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義馳北海,東萊郡太史慈

第81章 義馳北海,東萊郡太史慈

“賊子可恨!”孔融一拳砸在城樓上。

這種被人當面羞辱,還要問及妻女的行爲,是最令人憤怒的。

都尉宗寶更是怒氣滿腔,請命道:“孔相,末將請命出城,跟那張饒決一死戰!”

宗寶受孔融恩義,不忿張饒對孔融的羞辱,這怒氣一來就要出城。

功曹孫邵連忙勸道:“不可!賊勢浩大,唯有固守城池纔是上策。”

十餘萬黃巾圍困城池,張饒又故意來挑釁,這個時候貿然出城,那不是正中了張饒的詭計嗎?

一旦宗寶兵敗,那這劇縣城可就守不住了。

但宗寶卻是執拗道:“孫功曹,我也知道賊勢浩大,若是不出城斬將激勵士氣,如何能守得住城池?”

孫邵掃了一眼周圍的兵卒,一個個臉上幾乎都有懼意。

“宗都尉,可若出城不利,豈不是平白的折損士氣?”孫邵堅持己見:“我認爲,應當派遣驍騎出城,去平原郡求援兵。”

宗寶反駁道:“賊兵將劇縣城圍得水泄不通,如何能去得了平原?縱然要求援,也得出城先殺殺賊兵的銳氣!如此才能讓驍騎突破賊兵的包圍,去平原郡求援兵。”

孫邵跟宗寶爭論不止,孔融的眼神也變得越來越沉重。

自張饒聚衆十餘萬後,孔融纔對鄭平昔日的斷言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會。

“老夫除賊不力,徒讓北海國的士民受苦,這皆是老夫之罪啊!”孔融心中哀嘆。

北海國十萬戶,五十餘萬人,結果十餘萬人當了黃巾。

這任誰當北海相,都會顏面無光!

一想到這十餘萬黃巾不能在今年平定、來年春耕又要受到影響,孔融就忍不住驚起一身冷汗。

春耕受影響,秋收自然糧食會越來越少。

這沒了糧食,明年又得有多少士民黎庶加入黃巾?

百萬黃巾之禍,不是妄言啊。

“傳本相令,任何人不得出城作戰!”孔融謹記鄭平昔日的囑咐。

宗寶守成有餘,但攻取不足,多打造守城器械,固守城池纔是上策。

孔融相信,鄭平既然能預料到今日禍事,就一定會有應對之策。

如今只要守住城池,拖延時間,就一定能讓劇縣的危險局勢有轉機。

“不知那東萊太史慈,何時能返回啊。”孔融暗暗一嘆。

在得了鄭平的提醒後,孔融就時常遣人去黃縣給太史慈的母親贈送糧米衣物。

孔融也向太史慈的母親許諾,若太史慈返回,不僅過往罪案會被撤銷,還會重用太史慈。

但直到今日,孔融也未得到太史慈返回東萊的消息。

宗寶見孔融下達守城嚴令,憤憤跺腳。

若是眼神能殺人,宗寶已經將城下的張饒碎屍萬段了!

孔融在城頭一一安撫衆兵卒,直到半夜纔回到府中歇息。

“父親,先喝口溫水吧。”

眼神同樣有些憔悴的孔素,給孔融端了一碗溫水,聲音有些沙啞。

“阿素,別擔心,有爲父在,賊兵是破不了城池的。”孔融見孔素模樣,內心不由一嘆,善言寬慰。

孔素畢竟還只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女,又沒見過賊兵圍城的大場面,這心中自然是有些驚懼之意的。

擔驚受怕下,又不敢讓孔融擔心,只能偷偷躲起來哭泣,來化解心中的焦慮。

“父親,女兒沒事的。”孔素強撐着,不想讓孔融知道自己剛剛躲起來哭過。

孔融揉了揉太陽穴:“你阿孃的病情如何了?”

