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二章 是空中樓閣麼?

李藎忱瞥到已經有不少人聽見動靜,下意識的往這邊看來,一個個的很是尷尬,也不知道自己跪還是不跪,愈發的無奈,只能先笑道:

“朕並無怪罪之意,先起來,你們兩個別嚇到別人了。”

兩個當朝重臣這樣來一下,大家不注意到纔怪呢。

甚至李藎忱有理由懷疑,這兩個傢伙就是故意的。

陳叔慎和沈君高這才訕笑着起來,好像反應過度了。尤其是沈君高不滿的瞪了陳叔慎一眼,你這個小輩,說話也把好分寸,害的某這個本來看戲的也跟着遭殃,要是陛下生氣了,老夫還得幫你開脫。

李藎忱則緩緩說道:“自從朕起兵於巴蜀,時至今日,對外征戰連綿未曾斷絕,於朕心中卻問心無愧。國家之穩定,社稷之安寧,自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周圍意欲挑釁大漢、威脅大漢之存在的,朕自當提劍滅之。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朕就是窮兵黷武之人,這些年朕所作所爲,諸位愛卿也是看在眼裡,可有窮兵黷武而無視民生之處?大漢之百姓,不說比之兩漢繁盛時期,這個朕自愧弗如。但是比之南北兩朝罷兵休戰之時,應當也勝之。”

兩人更是賠笑。

這還不是因爲您老人家這些年東征西討,在軍中的威望又無人能及,大家這不是自然而然的都快忘了您在別的方面上取得的成就了麼?

算起來,李藎忱在恢復民生、促進經濟方面,的確做的很多。

這個沒得黑。

更何況身爲開國君主,東征西討本來就是必然的,難道還真的有人天真地以爲太平盛世是求來的,是不招惹別人就能獲得的?

把周圍一圈都打服了,自然就是太平盛世。

而在國內,李藎忱已經很努力地在改善民生。

當然他所做的行爲和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

歷朝歷代改善民生,用的是罷戰休兵,用的是減輕賦稅,從而與民喘息之機。

可是李藎忱卻是注重於發展工商,從而帶動就業,也直接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財富就在工坊的機械轟鳴聲中、就在商隊的馬蹄聲中一點一點的積攢出來。

百姓富裕,朝廷也富裕。

只不過這在很多人看來多少有些歪門邪道的意思。

不好好地耕地,光想着工業和商業,這不是把老祖宗千百年留下來的傳統都丟到腦後麼?

可是陛下又很快用更讓人無奈的方式進行了回擊,他通過對外征服,引入大量的周邊荒蠻部落,分田分地,教化蠻夷,快速的將這些荒蠻部落轉變成大漢子民,用一種誰都沒有想到的辦法一下子增加了大漢的人口,讓很多已經荒蕪的地方煥發生機。

同時他設立農部,卻不好好的鼓勵農桑,而是在研究新的種植物種,可是偏偏還真的讓他們把水稻的產量給提高了。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自然也都是旁門左道。

久而久之,大家的印象之中,陛下南征北戰,又通過各種旁門左道在讓大漢變得富足,可是這樣的富足到底不如“面朝黃土、背朝天”老老實實的耕作、老老實實的發展上十年甚至幾十年來的讓人心安。

總歸是擔心空中樓閣的。

萬一這些水稻只是現在種植的這一點有產量提升的能力呢?

萬一這工坊和商鋪倒閉了呢?

還不是什麼都沒有了。

只有腳下踩着的土地,自己拋撒的汗水,才能證明自己在努力,纔是讓民生恢復的好辦法。

以至於李藎忱所做的這些努力,在很多人,甚至是朝廷不少官員的眼中,都是不靠譜的,自然而然就被大家忽略。

這些人裡面,也有沈君高,也有陳叔慎。

從小接受的世家系統化的教育讓他們自然而然會有這樣的想法。

沒有才應該讓李藎忱覺得奇怪呢。

可是現在李藎忱一說,沈君高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至少現在大家沒有真憑實據來反對陛下所做的這一切。

大漢,的確在對外征戰的同時,國內經濟民生一片大好。

兩岸百姓的呼聲就是最好的證明。

老百姓看不到那麼遠,他們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所能獲得真實地利益和好處。

太平、富裕還有無數讓生活便利的舉措和產品,的確讓他們過上了之前亂世之中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所以對於大漢的皇帝陛下,說“尊重”或許不太合適,應該用“敬愛”更貼切,甚至已經是“個人崇拜”的層次了,即使是沒有軍中那麼誇張,卻也差不了多少。

