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

殺入伏俟城也好,鑿通西域也罷,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眼前的重點,還是打贏武威這一戰。

武威守不住,戰場就會轉入天水、安定等地,甚至戰火會直接燒到長安城。

重開西域?夢裡想想吧,夢裡什麼都有。

李藎忱也不管在旁邊義憤填膺的蕭世廉,這傢伙可不是過過嘴癮,擺明就是在這裡給朕下套呢。朕要是滿口答應了,到時候漢軍擊敗吐谷渾,這傢伙就會以此爲憑,要求率軍殺入西域。

這點小心思,當朕看不出來?

李藎忱設想之中的開西域,終究還是要求穩。

這一點,蕭世廉不見得就能勝任。

西域,是曾經兩漢全盛時期的疆域所在,是無數英傑先烈浴血廝殺拿下的地盤,所以對於西域,大漢勢在必得。

但是如何拿下西域,這是一個問題。

只是依靠暴力的話,可能會讓西域諸國能夠在短時間內迫於大漢的威壓而臣服,可是長期呢?一旦大漢內部出現什麼變亂,無法在西域屯駐過多的兵馬,就和歷史上唐代一樣,安西都護府各部爲了平定安史之亂迴歸中原,西域轉眼支離破碎,唐人遺民和留守軍隊反倒是反過來成爲被西域胡人各族打壓報復的對象。

讓蕭世廉上陣,李藎忱確實是有些擔心這個傢伙會忍不住大開殺戒,畢竟西域諸國和中原分開日久,突然大漢軍隊殺上來,人家是不可能輕而易舉臣服的,一旦有所矛盾衝突,蕭世廉肯定不會對這些傢伙們手下留情,尤其是這一次西域各國還派遣兵馬前來助陣,必然會讓漢軍上下各級將領會忍不住對他們下手。

因此或許讓裴子烈去征服西域更合適一些,至少裴子烈生性更加穩重,不至於讓民族之間的矛盾激化,或者讓很多矛盾被掩藏下來不被發現。這樣的話,李藎忱自然就能夠更方便的和收攏巴人、南中各部一樣收攏這些胡人。

同時他也可以借鑑後世的經驗,在西域屯駐甚至乾脆直接從漢地向西域移民,先讓西域以殖民地的形式存在。

對外移民,對現在的大漢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

大漢早在拿下林邑之後就已經開始有計劃的向南洋等地移民,現在安南等地的開發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隨着大漢逐漸開始把重心轉移到北面,南方的很多投資之類的也開始迴流轉而支援北方的建設,不過即使是這樣,大漢也沒有放鬆對南洋的開發,而且南洋逐漸發現的豐富礦產和其餘物產,現在都已經逐漸形成規模,不少商賈甚至已經開始承包種植園和礦產進行開發,這些資源自然而然的也就都轉變爲錢財,反倒是成爲大漢國內恢復經濟的重要原動力之一。

這是之前即使是朝堂上的羣臣都沒有想到的。

華夏九州,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只是古往今來得到證實的,也是他們從小就受到的教育、從小就有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雖然沒有什麼錯,卻在很多方面上有意無意的造成了狹隘和侷限。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自然就是唯有華夏富饒,周圍皆是荒蠻化外。

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來講,這一點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

諸如林邑啊還有西域諸國啊之類的,在文明發展程度上自然是不可能和華夏相提並論的。不管怎麼說,華夏也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下來的,文化底蘊之深厚,放眼世界也是無敵的。

但是文明的富饒和強大與否,可不能和物產的豐饒與否相掛鉤的。

固然豐饒的物產可以孕育出來文明,但是不見得就能夠孕育出來一個強大的文明,非洲的物產富饒不富饒?結果不還是被窮的吊兒郎當的歐洲人吊着打?要不是從非洲和美洲掠奪了衆多的錢財,歐洲也不可能先一步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在未來快速發展的百年裡一直領先於世界。

南洋還處於原始狀態,這不能意味着南洋就是一貧如洗,甚至恰恰相反,這還能意味着南洋有大量富饒的物產之前沒有被人發現。

隨着大漢開發南洋,南洋的豐富礦產以及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植物、動物等等,惹來了大漢朝野的矚目,這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山海經,所以原本華夏思想之中的限制和禁錮自然逐漸被打破。

