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 鹽稅應該很多

bookmark

“臣畢懋康拜見殿下。”

“畢卿免禮。”

“謝殿下。”

“嗯,畢卿,知道這次調你入京是要做什麼麼?”

“臣在接到殿下的教令時,傳令的公公已經提醒過了。殿下的意思,是要整頓鹽政。”

“正是如此,如何,畢卿可有方略?”

“略有一二,請殿下指正。”

1615年1月15日,在山東擔任巡鹽御史的畢懋康在接到調令後迅速的入京,然後馬上得到了朱由棟的接見。君臣奏對的時候,畢懋康大體的說明了他對整頓鹽政的想法。

“殿下,臣以爲,待臣在北京戶部做侍郎一個月,對戶部的運轉大致熟悉,並且和北京戶部的諸位同僚熟悉後。殿下應該讓臣南下,去南京做戶部尚書。”

爲什麼畢懋康會這麼說呢?倒不是因爲想升官,而是因爲,大明帝國全國的鹽引,都是南京戶部印刷、管理的。

不過朱由棟對畢懋康的這個想法,不置可否。但是,已經越來越具備一個成熟統治者素質的朱由棟,已經開始習慣於先對臣下進行觀察,再逐漸的進行引導了。

“畢卿若是去了南京,準備怎麼做?”

“臣去了南京後,首先要把歷年來朝廷拖欠良民的鹽引進行償還,不如此,以後的鹽業新政,將無人信服。”

“嗯,理當如此。那麼畢卿,你準備怎麼償還呢?”

“殿下,現如今鹽場拿不出鹽給有鹽引的良民,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宗室、各路達官貴人無償拿走了太多。其二,鹽場的官員自己貪墨了太多。臣去了南京後,將首先下令,所有鹽場先暫停出鹽。讓持有舊鹽引而遲遲不能兌現的良民到南京,由臣更換新鹽引後,直接督促鹽場先償還這部分的鹽引。”

“不可。”

“殿下?”

“畢卿,你這樣做,那些奸商會趁機烘托鹽價。我大明的鹽價,現在市面上大約是250~300銅幣一斤,已經是始皇帝統一華夏以來,歷朝歷代最高的了,百姓苦於口淡久矣。若是再高個兩三倍......”

“殿下英明,可是,若不先償還那些老實爲國家運糧的良民的鹽引,這國家的鹽政如何取信於民?”

“......畢卿,我們先跳過這一環,先來說說,若是你順利的把歷代鹽引都償還後,接下來怎麼做?”

“自然是舊鹽引全部作廢了!殿下,臣已經注意到近期朝廷發到各個布政司的專用黃冊紙,紙張韌性強,不吸水不說,還都有暗花。這樣的紙張,完全可以拿來做新鹽引。”

“然後呢?”

“然後臣自然會嚴格發放鹽引的規矩,殿下放心,臣是強項令,絕不會因爲宗室親王,各路達官貴人的壓力就胡亂發放鹽引。如此,鹽政就能規範,開中法也能恢復了。”

聽完畢懋康的話,朱由棟心裡非常的失望:這位的想法,終究沒有擺脫既往的思維桎梏,以爲只要嚴格管理,主官清廉就能搞定一切。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如果都這麼簡單,爲啥歷朝歷代的變法還會那麼難?

罷了,術業有專攻,你畢懋康的清廉、強項我是知道的。但是,你的天賦真的不在這上面,等鹽政整頓完了,你還是去方山實驗室吧。

大明由於有了圍海曬鹽法,所以這產鹽量是遠超歷代前朝的。經過兩百多年的太平歲月,大明的人口也是遠超前朝的。而且鹽這個東西,對於人類來說是剛性需求,是每天都必須要攝入的。

做一個簡單的算法:假設大明人口爲1億,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爲4克(21世紀國家推薦劑量爲每天不超過6克,古代副食缺乏,應該比6克更多一點才合適)。那麼,大明每年的食鹽消耗量就應該是:2.92億斤。按照大明現在每斤鹽徵稅20文計算,每年的鹽稅就應該是58.4億文。

明代的銀銅比價是始終處於變化中的,一方面是大量海外白銀涌入,銀價不斷貶值。一方面又是朝廷財政困難,銅幣質量越來越差。所以,在白銀和銅錢都在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即便取一個偏大的數值,以一兩白銀兌換1000枚銅錢來算。理論上,大明每年收取的鹽稅也該有584萬兩白銀。而若是按照現在銀元與新版銅錢的兌換比值1:250來算,嘖嘖嘖,光是鹽稅,朱由棟每年都該有2336萬銀元的收入!就算是現在新版銅錢比既往銅錢含銅量高,鹽稅徵收要在每斤20文的價格上下調,但無論如何,鹽稅收入朱由棟每年都該至少有1000萬元以上。

而事實上呢,現在大明全國的鹽稅只有130萬元。

去年朱由棟補貼給北京戶部370萬元,如果鹽稅能夠收齊,這國家的財政哪裡還需要朱由棟來補貼?他不就有更多的錢去擴軍了麼?

