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二章 請冊太子,以安民心

尤其是大漢北伐之後,都官尚書的實際權力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小,逐漸成爲一個天下大事的傳遞者。

各部尚書也都有了單獨面見陛下以稟報本部事宜的機會和權力,所以江總現在在不能立刻找到唐亦舜的前提下,單獨向陛下提起此事,於情理並沒有什麼問題。

江總深吸了一口氣,瞥向對面的蕭世廉和裴子烈。

他們兩個目不斜視,似乎也在靜靜等着江總說話。

這反倒是讓江總鬆了一口氣。

蕭世廉和裴子烈沒有任何表情和動作,說明這件事陳叔慎肯定已經博得了他們兩個的同意,不然的話他們在意識到事情不太對勁的時候,肯定會果斷站出來打斷陳叔慎並且轉移話題。

想想也是,陳叔慎站在南方官員的立場上——實際上江總也是屬於南方派系,甚至還是不折不扣的前陳舊人,只不過他之前犯下的那些事讓他並不怎麼被南方官員們待見,而且他自己也並不想再融入到這個曾經和自己互爲政敵的團體之中——當然是希望能夠儘快冊立儲君,以正名分的。

而身爲元戎派系領導者的蕭世廉和裴子烈,其出身本來就是南方不說,他們本身就算站在公正無私的角度上,當然也希望能夠早日冊立太子以安民心,讓大家有更多的心思放在對付敵人上。

當下江總向前邁出一步,正色說道:“啓稟陛下,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樣國不可長日無儲君。而今大漢一統天下,雖然已經沒有內憂,但仍還有外患,於內,自當穩定民心,於外方能縱橫捭闔。若論安穩民心,自當冊立太子,使朝野之間對於宮闈之內不橫加猜測,萬衆一心,征伐於外。因此臣請陛下冊封太子,以安社稷民心。”

李藎忱皺了皺眉,徑直問道:“朕正春秋鼎盛,而皇長子尚且年幼,此時冊立太子,是否操之過急?何不等皇長子學問更盛之後,再以之爲太子?若是此時即冊封,恐會讓小兒得志而不好學。”

李藎忱的話裡多少帶着一些不滿。

朕現在還年輕,三十多歲的年紀,放在歷朝歷代那也不算年長之君了。你們這麼着急催促朕冊立太子,到底有什麼想法?

實際上李藎忱本身也是打算趁着這兩天準備冊封太子的,但是江總——很明顯江總是被人指揮着——主動開口提到了這件事,頓時讓李藎忱心裡有些不情願了。至少站在自己面前的這幾個自己視爲股肱的文武對此是不反對甚至很是支持的,他們到底是出於公義的支持,還只是爲了能夠更好的結黨營私?

李藎忱可是記得很清楚,前朝時候,東宮一派在朝堂上大權獨攬,其中最主要的負責人,江總,可就站在自己的面前,而甚至就連自己,在東宮崛起的早期也都是東宮在外的方面大將,和朝中相互呼應,讓人更加不敢小覷東宮的威風。

當時坐在皇位上的陳頊,那也是出了名的猜忌之心甚重,結果不還是隻能眼睜睜的看着東宮一路崛起,最後擋都擋不住了麼?東宮崛起帶來的殘酷黨爭和對不在東宮派系之中的忠良之臣的打壓,李藎忱當時可都是看在眼裡甚至親身感受過的。

所以他現在也得小心提防真的有這麼一股勢力崛起,並且在自己尚未撒手人寰之前就把一切權柄都掠奪過去。

實際上李藎忱並不是真的擔心失去號令天下的權力,而是擔心自己的繼任者沉醉在大漢已有的繁華之中,不思進取,從而毀壞了李藎忱爲大漢勾勒出來的藍圖。

有了歷史上隋唐的前車之鑑,李藎忱更是擔心自己的子孫後代會變成隋煬帝和唐玄宗,贊名和罵名一起流傳,更擔心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嶄新的大漢王朝、努力在每個國民心中樹立起來的民族和國家的意識,會因爲統治階層的因陳守舊和腐敗貪婪而分崩離析。

自己走到今天這一步,爲了維護這種均衡而穩步的發展付出了多少努力?因此更不能功敗垂成。

陛下的臉色看上去陰晴不定,蕭世廉本來還打算說什麼,裴子烈輕輕咳嗽一聲,提醒他至少現在不是貿然開口說話的時候。

李藎忱則徑直說道:“此事箇中利害關係,朕還需要考量,容後再議。伯清?”