孔素微微吸氣,儘量讓語氣緩和:“阿孃只是受了些風寒,很快就能好起來,父親不必擔心。”

孔融也沒多想,起身走向偏房:“阿素,你照顧好你孃親,爲父今日困頓,先去歇息了。”

看着孔融那疲累的身軀,孔素的眼眶中再次浮現了淚水。

咬了咬牙,孔素取出了一面手帕。

手帕上繡着兩行字,一行是“瑾瑜”二字,另一行則是鄭平臨行前的贈語“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看到手帕上的繡字,孔素長長的呼了一口氣,眼神中多了幾分堅定。

東萊郡,黃縣。

這裡地處青州邊緣,臨近大海。

乘船往北,只要規避風浪,就能抵達遼東。

自青州黃巾禍亂開始,就有不少的青州士民乘船往遼東避難。

尤其是海賊管承聚衆東萊郡後,逃往遼東的士民就更多了!

但今日,黃縣的渡口卻來了一艘與衆不同的船隻。

別的船,都是裝載了財物妻小,恨不得立即逃去遼東。

但這船,卻是自遼東而來。

沒有多餘的財物,只有一人一馬!

戰馬雄駿,是產自遼東優等戰馬。

戰將魁梧,猿臂美髯,雙臂似有千鈞之力,正是三年前計壞州章,避難遼東的太史慈。

“時隔三年,終於又回來了!”

看着熟悉的山水,太史慈心中不由滋生一股愜意。

遼東雖然能避難,但有雄心壯志的賢士,誰又真的願意留在遼東避世隱居呢?

更何況,家中慈母尚在,太史慈更是心有萬般牽掛。

跳下船隻,太史慈順了順戰馬的鬃毛,翻身上馬。

一到故地,歸心似箭。

雖然避難之前,已經委託了鄉鄰照顧,但近日不斷有青州士人逃去遼東,讓太史慈對家中慈母更是擔憂。

再加上跟鄭平的約定,太史慈謝絕了公孫度的招攬,獨自返回了青州。

戰馬馳騁,一杆混鐵槍在手,背懸硬弓羽箭,這沿途的賊人也不敢阻攔。

七尺七寸的雄壯大漢,又有駿馬鐵槍弓箭在手,單是一眼望去就足以令人心生畏懼,誰又會輕易去招惹?

一個不慎就得沒命。

“母親可在,孩兒回來了!”

一到家,太史慈就迫不及待的呼喚慈母。

“是子義嗎?”聽到熟悉的聲音,一個面相和善的婦人自宅中急急走出,正是太史慈的母親劉夫人。

一見到太史慈,劉夫人頓時愣在當場,微微張口,但卻是說不出話來。

“孩兒不孝,讓母親受難了!”太史慈健步向前,含淚跪在劉夫人前,以頭叩地。

劉夫人微微屈身,將太史慈扶起,又顫抖的理了理太史慈的頭髮,口中不斷念叨:“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三年未見,母子間想說的太多。

太史慈跪坐在慈母身邊,靜靜的聆聽。

半晌之後,劉夫人提及黃巾賊首張饒兵圍劇縣城一事:“子義,伱不在的期間,北海相文舉公時常遣人送來糧米衣物。”

“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今劇縣被黃巾賊圍困,文舉公危在旦夕,子義不可不去相救。”

“還有之前替你揚名的北海康成公之子鄭平,如今也成了文舉公的女婿,既是兄弟之妻,理當護其周全。”

“莫要忘了你父親的教誨。”

太史慈一凜:“我跟顯謀義氣相投,情若兄弟,顯謀之妻在劇縣,我又豈能不去?文舉公又有恩於母親,若不報恩,世人豈不是說我太史慈是無情無義之人?”

“只是如今東萊的賊人也不少,孩兒擔心母親安危。”

“而且,孩兒剛到家——”

劉夫人訓斥道:“子義,恩人兄弟有難,你豈能顧念家中事而躊躇不前?覆巢之下無完卵,倘若連文舉公都被黃巾擊潰,還有誰能擊潰這東萊的賊人?”

“你速去救人!即便不幸遇到了賊人,母親尚有手腳可以逃難。”

“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豈能畏首畏尾?”

“去遼東三年,你連基本的志向信義都忘記了嗎?”

