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楊承志面帶嚴肅的說道:“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年前燕京那次投毒案件,我想金英智昏迷不醒也和那羣人有關係”。
病房中的重任聽楊承志這樣說,臉色齊齊一變,“承志,你是說金英智昏迷不醒也是那幫人搞的鬼,要真是他們,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楊承志點點頭,“我猜是他們乾的,”他並沒有把從金二那裡聽到的話說給這些中醫國手,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不可能呀,要是金英智中毒昏迷的話,應該可以檢查出來,再說了他是喝了那副沒有毒性的湯藥才導致昏迷的”,徐華傑老爺子疑惑的問道。
徐華傑這句話也說出了病房中一干人的心聲,那副湯藥他們也反覆研究過,就是金英智喝過的湯藥剩下的殘渣他們也拿出去化驗了幾次,可一點事情也沒有。
楊承志淡淡一笑,“問題就出在那副無毒的湯藥上面,要是金英智不喝那副湯藥,他現在最多也就是有點頭暈,儀器檢查的結果也只能是貧血”。
病房中的一干中醫國手聽他這句話,聽的是滿頭霧水,這無毒的湯藥怎麼還會導致病人昏迷不醒。
看看一頭霧水的衆人,楊承志接着說道:“那副湯藥只不過是一個藥引,真正讓金英智昏迷不醒的是他體內的東西,他體內的東西只有經過這副湯藥的刺激才能發作,從而導致昏迷”。
“不可能,要是金英智體內有什麼東西,前些天就檢查出來了,醫院給金英智做了至少三次全省檢查,就是胃裡的食物殘渣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東西”,其中一個負責化驗的西醫大夫大聲說道。
楊承志看了看他,笑着問道“您是西醫吧,您們給金英智做的檢查肯定是在他的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那他的穴道中你們用儀器能檢查出來不”。
那個負責化驗的醫生,“我是西醫,可要是他其它地方有什麼異常物體,通過儀器可以檢查出來”。
“那要是活的物體,比蚊子略大的蟲子趴在穴道中,你們能不能檢查出來”,楊承志追問道。
那個負責檢驗的西醫聽楊承志這樣一問,頓時沒有了言語,比蚊子略大的小蟲蟲潛伏到穴道中,還真用儀器檢查不出來。
別說是這個醫生了,就是病房中的那羣老中醫聽了楊承志的話,臉色也不由的變換了幾下,金英智不是傻子,他怎麼會吃下活着的東西,再說負責金英智身體健康的是一個韓醫,他肯定不會讓金英智吃活着的蟲子。
見衆人一臉疑惑,楊承志淡淡一笑,“金英智是高麗國人,他們肯定喜歡吃一些海鮮,而一般的海鮮都不能做的太熟,再說這種蟲子在高溫下短時間內也不會死亡,只要不死亡,過幾天它就能回覆如初”。
衆人這才知道楊承志爲什麼說金英智體內有活着的蟲子,敢情這是金英智自找的麻煩,海鮮中有能導致人昏迷的寄生蟲。
不過他們又想到,既然是金英智自己吃下去的寄生蟲,那和那個翻譯以及燕京投毒案的幕後黑手又有什麼關聯,難道這蟲子不是寄生蟲而是人爲放進去了。
“承志,這蟲子是不是一種寄生蟲,要真的是寄生蟲的話,我們的上報國家衛生局,以後咱們國家禁止吃食這種海鮮”。溫姓老爺子繃着臉說道,在他看來能危害人們生命的一切東西都應該被禁止。
楊承志搖搖頭,“溫爺爺,這不是寄生蟲,他是人工養殖的,過去華夏南方的苗疆有一種巫醫,巫醫他們靠自己的精血飼養了一中蟲,它的名字叫做蠱”。
“承志,你是說金英智被人下蠱了,什麼人會對金英智下蠱這種東西,這東西不是說早已絕跡了,怎麼還會出現”。
聽到金英智被人下蠱,病房一片譁然,雖說他們都不懂巫醫中的蠱,但一些古籍中還是提到了蠱這種東西。