人們的目光不再侷限於這九州之地,撐死天再加上一個西域,而是開始往更廣闊的地方展望,蒼茫大地、浩瀚大海,外面的世界遠比自己想象之中的廣闊,外面的世界也遠比自己想象之中的有趣。

以自己爲天朝上國,這是華夏曆朝歷代的通病。

以天朝上國自居,自然也就意味着目空無人,不再把其餘的周邊各國放在眼裡,同時也不會想着向這些地方擴張領土。

固然如很多人所說,我們的祖輩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的確已經從原來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聯盟發展到了現在幾乎佔盡整個亞洲最好地盤的局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我們佔據的地盤,所謂的最好,是指的利於耕種,但是實際這一方土地上還是缺少很多重要礦產資源的。

假如華夏一直保持着原始的小農經濟,那麼有這麼一方土地,並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如果華夏想要從工商業上繼續發展,想要儘快積攢財富步入工業社會,那抱歉,這一方土地可能真的不能完全供養的起。根據後世的經驗就可以看到,除了青州,也就是山東這裡抱着一塊金礦、晉陽也就是山西南北有豐富煤炭之外,別的諸如石油、鐵礦、銀礦以及各種金屬礦產之類的,不是在東北就是在西南,更或者在西域的黃沙大漠之中。

這些都是大漢發展所需要的。

因此時至今日,假如大漢的掌舵者依舊只能看到地上的這些物產,那就未免過於狹隘了。

地下深藏着的,纔是這個國家未來更加需要的。

地上地下,缺一不可。

還好李藎忱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當初他剛剛在巴蜀站穩腳跟,就派遣人手深入南中探查礦產,並且頗有收穫,爲今日大漢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八一六章 “離經叛道”的二劉第一八九六章 叫罵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傳第二一二三章 裴子烈持節第一八五三章 回去罰他請自己吃酒第七百六十四章 不同意第五十四章 篝火第二二二七章 陛下的雄心第九百四十五章 夜戲第五百二十八章 進還是退第一一六二章 歸家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二百二十五章 繞着彎子第一二五四章 萬事開頭難第二百五十七章 阻驚濤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第一七四七章 鐵骨錚錚宇文達第六百四十二章 要求第一一三五章 使節第一六三零章 面聖第四百八十八章 戰郫江第一百九十二章 巴陵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賬第二三一六章 被欺負的沈姊姊第七百三十章 後患無窮第二零五一章 陛下在幹什麼?第一百六十章 聚寶齋第一千九十二章 靈武敵蹤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忠第二一零零章 城門洞開,漢騎入城第二二零三章 跑得真快第一六零三章 卿家一小步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場第七百七十七章 鵝卵石和統籌第六百四十章 預料之中第六十四章 力爭第三百零四章 章華寺第五百一十九章 鏖戰急第七百一十八章 迎親第三百七十九章 竟全功第一百一十五章 獵物已定第一八六五章 朕給你這個機會第一六五六章 萬衆一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三百九十四章 功還是過第三百六十五章 工匠第一四一六章 不是讓時代改變自己第二三二六章 插手西域第七百一十五章 紅裳第一三一一章 楊素的天馬行空第八十七章 借書第一九一二章 早晚會有那麼一代人(如約加更!)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九百一十四章 岳父的信第二三五八章 鍼砭時弊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一六一一章 星散的吳郡世家第七百八十三章 破局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一七八四章 鏖戰前夜第一九九五章 獨孤永業會懷疑的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有此意第二三五九章 忽聞河東獅子吼第八百三十一章 結束了第一一九四章 朕是天第十七章 弱點第八十三章 當共飲第二百七十五章 鶯啼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修改版)第七百四十六章 遁走第一七一八章 要攔住他第一九七九章 夾攻齊子嶺第二二八九章 先漢因何亡?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六百零五章 許善心的煩心事第二一零六章 登銅雀第一千三十四章 新白袍第七百八十章 分割第二二一一章 難得的賭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二二零一章 想揍自己人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風第一百四十章 心思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一三一二章 兩大都督第六章 陷阱第三十三章 對策第一千三十八章 留後路第四百零七章 爆竹聲中第八百零七章 黑暗中的危險第一八二六章 小管家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來談談第七百七十六章 是不是繞圈子第一九四八章 徐陵和成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