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四章 準備發行紙幣

bookmark

從方山出來,朱由棟的心情明顯好了很多:大明的科技水平現在總體而言,仍然在西班牙人之下。在材料學這一專科上,更是相距奧斯曼甚遠。但,通過大明科學家們的努力,大明的科技樹此時仍然攀爬得足夠迅速,並沒有被另外兩個競爭對手徹底甩開。

這就夠了,以我大明的制度優勢、文化優勢、人口優勢,這點差距,真的不算什麼了不得的東西。

有了這樣的底氣,朱由棟回宮後,才終於有心情折騰自己的后妃了。然後,第二天,天啓二十年的第一次國務會議上,衆臣們就看到了一個陰陽平衡,神清氣爽的皇帝。

說到國務會議,自從大明恢復丞相職位後,朱由棟已經不是每次會議都要參加了。而之所以今天他要參加,是因爲會議議題中,有一項重大事項,需要他來拍板。

皇家銀行行長李國俊,再次提請朝廷發行紙幣——因爲,貴金屬貨幣又不夠用了。

“皇上,各位同僚,天啓十九年,國家財政收入是4.5億銀元。按照我朝平均稅率不過百分之五來進行推算。去年,我大明的國民生產總值,大約是100億銀元上下。按照每枚銀元含銀量爲35克計算,去年我大明全國軍民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完全購買,就應該有3.5億公斤的白銀新投入市場。即便考慮到貨幣流通速度,把這個數字縮減十倍,也應該有3500萬公斤白銀新入市場。

但是,去年,我大明從日本、秦國、晉國以及本土的銀礦裡,只挖出了70萬公斤的白銀,與西洋各國的貿易順差中,也只拿到了60萬公斤的白銀。所以,去年一年,從理論上講,入市白銀的缺口達到了3370萬公斤。

當然,這只是純粹的理論。事實上的缺口肯定不會有這麼大,因爲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不是每一項都需要銀元來進行交易。但是,皇上,各位同僚,現在市面上銀價上漲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米價。我大明徵印前,米價一直穩定在0.5元一石。徵印的時候,米價漲到了0.8元一石。但是現在,徵印不過結束才三年半,米價已經跌到了0.3元一石!這真的是米價跌了麼?不是,是銀價上漲了!

未來數十年,可以想見,隨着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我大明每年的產出將越來越多,而銀礦和貿易帶來的白銀增量即便不是越來越少,但這增長速度,也絕對跑不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各位,我大明以及一衆藩屬國,現在都是用的統一的一套貨幣。我大明本土的物價都在相對下降了。那些沒有鑄幣權的藩屬國,只怕白銀短缺的景象會更加嚴重。銀價上升,物價相對下跌,會嚴重製約國家的發展,我大明目前快速發展的民間經濟,會很快的陷入衰退……所以,臣提請朝廷,重開紙幣!”

央行行長慷慨激昂的發言完畢後,財政部長曹三喜起身:“皇上,剛纔李行長說的,臣完全附議。臣另外還要提醒皇上的是,隨着波斯近年來完全成爲奧斯曼的附庸,奧斯曼人以波斯灣爲基地,將大量的化纖布料銷售入我大明的控制區域。雖說我大明靠着絲瓷茶三項仍然能維持順差。但毫無疑問,我們的順差在減小!”

說真的,李國俊說的話朱由棟沒什麼感覺: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幾乎所有的工業強國都放棄了貴金屬貨比採用了紙幣。原因很簡單:生產力飛躍了,生產出來的東西多了,遠遠超過了貴金屬新投入市場的幅度。如果還頑固的堅持貴金屬貨幣流通,必然的會出現金銀價格飆升,物價奇低的境地——物價這東西,適當的上漲纔有利於經濟發展。過低物價會導致商家無利可圖,進而造成生產萎縮,社會倒退的。

所以,大明走到今天,發行紙幣是遲早的事情——要不是多年前靠着清理淨土宗收集了不少貴金屬,大明早就要發行紙幣了。

真正讓朱由棟重視的,是奧斯曼控制了波斯:本方控制下的印度就直接和奧斯曼的勢力範圍接壤了啊。

不過,那是另外一個議題了。現下的當務之急,還是要不要發行紙幣。

“李卿和曹卿的意思,大家都聽懂了吧。發行紙幣,行不行?大家說一下各自的意見嘛。”