蠱是華夏苗疆一代的稱呼,在越南等地稱爲降頭,在遠古的時候,苗人採用蠱這種東西治病救人,它與中醫治病救人方法不同,所以人們稱它爲巫醫。
後來隨着蠱術的傳播,蠱術又發展成人們防身、傷人的利器,蠱這種東西水淹不死、火燒不死、刀砍不死,即使在遠古時代,人們也不願意和苗疆人爲敵。
古籍中介紹說,養蠱的人抓幾百只同類的毒蟲,放到一個器皿中,這些毒蟲相互蠶食,最後剩下的一隻蟲子爲蠱。
這種蠱天天要用飼養蠱的人獻血餵養,所以這個蠱也稱爲母蠱,或者也稱爲本命蠱,這種蠱一般不能離開飼養蠱的人,要是母蠱死亡的話,飼養蠱的人輕則元氣大傷,重則斃命,所以養蠱人一般不會用母蠱對敵。
而母蠱產下的後代叫做子蠱,子蠱就成爲養蠱者傷人防身的最佳利器,因爲即使是子蠱死亡,養蠱人也不會有多大的傷害。
蠱又分爲蛇蠱、金蟬蠱、石頭蠱、情人蠱、草蠱、飛蠱等很多種類,因爲蠱這種東西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遭遇暗算,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中原人就和苗疆人達成協議,苗疆人不能隨意在中原地區用蠱害人。
因此在中原地區人們基本上不知道什麼是蠱,而因爲巫醫中的蠱他也屬於醫術的一種,所以在中醫的很多書籍中都記載了蠱這種東西。
不過在中醫書籍中提及蠱,也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蠱的種類,以及中蠱後病人死亡的慘狀,根本沒有記載如何養蠱這種人們談蠱色變的東西。
再加上中原地域廣大,先人們也怕在書籍中記載養蠱這種方法,讓一些不法之徒學會,用蠱害人。
到了近代因爲熱武器出現,再加上人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所以蠱術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到了現代社會傳說中蠱術早已失傳。
他們都想不到金英智是被人下蠱,從而導致昏迷不醒,不過即使是知道了金英智被人下蠱,他們這些人也沒有辦法,因爲他們都沒有學習過如何治療中蠱的人。
在那些古籍中都提及,要想治療中蠱的人,最好找到下蠱之人,可現在到那找下蠱的人,要是下蠱的人願意給他治療,那他也不一定會給他下蠱。
他們回頭又想到這幾天高麗人那副洋洋得意的嘴臉,這些中醫國手不由的惱怒起來,到現在他們才知道那些人爲什麼要下這樣的賭注,敢情他們都知道學習中醫的人都不會治療中蠱的人。
等到中醫認輸,他們就讓下蠱之人教授他們的方法,把金英智救醒,這一來,既救醒了國仁未來的掌舵人,又打壓了中醫,還能讓韓醫成爲中醫的老師,這一舉三得事情他們幹嘛不做。
想到這嚴重的後果,性子最急的哪位老國手臉色發白的問道:“小先生,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治療這種中蠱的人,你看看還有什麼辦法,要不然明天一完,咱們中醫可就名譽掃地了”。
楊承志淡淡一笑,“前輩,您老放心,我既然知道金英智被人下了蠱,就有把握治好他,我剛纔也看了一下,金英智被人下的是飛蠱,而且是子蠱,等下你們回去繼續按照以往的樣子該幹什麼還幹什麼,我這就配置引出蠱的藥草,等到後天的時候,我要給那些高麗人一個大大的驚喜”。
“小先生,這樣不好吧,我們華夏人將就以理服人,我們讓他們知道我們中醫是韓醫的老師就行了”。其中一個七十多歲一臉慈祥的老中醫諾諾說道。
“前輩,您錯了,您還忘記了咱們華夏古語中有句話,叫以彼之道還至彼身,他們既然敢和養蠱之人勾結欺壓中醫,要是我們不給他們點教訓,他們還以爲我們好欺負呢,這幾年來您們也知道哪些高麗人都在幹什麼了,他們都敢把中醫是他們發明的,我們再退讓,後人們怎麼說我們”。
