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八章 張掖

張掖城。

或許張掖爲數不多的幾個本地漢人家族族長在短短一個月前都不會想到,張掖竟然會從吐谷渾的後勤基地搖身一變變成現在整個戰場萬衆矚目之處,無疑,也是風暴的核心所在。

而宇文忻在走出武威城的那一刻應該就已經料到了這一點。

因此看着城下滾滾而來的吐谷渾兵馬,宇文忻明顯更加淡定。

吐谷渾人進攻武威無果,而漢軍援兵又抵達武威帶來好消息,武威守軍更是士氣大陣,無奈之下慕容世伏也只能和上次一樣又放棄武威,率軍直撲張掖。

武威只是一枚釘子,如鯁在喉。

而張掖就是一隻手,直接扼住了吐谷渾的咽喉。

堵得慌就堵得慌吧,總比死了好。

宇文忻在走出武威的那一刻,抱定的就是必死的決心。他之所以願意這麼做,一來是因爲之前和高勱的傾談讓他對於當下的局勢以及當下的思潮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知,我們現在既然已經是漢人,自然守土有責,哪怕是犧牲在此,後世也會牢記姓名。二來自然還是有感於陛下的知遇之恩,陛下能夠不計前嫌,依舊把西北邊防的重要任務交給自己,宇文忻對此本來就是感激莫名的,因此就算是陛下真的讓他爲了大漢犧牲,他也心甘情願,畢竟自己有現在這個機會,也是拜陛下所賜,不然的話默默無聞,此生恐怕就這樣了。

身爲一名將領,所追求的當然不是寂寂無名,他們寧肯選擇光榮而壯烈的戰死在沙場,至少那一刻綻放出的璀璨光彩足夠他們的名字被後人銘記。

不過話說回來,宇文忻是抱定的必死之心,可不代表着所有人都是如此。至少站在宇文忻身邊的這幾個張掖本地世家的家主,手腳都在打哆嗦。

看看城下洶涌而來的敵人,換做一個尋常人在這裡,手腳不打哆嗦的纔是少數吧,要不是武威將士們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對這樣的場面習以爲常,恐怕此時也是軍心震動。

張掖這些本地世家,雖然名義上是漢人,但是對於大漢當然沒有一星半點兒的認同感。他們世居於此,通過河西走廊的商貿賺取大量的利益,並且以這些利益左右結交吐谷渾以及突厥等等周邊勢力,作爲自保的手段。而吐谷渾人還有突厥人等等顯然都不是做生意、往來溝通的好手,因此有這些世家居中調節甚至還能夠幫忙建立雙方的貿易往來,當然是好事。

畢竟打仗歸打仗,賺錢歸賺錢,大家雖然平日裡多有齟齬,高層更是恨不得把對方一口吞併,但是日子總歸是要過的。當初的突厥也好、吐谷渾以及西域各國也罷,各自守着並不富裕的土地,當然也只能儘可能的用自己這裡的產出去和別人的產出做交換,不然的話大家都得餓死。

張掖以及周邊其餘州郡的世家便是扮演着這樣左右逢源的角色,因此雖然無論是在突厥還是吐谷渾的統治下,他們的身份地位都不怎麼高,但是倒也還有生身立命的依憑,不管是誰統治這一畝三分地,總歸還是需要他們這些地頭蛇配合的。

一旦配合,就有利益,一旦有利益,家族就能延續。

因此數百年在夾縫之中生存的這些世家,當真是把如何當牆頭草和如何唯利是圖演變到了極致。吐谷渾率軍進攻武威,對於他們來說,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

河西走廊的商貿,多年來都控制在他們的手中,但是大漢拿下武威之後,西北世家紛紛開始組建商隊,從原來的商貿線路一端搖身一變也變成了中間商,而且他們有很豐厚的本錢、有大漢的武力支持,無論是商隊的規模還是信用等等,自然都勝過了張掖世家。

換句話說,大漢完全可以通過西北世家的商隊直接實現和西域之間的貿易,沒有中間商,也就是張掖、沙州等地的世家,居中賺差價,實際上大漢和西域各國都賺得更多,自然也就更加期望能夠保持這樣的狀態。

作爲中間商的各地世家沒錢賺,自然吐谷渾也就少了一個主要的財政來源——在高山上放羊來的錢如何能夠比得上扼住河西走廊這條商貿咽喉呢?