所以,必須要整頓鹽政。

而鹽政的問題出在哪裡呢?人家北宋用大竈熬鹽,每斤在被朝廷抽稅30文的前提下,市面售價才50文。而明朝圍海曬鹽,朝廷每斤才收稅20文,市價卻300文......

所以,整頓鹽政,第一個問題:奸商!

而明代的鹽商,背後卻都是權貴。或者說他們自己都是權貴!

而且明代的鹽業,往往是宗室扎堆的地方:大明中央政府經常沒錢給朱家的這麼一大堆親戚按時發放俸祿,很多時候被逼急了就用鹽引去衝抵:反正鹽引也是紙片印出來的,在寶鈔印多了變成廢紙後,鹽引還是值錢的嘛。然後宗室們就靠着自己的身份,用手裡的鹽引提前把鹽拿走出去賣高價......

因此,第二個問題:宗室。

第三個問題,官員。第四個問題,管理。第五個問題,運輸......停!這麼多問題,別指望能一個一個的解決。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一刀切的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呢?

有!

“畢卿,孤的意思,從今年開始,試行鹽場私有化。”

“啊?殿下,這,這違反祖制啊!”

“時移世易嘛,孤違反的祖制還少了麼?比如說廢除太祖時制定的剝皮實草,就是諸位閣老和尚書們一致要求孤做的。”

“嘖!”畢懋康很是無語的咂咂嘴:葉向高的離任審計,使得朱由棟在大家一致的支持下廢除了剝皮實草的制度,從此之後,誰說朱由棟改變祖制,朱由棟就拿這個出來說事兒......

“畢卿,你想啊,鹽場私有化以後,朝廷不能再發鹽引了,那些宗室、達官貴人就不能憑藉手裡的權力去白拿鹽引,白拿食鹽。因爲這樣做,買下鹽場的商人會破產的!”

殿下,你很毒啊!能夠買下鹽場的,是普通商人嗎?其身後還不是宗室甚至達官貴人?你這麼一招,一下子就把士紳、豪商、宗室們給分化了啊。他們將無法團結一致對抗您對鹽業的整頓,相反,他們還得拼命討好您,看能不能以優惠的價格買到鹽場!之後,沒有鹽場的貴人想白拿食鹽,自有買了鹽場的貴人站出來與其打擂臺。國家和皇室就不再有這方面的煩惱了!

“殿下,您的意思是,要買鹽場的,先得償付以前那些空有鹽引,卻沒有拿到食鹽的良民麼?”

“對呀,現金或者食鹽補償都可以,孤反正不管了。”

“殿下的意思是,鹽場賣出去後,國家派駐官員入場,實行就場徵稅制嗎?”

“不不不。”朱由棟把頭搖得飛快:“以我大明現在的官員操守,我讓官員入駐鹽場收稅,搞得不好現在一百多萬的鹽稅會變成一百多元。孤準備實行定額稅制。也就是說,國家把這個鹽場賣給你的同時,你每年該給國家繳納多少鹽稅也是標好了的。你覺得有利可圖,你就買下。你覺得不能承受,那就別買。至於說你拿到這個鹽場後,改善生產方法,提升了產鹽量什麼。那是你有本事,該你多掙!”

“可是殿下,這麼一來,以後我大明百姓增加再多,鹽稅也就這麼一點了。”

我就是要靠短時間迅速提升鹽稅來緩解國家缺錢的燃眉之急啊,至於以後?等我掃平了蒙古、日本、東南亞,華夏有了傾銷地之後。特別是蒸汽機研發完畢,開始工業革命後,鹽稅對於國家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不要緊的,畢卿。國家統管所有鹽場這麼多年了,又能收到幾個錢?放開之後,鹽稅大漲不說,私鹽什麼的也會被各大鹽場主自行解決,而且鹽價還會下降——各大鹽場要搶奪市場嘛。”

“殿下英明,臣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講。”

“若是各大鹽場主喪心病狂,聯合起來擡高鹽價呢?”

