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一章 明顯的暗示

沒錯,大漢打算安置宇文憲的地方是建康府,而不是洛陽。

至於鄴城,想都不要想。

鄴城這地方本來就是宇文憲的老巢,利益關係盤根錯節,大漢不讓宇文憲待在鄴城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宇文招怎麼都沒有想到,至少在他們的猜測裡,大漢會在北方挑選一處合適的州府安置宇文憲,哪怕只是一個偏僻貧窮的州府,對於宇文憲設想之中的東山再起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結果誰曾想到,大漢竟然如此不客氣,直接讓宇文憲去建康府。

跑到建康府幹什麼去?和宇文贇當鄰居,順便看看旁邊另一個鄰居陳叔寶?

大漢陛下似乎有蒐集皇帝的癖好,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南北兩朝的皇帝都被安置在建康府,甚至還成爲了鄰居,這本來就被傳爲趣聞,結果這兩個傢伙還很不爭氣的發現對方和自己臭味相投,結果變成了好朋友不說,根據大漢一些花邊小報的報道,這兩個傢伙還做了連襟。

不管這些捕風捉影的花邊小報到底是真是假,既然能夠讓他們察覺到點兒風聲,那就說明這件事並非完全是假的。

宇文贇如此丟臉的表現,讓宇文憲一直以來深以爲恥。

現在拋開一切不說,讓宇文憲跑到建康府去和他的好侄兒做鄰居,還不如直接殺了宇文憲呢。

不過大漢在安置宇文憲的條款上提出這些要求,也並非預料之外,宇文招尚且還可以接受,難受就難受唄,自家兄長既然都已經打算低頭和談了,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更何況這些還是有迴旋餘地的。

不說別的,單純就是這保留王爵和俸祿,易地而處,假如自己是皇帝的話,宇文招可能就答應了。

仗都已經打到這個份兒上了,還不投降,等死麼?

可惜宇文招不是皇帝,這些條款能不能答應也不是他說了算的,但是他還是敏銳的注意到,條款之中和自己有干係的就只有一條。

“所有仍在周國之宇文氏皇族剝奪一切封爵,抄沒家產,與黎民無二,各州縣以大漢百姓待之,一視同仁。”

荒謬,荒謬啊!這不就等於北周投降之後,自己這個堂堂趙王就變成平民百姓了麼?

大漢會如何處置周人親王,這個宇文招之前也曾經揣測過,實權肯定是不用想了,甚至虛銜恐怕也不剩下幾個,大漢在公侯爵位冊封上非常苛刻,除非有大功在身的,比如蕭世廉、裴子烈這種,其餘的一般只有老臣纔有封侯的機會,這和曾經兩漢時期的“公侯定數,大功方封”相差無幾。

當時兩漢初年,封侯三十六,有一個人得到爵位,就有人失去爵位,從而遏制公侯的大量增長。

但是現在南北朝亂世之中,誰把這當回事?

公侯封賞,早就已經爛大街了。

南朝尚且還好,沒有那麼誇張,以武將爲例,大多數武將也得從雜號將軍上打轉好幾回纔有機會升爲左右衛將軍,再進入朝廷中樞。而北朝,自從東西魏開始,原本就氾濫的封賞更是因爲雙方之間對權臣的拉攏而一發不可收拾,長安、鄴城大街上,掉下一塊磚就有可能砸死一個開府或者大將軍,隨便進個宅子就可能是哪家上大將軍、柱國的家產。

沒辦法,只要是個說的上好的將領,其嫡系子嗣往往都會加上開府、柱國之類的稱呼,曾經的北周開國“八柱國”恐怕也沒有想到,這幾乎象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譽,只過了一代人,就變成爛大街的東西了,家家戶戶誰沒有個開府、柱國,那都不好意思見人。

柱國、開府這種冊封外姓的如此,冊封自家皇室子弟的王爵亦是如此,帝王兄弟和子嗣都是親王不說,孫輩也全部都是郡王,而且這些都是沒有實權但是有封地俸祿的爵位。

宇文憲自立爲帝之後,就面臨着這樣的問題,手下的地盤越來越少,而一幫兄弟們都還掛着親王的頭銜,所以想要把自己的兒子們從曾經的郡王提升爲親王都不太現實,畢竟現在的大周也已經供應不起這麼多親王、郡王的俸祿。

因此戰爭進行到現在,實際上宇文招他們這些皇室貴胄也算倒黴了,榮華富貴那自然體會不到多少,他們的俸祿甚至都需要朝廷統一進行調配。而現在,竟然還要直接把他們變成平民百姓。

憑什麼?