往遠處說,吐谷渾進攻西北是因爲北周滅亡之後脣亡齒寒,覺得大漢接下來肯定要對自己開刀,所以不如先發制人;而往近處說,吐谷渾人真正想要的實際上就是武威一城之地,只有拿下了武威,才能掌控整個河西走廊,向東震懾大漢之西北、向西震懾西域諸國,從而繼續充當能夠大肆賺差價的中間商。

這也是爲什麼慕容世伏一開始實際上就可以繞開武威撤退到張掖,但是依舊咬牙進攻武威的原因。

拿不下西北,至少要全有河西。

只可惜他還是沒有實現這個目標,現在只能把突圍的希望以及連連受挫的怒火都傾瀉在張掖上。要不是張掖這個後勤基地被突襲導致吐谷渾軍隊的各種補給頻頻告急,慕容世伏完全不用這麼慌張的撤退,甚至還有些狼狽。

而對於張掖世家們來說,大漢佔有張掖,當然也不是什麼好事。

原來突厥人和吐谷渾人統治張掖的時候,稅收雖然很重、壓迫也是時常有之,但是歸根結底他們的目的也只是爲了多賺點錢罷了,他們自己清楚本族沒有什麼經商頭腦,要是自己上陣的話恐怕什麼錢都賺不到,因此只能依託於漢人,換句話說,只要漢人能夠及時的繳納稅款,那麼吐谷渾和突厥都不會把他們怎麼樣。

能吐錢的財神爺,一直留着不好麼,一刀砍了誰來賺錢?

所以張掖世家的日子雖然過的也不是很暢快——時不時有人來剝削的感覺當然不怎麼樣,連點兒家底都積攢不下來,每一代人都得努力再努力才能求生——但是至少他們還是有錢賺的,至少他們還是不可替代的。

吐谷渾人手再多,也找不到能夠取代他們位置的人。

但是大漢就不一樣了,西北的商賈們之前就已經和他們有很多正面衝突,因此此時當然都是磨刀霍霍,頗有把他們一口吞併的意思。

第二零四五章 豐碑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五百四十九章 無處可逃第一六四三章 貧富差距第一一六二章 歸家第七百八十八章 烏雲卷地第一三三七章 戰局驟變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憲的準備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變第二百三十四章 時間不多了第七百一十一章 走爲上計第八百零一章 有點兒怪第一三九八章 雷公下凡第二一七三章 男兒至死是少年第一七八七章 不可阻擋的力量第九百零八章 不爲我用第二二二二章 虛晃一槍第二零三四章 以德服人第一八五九章 舊時代的背叛者第一三六三章 天無絕人之路第一九八八章 這不是田忌賽馬第二零七一章 御駕渡白溝第一七四九章 神醫也要嫁人第一一五五章 鳴金第一四八八章 起名第二一六九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三四二章 一大一小沒正形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見顧野王第二零七三章 興祖老弟,興祖老兄第二一八八章 默契的配合第二三零六章 兩教之爭第一二五五章 春雷第六百三十九章 倒是一個好機會第一四二二章 尋求合作第二一四六章 從制定者到維護者第一九六二章 興替第一四六七章 長安事略第一五二二章 戰爭,真的纔開始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四百八十二章 生與死第一八八零章 一步慢,步步慢第一六零五章 分裂既是滅亡第二零八四章 巡撫之信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溫柔似水?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八百三十章 稍顯既逝的笑容第一六二一章 殿試三題第一七九四章 交給你了第七百一十七章 江山如此多嬌第一八二三章 六部的責任第二二八四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六章 留意第三百六十七章 亂分寸第兩千零五章 宇文貢想哭第一千三十七章 樓船瓜洲外第一七五一章 最後的強援第一六九零章 鄉兵,新兵第一五一四章 李詢聚將第二一七六章 鳴金第二二八九章 先漢因何亡?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後腿的第七百四十四章 會面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臺的都不好惹第一二七八章 年輕人的把戲第八百一十一章 間隙第二零九四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二十六章 穿雲第二一一七章 家,越來越近了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處仍在河東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二零九四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二二四零章 汽車?火車?第一一八六章 蕭氏的擔憂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一二五六章 風雨長安第三百二十章 前路第二百六十九章 飛將軍第一五二零章 象林,風雨正急第一百八十九章 孤家寡人第一六六二章 昆陽和滍水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來談談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七百二十章 倖臣第二百三十七章 撲城第一八九六章 叫罵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一七四八章 嵩山月第一七八八章 制度的優越性第一八一六章 “離經叛道”的二劉第一二九六章 陛下不是之前的陛下第一二四一章 又不是養成遊戲第三百八十章 共同的目標第三百一十八章 沒有真的桃源第一千三十六章 玉樹後庭花第二零二八章 橋上橋下,激戰未休第一三三三章 保證夏收第一八七六章 匯合白袍,夜襲之計第一六八四章 某不是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