“皇上。”參會官員在互相看了看後,商務部尚書崔呈秀站起身來:“臣也認同以我大明今日的國勢,發行紙幣是遲早的事情。但,我大明與海外諸國的貿易,此時都是以金銀結算。貿然啓動紙幣,這個,肯定對我海貿不利。皇上,我大明現在靠着對外貿易生存的工廠只怕不下數千家,這裡面的工人起碼五十萬。連帶他們的家屬子女,這起碼超過二百萬了。這要是貿易體系出了岔子……所以,臣以爲,紙幣,當發。但應緩發。”

“緩發?如何緩法?緩多久?現在市面上銀價一天比一天貴,物價一天比一天低。老百姓又不傻,在這麼下去,他們又要開始儲藏銀元了。到時候市面上銀幣奇缺,朝廷收不上來錢,豈不是又回到三十年前?”吼出這句話的,自然不是朱由棟,而是心心念念趕緊發行紙幣的李國俊。

“李行長,我好歹是商務部尚書,如何不知市面缺錢。但……也罷,皇上,臣聽聞印度那地方金銀極多,能否讓溫相在那邊運作一番?從印度引入金銀救急?如此,一邊朝廷不斷宣傳紙幣的重要性,一邊從印度引入大量金銀投入市場。之後,紙幣與銀幣共同流通一段時間,到了最後,銀幣徹底退出市場。”

“皇上,市舶大使所言,乃是老沉持重之言。臣附議。”

“皇上,臣也附議。”

“嗯。”稍稍思考後,朱由棟開口道:“衆卿,是否發行紙幣,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了。至於如何發,朕提一個大概的方略,請袁相帶着大家落實。”

“臣等請皇上示下。”

“第一,宣傳。無可否認,我大明以前的寶鈔濫發太過,導致朝廷在紙幣方面的信用完全破產。所以,要重新發行紙幣,朕最擔心的是百姓不接受。因此,從現在開始,宣傳部、錦衣衛就要開始制定相應的計劃。要把紙幣發行的必要性掰碎了給老百姓講清楚。”

“臣張世澤(田爾耕)領旨。”

“第二,剛纔崔卿講的,從印度引入金銀暫時緩解銀荒的提議。朕準了。內閣與印度總督好生溝通,首先明確現在至少要每年從印度引入多少,然後確定引入的方式。在朕看來,我大明在印度的總督區就不必說了,就是剩下的印度諸邦對我大明都是零關稅。所以,我們要引導我們的廠家,把貨物更多的賣到印度去而不是老是流連於已經開發成熟的東亞、東南亞市場。”

“臣等領旨。”

“第三,最遲從後年,也就是天啓二十二年開始,新的紙幣必須投放市場。三年,朕給大家三年紙幣與貴金屬貨幣並行的時間,最遲到天啓二十五年,金銀銅等貴金屬必須全部從貨幣擔當中退出。皇家銀行要早日開始籌備紙幣的製作,如何防僞更應早做預備。”

“臣領旨。”

“各位,這個消息可以傳出去,反正宣傳部很快就要廣而告之了嘛。當然,我們主動傳播這個消息,主要還是要跟那些與我們建立了長期貿易關係的商人說清楚。最遲五年後,我大明就只有紙幣了。還想與我大明做生意的,讓他們早做準備吧。”

“遵旨。”

……

散會了,袁可立卻留了下來。

“袁先生有何事要單獨跟朕講?”

“皇上,老臣乞骸骨。”

“袁先生何出此言?可是朕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

“國家在皇上的引領下興旺之勢誰都看得見,我大明今日的成就已經遠勝漢唐。臣能恰逢盛世,陪着皇上做出如此功業,怎麼會覺得皇上有做的不對的。只是皇上,臣今年已經七十六歲啊。最近一兩年,臣常常感到精力不足,無法應付繁多的國事。皇上應該也聽說了,臣在去年的三十次國務會議上,起碼中途睡着了兩次……”

哎,不知不覺間,當年自己的第一批班底,很多人的歲數都快到極限了呀。

這一年(1638),袁可立和徐光啓都七十六歲了,孫承宗七十五歲了,稍微年輕一點的熊廷弼六十九歲,溫體仁六十五歲。至於年紀更大的趙士禎、楊廷筠和李之藻等人,更是在前些年就已經去世了。

“朕這三十多年來,得袁先生的幫襯實多。只是……”手指敲了半天座椅的扶手後,朱由棟很是艱難的站起身來:“生老病死這樣的事情,實非人力所能扭轉,昨日朕在方山科學院,徐先生也表達了退休的想法。朕雖然傷感,但還是準了。至於袁先生嘛……”他沉吟了一會:“如果袁先生致仕,誰能接替袁先生的位置呢?”