要不是鮑興坐的離自己很遠,宇文招恐怕會忍不住直接把這份草案直接甩到他的臉上。甚至宇文招覺得自己有理由懷疑,鮑興就是知道自己有可能直接把草案甩在他臉上所以才專門坐的這麼遠。

察覺到了宇文招的憤懣,鮑興放下茶杯,饒有興致的看向他,嘴角帶着笑意,似乎是在向宇文招挑釁。

宇文招深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

他並不是無能之輩,不然的話宇文憲也不可能點名讓他來代表北周出使。從這條款的字裡行間,他已經能夠感受到漢人深深地惡意,這擺明了是要挑釁宇文憲和北周皇親國戚之間的關係。

或者說這是漢人在暗示自己,和宇文憲之間可能沒有什麼好談的,但是和他們這些皇親國戚之間還是可以談一談。

許善心已經來到了營帳之中,見到宇文招的樣子,心中也已經猜測的七七八八。

宇文招要是不生氣着急,那才奇怪呢。

見到許善心,宇文招頓時沉聲說道:“許君,這是何意?”

看到宇文招直接指着條款上有關親王待遇的那一條,許善心微笑着說道:“貴國有心想要歸降大漢,大漢自然並不會拒絕,但是現在大漢內外尚且沒有那麼多親王、郡王,公侯之類同樣也是非大功者不能得之。貴國齊王殿下妄稱帝王,本是竊國之罪,但吾皇慈悲爲懷,既然齊王以天下爲念,那吾皇願意以其保全黎民蒼生之功而留其皇位,但此功與貴國親王之流又有何干?”

頓了一下,許善心看向啞口無言的宇文招:“難道殿下以爲自己在這裡略呈口舌之慾,就能博得我大漢多少將士浴血廝殺也換不來的功名麼?能求得性命,就當心滿意足了。”

第一八九八章 不來武鬥來文鬥----第一八九九章 斷了腿的駙馬不足爲慮第一四八四章 驅狼吞虎第二三三四章 萬歲第六百七十一章 歸來第一二五八章 殺人夜第五百三十一章 憑險而守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長亭第六百零八章 小心爲上第一六八九章 有結束,有開始第八百三十四章 破樊城第一五三三章 平亂的好辦法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報第二百六十五章 會師第一七六零章 陛下的緋聞滿天飛第一三七零章 先走一步第八百五十二章 有死有活第一三三九章 韋孝寬的掙扎第二百零八章 動手(第三更)第一七六四章 王謙的準備第一千七十一章 鬱林動亂第九百零五章 各有難處第五百五十三章 鉤直餌鹹第二二二九章 漢土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樣的宇文亮父子第一九六五章 打點行裝第四百零六章 野心第一六七六章 揚武軍,死戰不退!第八百零八章 被包圍的陳智深第二零九二章 南北一時皆是敵第一七四三章 軒轅關,全軍衝鋒!(補上昨天少的一章)第一三八六章 再造長安第一六九六章 轉進,時間不等人第一百八十六章 知足第九百九十九章 人心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起扛着第一百八十七章 索要第六百九十八章 對着喝毒藥第一五零九章 煥新顏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輕人第九百三十七章 掃雪第一三七七章 難當都城之重任第五百四十九章 無處可逃第一千四十一章 談判籌碼第四百五十九章 喋血渡口第三百四十七章 初生牛犢第二三四七章 “執手相看淚眼”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對眼時第二一五七章 各部門的劃撥第一四七三章 兩相權衡第二一一八章 陛下之壽三千霜第一六七五章 窄窄的棧橋第六百二十七章 庭前花落第二零七九章 立足遼東第二零六七章 壕溝激鬥第一四二五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三百一十章 解脫第二一六二章 不求萬世基業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九百八十二章 事不可爲第四百五十八章 西河渡第四百七十六章 死局與棄子第一五五五章 大決心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難處第二百四十二章 效死而已第一五零七章 沒有來源啊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樣的宇文亮父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家底第一五一四章 李詢聚將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六百零九章 來信第二百五十九章 好男兒至此(下)第一九零一章 韋圓成的表現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職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七百三十七章 快第八百零三章 主動撤退?第二百四十四章 皆動第一八六九章 王君當爲河東首義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七百三十五章 且看着第一七四二章 不同的百姓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一三一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四十章 心思第一二六八章 老天爺的玩笑第一八八四章 只有樹會一直在山上第一七五一章 最後的強援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後名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漢第八百三十七章 作壁上觀的感覺第一六零七章 醫療發展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動干戈第六百八十二章 登城第一四一六章 不是讓時代改變自己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後腿的第一二四零章 掂量掂量第一四六二章 可能會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