楊承志這話說的有點重了,病房中的中醫國手們聽了他這話,集體沉默了,近幾年高麗人的所作所爲實在是太讓人氣憤了,中醫是他們發明的,鍼灸是是他們創造的,這些不要臉的話只有高麗人能說的出口。
他們也都看出了這個叫楊承志的青年對於中醫的鐘愛不下於他們,他們現在都在想是不是他們真的老了,沒有這個年輕人那種爲中醫敢做敢爲的想法了。
片刻過後,徐華傑輕咳一聲,“承志,我支持你,這些年讓高麗人也欺負夠了,這都欺負到家門了,咱們再不反擊,他們還真的中醫沒人了,你說要我做什麼,只要我老頭子能做的,我一定不會推辭”。
聽徐華傑這一說,剩下的那些中醫國手們老臉不由的一紅,的確以往在高麗人家說什麼,那是人家的自由,可現在他們到了華夏還敢這樣說,再要是不反擊的話,以後真的在後輩兒孫面前擡不起頭了。
所以這些人在沉吟了幾分鐘後,擡頭看向楊承志,楊承志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到了那不屈的鬥志。
楊承志心頭一喜,他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想喚醒這些中醫國手們壓抑了許久的鬥志,中醫的沒落主要是華夏的中醫都不齊心,要想中醫重新在世界上立足,只有讓全華夏愛好中醫的人們團結起來,這是中醫發展的首要條件。
見目的達成,楊承志呵呵一笑,看了看病房中的十幾個老人,從揹包中拿出兩瓶煉製好的壯骨丹,“各位前輩,小子這自己煉製了一種丹藥,雖說沒什麼大的療效,可服食一顆增長几年的壽元肯定沒有問題,這丹藥就當小子剛纔對給位前輩無理的禮物吧”。
這傢伙懂得恩威並施了,批判了一通病房中的老中醫,現在有拿出煉製出來的壯骨丹給人家賠禮道歉,這種事情也只有楊承志這中厚臉皮的人才能做得出來了。
楊承志說壯骨丹能增加壽元,病房中的大多數中醫國手都是一臉迷茫的看着楊承志,他們還沒聽說過有那種藥物可以增加人類的壽元。
可他們不知道不代表所有人不知道,溫姓老人的爺爺可是享受過這種丹藥的好處,現在老爺子雖說已經一百五十多歲了,可仍舊和八九十歲的老人一樣精神。
溫姓老人一把從楊承志手中搶過壯骨丹,揭開瓶蓋,就感覺從玉瓶的瓶口冒出一股濃郁的丹藥的香味,讓他精神頓時一震,這些天的勞累似乎一下消失的無影無蹤。
溫姓老人臉色一喜,“承志,這種丹藥還有沒了,能不能賣給我點,價錢你說”。
這時候病房中的那些中醫國手們還不明白那他們就是傻子了,就淡淡從那個小玉瓶中散發出來的濃郁丹香就讓他們全身上下舒爽的不行。
他們都知道了這丹藥肯定真如那個青年說的那樣,要不然的話,溫老頭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這幾十年來,他們都知道陝省溫家有一位活了一百五十多歲的老怪物坐鎮,聽說這位老人就是服食了一位奇人煉製出來的丹藥,才能讓壽命活的這麼久,要不然的話,人類怎麼能有這麼悠久的壽命。
這些人都朝溫姓老人大聲叫到“老溫,溫老頭,你幹嘛,這壯骨丹是小先生送我們的,你可不能買賣”。
現在的他們沒有了一絲中醫國手的樣子,就好像在菜市場買菜是討價還價一樣,吵嚷叫作一團。
楊承志頭上一黑,他想不出,一羣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這樣可愛的一面,趕忙從溫姓老人手中拿過盛放壯骨丹的玉瓶,遞給了徐華傑和孫天亮,讓他兩給衆人分丹藥。
見病房中十幾位七八十歲白髮蒼蒼的老人圍着徐華傑和孫天亮討要丹藥,楊承志淡淡一笑,把溫姓老人拉到一邊,“溫爺爺,你要這種丹藥打算幹什麼”。
“承志,爺爺也不瞞你,家中的老爺子年歲都一百五十多歲了,這幾年身子骨不如前幾年了,我想買點這種丹藥給老爺子增加幾年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