“這個問題也很好解決。第一,發賣鹽場的時候,不能全部賣光。東南西北,總得有一兩個國家直屬鹽場。這直屬鹽場平日的產量不必太多,甚至不必大量售賣。一旦市場不穩,國家鹽場的存貨就可以入市平穩鹽價。第二,國家會制定一個指導性鹽價,各鹽場主售鹽不得超過這個指導價的兩成。如果超過了......”朱由棟的雙眼一道寒光閃過:“孤屠了他全家!”

果然手裡有刀的人說話就是硬氣啊。到了這裡畢懋康再也沒有遲疑:“殿下的方略臣拜服,殿下放心,臣一定會在今年把全國鹽政整頓好。臣請殿下定下額度。這全國除了少數核心鹽場外,其他所有鹽場發賣所得不得低於多少?以後每年定額鹽稅不得低於多少?”

“嗯,孤這人是不會太貪的。這樣吧,今年發賣各大鹽場所得,至少不低於1億銀元。每年的定額稅制,不低於1500萬銀元。”

“呃......殿下果然不是太......貪。臣領命!”

第八章 言官們的彈本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第七六零章 朱由檢的狂怒第三八二章 安定中南十條第六二一章 曹變蛟的初陣第七八三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二八一章 無壓制之義直第三零二章 暹羅氣勢洶洶第三八八章 還是先朝後倭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薩爾滸(七)第二十章 有的人欠收拾(二)第六八五章 大維齊親上陣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島第六五八章 郵輪上的學習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報佈局第七十五章 搬家並不簡單(一)第三二零章 朝鮮王的哀求第四四零章 理學搖搖欲墜第三二六章 忠君愛國商人(一)第四九九章 風帆最後華章(二)第二一九章 首戰是在色當(二)第一六六章 煩惱的主帥們(一)第二六五章 官員們的俸祿(二)第七六六章 這是不期而遇第三一零章 崇明沙攻防戰(二)第六九三章 還有廿六小時第二三七章 選妃並不簡單(二)第三八一章 爲何是分封制(二)第五七三章 天啓十年元宵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六十六章 東北號角連營(一)第一二四章 殿下的新玩具(二)第四七八章 歐洲人的改變(二)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機構第四一六章 平成廢宅跑了第五七二章 皇子的新老師第五零三章 軍事命名規則第三八六章 現在扭頭向東第二七七章 人生多不如意第五五二章 歐盟需要停戰第一八五章 阿拉維杜新王(二)第三二一章 女真人的選擇第四六九章 大明向你宣戰第一五二章 熊廷弼的手段第六二四章 藩屬國的差異第二零二章 緊要無過人財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四九零章 追擊與反追擊第二八七章 流水賬的三年第四八三章 大明朝的軍改第九十八章 千萬人吾往矣第四三二章 朱徽娟的婚事第二七八章 太孫賑災方案(一)第一三二章 有客自遠方來第七七二章 老子要吃獨食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五零六章 適度扶持藩國第七六七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第五一一章 魯道夫在美洲第六六九章 紅海出現敵人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漢民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二六九章 鬱悶的大司寇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三五八章 恢復周之分封第四十五章 打臉就要打痛(六)第二五一章 鹽稅應該很多第一七零章 戰前最後準備第三九三章 無敵朝陽羣衆第二十一章 有的人欠收拾(三)第四六四章 暴怒的朱由棟第四四五章 衍聖公不祿了第三零九章 崇明沙攻防戰(一)第七二九章 這是一個憨憨第七三三章 其實我在三層第六三四章 三位殿下之戰第四七八章 歐洲人的改變(二)第五十九章 佈局東北西南第五七七章 農業未雨綢繆第四七一章 這是鴉片戰爭第四九四章 萬里援軍抵達第六零六章 飛白劍指恆河第四七五章 甘青遼湘建省第七十六章 搬家並不簡單(二)第五九二章 大明新老交替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七六章 所謂虛虛實實第七三七章 前後方的配合第七五零章 暴兵暴艦備戰第一六四章 山海關定方略(二)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三一一章 崇明沙攻防戰(三)第五一零章 整頓吏治法令第二十四章 泰西今夕何年(一)第三六八章 西貢港的洗地第六十一章 大明火器專家第二二六章 土著中的垃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