“以現在的朝臣來看,輕工部尚書李標倒是有點宰輔的樣子,接替孫傳庭擔任順天巡撫的洪承疇也還不錯。不過,臣最看好的,乃是現任吉林巡撫的馬士英。”

“馬士英?他不是溫先生的學生麼?”

“爲國舉賢,外不避仇嘛。再說了,臣與長卿最多是理念不合,仇是怎麼都算不上的。皇上,臣自過了七十後就開始有意尋找後繼之人以便向皇上推薦。這麼多年觀察下來,臣以爲馬士英此人雖說在道義上定性不足,容人之量也不夠。但爲人機變,處事靈活。他在吉林這些年,把一個初始只有二十餘萬口的省份建成了戶籍人口近百萬,供養殘軍近一萬,每年還能給朝廷上繳三百萬石糧食的產糧大省,充分證明了他的才幹。這可是小冰河氣候下,北方減產一日勝過一日的大環境裡做到的啊。而且他在吉林這些年,蒙古人、女真人,都沒有敢鬧事的,這說明,其手腕也是很足的。”

“嗯……”反覆踱步許久後,朱由棟道:“袁先生,馬士英的資歷還是淺了些,若是要讓他做首相,朕就要把現任內閣中的大部分人員調整出去。這個牽扯都有些太大了。”

“皇上!本屆內閣就職已經接近九年,早就該更換閣員了。”

“袁先生不必着急,且聽朕說完。馬士英呢,朕同意把他調回京城來,嗯,先做通政司使吧。袁先生且辛苦一些,再爲朕操勞三五年,待紙幣發行穩定了,馬士英到底如何也差不多觀察清楚了。到時候袁先生再致仕如何?”

第四三六章 不改漢家衣冠第三零六章 敵人不會聽話第三四五章 東海上的決戰(二)第五九九章 公務員的考試第二一零章 玉衡搖光結盟(二)第二零七章 唯有堅持不懈第二六二章 大阪的夏之陣(終)第三十章 原始資本積累(五)第七七七章 菲利普的應對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四零五章 穿越不是萬能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二零九章 玉衡搖光結盟(一)第三五九章 臺灣島的開拓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五六八章 我真的忍不了第二三八章 選妃並不簡單(三)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圍成第二六七章 總結後出大招第七六九章 士氣和命中率第六零八章 大明兩路進軍第四七二章 晉商開始轉型第六三七章 分割南亞大陸第三二零章 朝鮮王的哀求第九十七章 槍桿子出政權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六三九章 事了準備回家第三二七章 忠君愛國商人(二)第二五二章 山西的掌控者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機已現(二)第九十九章 我們的海賊王(一)第一七零章 戰前最後準備第一二五章 殿下的新玩具(三)第五八一章 幺蛾子菲利普第四一六章 平成廢宅跑了第一九九章 喪事不止一件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一二二章 扶上馬送一程(四)第五七七章 農業未雨綢繆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三零四章 會合與反會合第二一九章 首戰是在色當(二)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一四三章 四方英才匯聚第四章 坑子孫的太祖第五九九章 公務員的考試第六九七章 明中宗桓皇帝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優勢第三零五章 開臺王的策略第一五九章 大金今日豎旗第一二七章 東林陷入頹勢(二)第一五一章 興盛的寬甸堡第五九七章 宦官的危機感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三一七章 海軍事海軍了(一)第二十一章 有的人欠收拾(三)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機已現(三)第七九四章 軍艦是牧羊犬第一三零章 金陵日報完勝(一)第四十九章 打臉就要打痛(十)第六十五章 西南戰鼓擂動(二)(收藏滿2000加更)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一二二章 扶上馬送一程(四)第五二五章 各有各的想法第一六四章 山海關定方略(二)第一三八章 貧弱的琉球國第八零二章 告歐洲人民書第五七七章 農業未雨綢繆第六二九章 天啓御駕親征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島第四四五章 衍聖公不祿了第六六五章 不算晚的情報第四九一章 衝鋒槍的歷史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七四一章 失去南美之痛第六七一章 聯軍登陸果阿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六二九章 天啓御駕親征第七八零章 此乃示弱以敵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五八四章 大明的科技樹第三七五章 三府交點爭奪第一零七章 現在開始起航(二)第七六六章 這是不期而遇第四四二章 最好的投名狀第七九八章 歐洲的商人們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機已現(二)第六五六章 鄭芝龍的奮戰第七九三章 亞丁灣的屠殺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四九九章 風帆最後華章(二)第二二八章 暗流暗示涌動第三三三章 戰艦要下餃子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四四零章 理學搖搖欲墜第六三三章 帶路黨的作用第一七三章 宿命的薩爾滸(三)完本感言暨新書寫作計劃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圍成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