這也讓沈君高一時間感慨。

自從東漢末年亂世到現在三百年間,歷朝歷代得以立足,依靠的都是世家門閥。世家門閥支持皇帝坐在這個位置上號令天下,而皇帝就支持世家門閥佔據一方,各自擁有自己的土地和臣民。

實際上真正代表皇帝統治下面的,是世家。

百姓知有世家而不知有皇帝,但是真的有什麼不知道哪一層丟下來的苛捐雜稅落到頭上,捱罵的一般都是皇帝和朝廷。

因此皇帝有時候也很委屈。

憑什麼世家斂財我背鍋?

因此李藎忱很乾脆的藉助南陳內部黨爭激化、世家實力被削弱的時機崛起,並且一舉***南世家,又藉助北伐之勢頭,逼迫着北方一個又一個的世家乖乖俯首稱臣,接受大漢的安排,而不是他們去安排皇帝、安排大漢。

而李藎忱這樣做,表層上的底氣自然來自於他對軍隊的掌控,江南世家的反叛在大漢的火槍下被打的七零八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現在,沈君高已經清楚,單單憑藉着表層上的底氣,李藎忱恐怕還不會如此果斷的對世家出手,他更深層次上的底氣,應該就來自於陛下很清楚,自己能夠通過這些政策收攏到足夠多的民心。

工業在發展,商業在發展,大量的就業機會,大量的財富都在這其中。

百姓怎麼可能再願意墨守成規,老老實實的耕耘?

種地歸種地,但是在農閒之時,他們的心思自然而然就飄到工坊中去了。尤其是大量從南洋運來的勞力,讓大漢的百姓逐漸不再需要自己去耕作,把地交給這些勞力,然後自己去工坊之中賺取更多的錢,豈不是好的選擇?

第四百五十二章 這陰沉沉的天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陵夏日第二千章 這有些反常啊?第四百二十四章 看得起我第二零三五章 還挺勻稱第一千二十九章 塹壕戰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當細思量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與火第一千四十五章 胭脂井與傳國璽第一八六五章 朕給你這個機會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東忽西第九百六十七章 樂昌的請求第六十八章 裴子烈第一二四二章 幾成把握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觀火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六十章 不求第二二二三章 歡迎來到武威西樑——一城之地,夾縫之國第三百一十二章 驚馬第一三五二章 囚籠的鑰匙第二百五十二章 圍點打援第四百零六章 野心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一二四零章 掂量掂量第五百一十七章 越來越看不懂了第六百零六章 吏員第二三零七章 陛下信什麼?第四百九十六章 進退不得第一四七九章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第二二六三章 唯一的活路第一一二八章 各有妙招第一九一一章 兩個撿便宜的人第三百零五章 華容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五百二十六章 總有一天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一四七八章 垂簾第十六章 不仁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一七八五章 炎黃的血第二一八二章 愛卿之苦,朕知之第二三四八章 老鄉?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八十九章 聽一言(第三更)第一六四五章 合圍,司馬消難何處去第兩千零七章 說好的輕兵呢?第六百七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二一九一章 校尉老孫第九百零八章 不爲我用第八百四十六章 收穫第三百零四章 章華寺第四百五十五章 雪落第一六八二章 突進,羽林騎!第一九七六章 巡營第一七四八章 嵩山月第一七三九章 朕又不是豺狼虎豹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四百四十七章 他非常人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一八五六章 這不是應該的麼?第一二零六章 殺伐果斷?第一千九十八章 橫刀第二零七一章 御駕渡白溝第一九五六章 定策,南北夾攻第七百二十三章 驚起第一八六八章 大軍渡河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一七八七章 不可阻擋的力量第二百八十一章 封賞第六百八十章 該信任誰?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七百四十四章 會面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六一零章 陛下有幾個老丈人?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七百二十章 倖臣第六百四十五章 帝王家第一五六一章 男人的浪漫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五十九章 始興槍王第八百五十章 偶遇第一百五十七章 武藝第一千九十四章 漢家龍旗第九百七十章 戰武寧第七百四十八章 就此別過第六百九十八章 對着喝毒藥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一六九四章 戰到最後一人第九百八十七章 妥善安排第六章 陷阱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家都是自私的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軲轆在轉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一三二四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一三零一章 宇文述的野望第二百零一章 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