕帶孩子了?第二二一七章 此時,必須有犧牲第五章 山路第四百八十二章 生與死第二二五三章 寧靜的晨曦第一七九零章 父命難違第七百八十三章 破局第一七二四章 逆流而上是男兒本色第四百五十章 胡鬧第一千八十四章 打突厥?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風第一九八五章 禁衛軍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一九零二章 戰不勝則只能退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現狀第六百七十五章 難得消閒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一百四十七章 逼問第一三九八章 雷公下凡第一八九五章 紈絝對紈絝第一六九三章 精神標杆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一五三零章 範梵志的果斷第一一七一章 火藥第二二六八章 內府擴張帶來的問題第七百九十八章 與其慢慢凋零第二三一七章 遼東有國名勿吉第九十四章 過吳府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四十九章 亂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現狀第四十五章 彌留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萬種第四百四十七章 他非常人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幟第一五六三章 掌握在手裡的第六百四十六章 情理之外第五百八十章 春雨第九百章 農夫的戰鬥第一三七二章 朕給過機會第一千零四章 民富之後第三百八十九章 賣兒鬻女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一八八六章 你這是背叛河東第六百九十四章 訪客第九百一十四章 岳父的信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一一三四章 兩腳羊的擔憂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車輪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一二五一章 花瓶第一千三十八章 留後路第七百九十四章 亂戰第九百七十二章 恍然如夢第一四八七章 震懾宵小第八百五十八章 尉遲家的禮物第二零八五章 河套告急第二一四二章 沒有捷徑可走第七百六十八章 狂風捲地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一千四十七章 南方局勢第四百一十六章 殺雞用牛刀第一三三六章 血滿藍川第一一七五章 開墾淮南第一四一六章 不是讓時代改變自己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一千四十五章 胭脂井與傳國璽第二二六五章 落幕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死水第一八二九章 着急的崔世濟第一千三十章 總攻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帳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二零八六章 內府非陛下之內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求情第一八九一章 禁衛軍,渡河!第一六五九章 名將之後第二二七七章 落葉滿長安第六百五十章 統帥第一八五二章 驚回首第一九七零章 甲騎登場第一千二十六章 戰採石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內外第二百八十章 名勝第一六一二章 天下糧倉第一六八二章 突進,羽林騎!第五百七十七章 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