蕭世廉打了一個激靈,急忙答應。

而裴子烈和陳叔慎下意識的對視一眼,都鬆了一口氣。

陛下以表字稱呼蕭世廉,說明陛下還沒有完全生氣或者惱怒到失去理智的地步,他應該只是還有一些事情沒有想通罷了,不然的話,這件事往深處想,的確有羣臣逼宮之嫌,陛下要是真的生氣的話,恐怕會忍不住把所有人都攆出去。

旁邊的江總,更是整個人彷彿虛脫了一樣。

下次說什麼也不能聽大佬們的指揮了,能夠拿到大佬的人情固然是好事,但是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要命啊。

江總的表現自然都落在李藎忱的眼裡,讓李藎忱心中忍不住一笑。

禮部掌管的冊封和祭祀這種大事,冊封是多是寡、祭祀是繁還是簡,都在江總的掌控之中。而江總早就已經沒有了當初宰執朝堂的野心,南陳的覆滅讓他彷彿換了一個人一樣,因此應該是現在朝堂上羣臣裡最容易掌控的。

今日他一反常態說出這樣的話,顯然應該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現在李藎忱嚇他一下,之後江總恐怕就要比現在還乖乖聽話了。

“伯清,西北戰事緊張,總是需要一員大將坐鎮的,本來朕打算讓楊素前去,但是考慮到楊素終究出身太尉府,缺少在前線統率三軍的經驗,也不一定能夠在關中鎮得住場子。伯清你之前曾久鎮關中,且爲朕思量一下,誰更合適出鎮關中呢?”李藎忱徑直問道。

大殿上原本稍微緩和一些的氣氛頓時再一次冷了下來。

蕭世廉一時訥訥。

派遣一員大將,或者準確說能夠起到統籌兼顧和坐鎮一方作用的大將出鎮關中,這是太尉府和軍方甚至文官這邊早就已經達成的共識。這樣也可以儘可能地避免關中、中原還有西北戰場聯繫不緊密甚至出現什麼矛盾。

第一三八六章 再造長安第二三五六章 且將新火試新茶第七百二十三章 驚起第一四三五章 煙火第一八八二章 無事不登暖香閣第六百六十五章 突擊訓練第一一八六章 蕭氏的擔憂第一九六五章 打點行裝第一千零一章 落幕第一千九十九章 約定?不值錢第一六七九章 得虧咱們快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書院第八百六十四章 最佳人選第四百八十四章 還不晚第一九二九章 樂昌的家書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九百八十一章 尷尬的顧覺第五百四十四章 曹孝達的信第一千一十三章 江州之變第一九四九章 猶記當年,石頭山上第一七零七章 倒黴的崔景嵩第九百八十八章 有機會和沒機會第一百六十章 聚寶齋第九百七十八章 天亡我也!第兩千零八章 宇文貢還不想死第五百二十五章 天意如此第二二一三章 防禦薄如紙第二一一五章 未來的燕郡第三十七章 心思第二零三五章 還挺勻稱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六百五十七章 謹受教第一三二四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一二四一章 又不是養成遊戲第一八五五章 陳王慢走第七百四十五章 長安夜色第二十六章 穿雲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一八五六章 這不是應該的麼?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個聰明人第五十一章 光亮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一二三一章 動脈第二三一五章 但願有生之年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二三四七章 “執手相看淚眼”第九百七十九章 吾非劉玄德第三百零二章 來客第二三五二章 沈姊姊懂我第二百章 公安第一八二九章 着急的崔世濟第四百一十三章 瀘州城上第五百四十二章 星火第二百三十七章 撲城第四百六十一章 幾路敵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九百九十九章 人心第二三三二章 是空中樓閣麼?第九百七十九章 吾非劉玄德第一千零一章 落幕第五十章 冷潭第八百一十八章 可以談談第一千四十二章 談判?第二二六二章 斬斷後路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字謎第一四五六章 律法第一五八三章 賣姊姊第八百六十三章 襄陽守將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錢第二三一九章 縱是着了魔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九百八十一章 尷尬的顧覺第七十章 衝殺第二一五三章 大漢自有國情第六百零一章 天下爲之動第四百零三章 沙盤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動作的宇文招第一九九四章 海軍,靠得住麼?第二一四零章 也不是好欺負的主兒第一九一一章 兩個撿便宜的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圍點打援第四百三十五章 燈下人如玉第一三七四章 藍田受降第二二零三章 跑得真快第四十五章 彌留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三百九十五章 答案第一五九五章 路與河第二一四二章 沒有捷徑可走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一八零一章 一杯酒第二百四十二章 效死而已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與火第一三六零章 比某還不要臉?第一二五七章 爲朕更衣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