劉夫人出自東萊劉氏大族,跟劉繇和劉岱的都有淵源,這家風教育,都是傳承了數代的。

若非如此,又如何能教導出太史慈這般文武全才。

要知道,太史慈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成了郡吏了,更是奉命出使洛陽。

不僅如此,太史慈還敢計壞州章,更是在之後從容去遼東避難。

這沒點兒家世背景,太史慈又如何敢破壞州官的奏章?

受劉夫人訓斥,太史慈不敢忤逆,凝聲應道:“母親切勿動怒,孩兒這便去劇城!”

太史慈也是果敢勇毅的,母親有命,太史慈自當奮勇前進。

看着剛剛到家又匆匆離去的太史慈,劉夫人強忍母子離別之苦,喟然長嘆:“子義,莫怪母親心狠。大丈夫處事若無信義、不明恩德,又如何能提手中之劍,昇天子之階?”

“你父親早逝,不能再替你揚名,這功名只能你親自去取了。”

“母親能做的,就是讓你不受家事牽掛。”

太史慈個性剛烈、深明恩義,受的便是劉夫人的自幼教誨薰陶。

噠噠噠~

戰馬馳騁。

兩日疾行,半日休憩,太史慈來到了劇城下。

只見這劇城已經被黃巾圍得水泄不通,裡外三層,全都是黃巾。

“以老弱婦孺爲前驅,這張饒該死!”太史慈登高眺望,語氣也是愈發的憤怒。

一旦兩軍混戰,又有多少老弱婦孺會死在戰場刀劍之下?

想到自家母親若是被黃巾裹挾,也可能會如城下的老弱婦孺一般,被驅使爲攻城的前驅,太史慈心中的怒意更甚了。

“賊兵勢大,只能待黃昏的時候再入城。”

太史慈仔細觀察劇城外的的黃巾,擇選了黃巾賊衆困成最薄弱的南城門,趁着黃昏賊衆都疲敝的時候,策馬突進。

城下的黃巾賊衆猝不及防,根本攔不住太史慈。

不過片刻之間,太史慈就已經衝到了南城門下。

“東萊太史慈,奉家母之命,特來助文舉公破賊!”

“請速速開門!”

城樓上的守將,驚聞太史慈的呼喊,疑慮不定,不敢輕易開城門。

“速速報知孔相。”

太史慈見城門未開,知道是城樓上的守將在懷疑自己的身份。

見黃巾賊兵涌了上來,太史慈當即張弓搭箭:“東萊太史慈在此,上前十步者死!”

只聽得弓弦聲響,太史慈箭無虛發,不過片刻間,就已經射殺了七個黃巾賊,衆黃巾賊畏懼不敢向前。

這精湛的箭術,看得城頭的守將目瞪口呆。

而得到消息的孔融,一聽是太史慈來了,連忙從東城樓來到南城樓。

見太史慈一人一馬立在城門口,黃巾賊卻不敢畏懼向前,孔融不由震撼。

又聽守將說太史慈一箭一人,射殺了七個黃巾賊,孔融更是心中激昂不已。

“老夫北海相孔融,來者可是黃縣太史子義?”孔融高呼詢問。

太史慈見孔融到來,揚聲應道:“文舉公,太史慈奉母命來救,還請速速開城!”

確認了太史慈的身份,孔融連忙令人打開城門,迎太史慈入城。

城外的黃巾賊雖然見到城門開啓,但誰也不敢向前。

太史慈那精湛的箭術,讓這羣黃巾賊已經膽寒了。

“子義,老夫等你多時了!”孔融見到太史慈,連日裡的焦慮少了,語氣變得輕快多了:“顯謀離開劇城前,讓老夫遣人給令堂贈送糧米,更是叮囑老夫,若子義來了,可將城中兵馬託付。”

太史慈吃了一驚:“顯謀如今在何處?”

本以爲是來報孔融的恩,卻不曾想是鄭平的恩。

孔融沒有隱瞞,坦言道:“顯謀去了平原郡,輔佐劉備去了。老夫本想去請援兵,但奈何賊勢太大,信使難以突圍。”

太史慈離開青州三年,對這青州事還很陌生,也不知道孔融口中的劉備又是何方俊傑。

“文舉公,如今賊兵勢大,我又初來乍到,即便統兵也未必能擊潰賊兵。”

“既然顯謀去了平原郡,那我便去平原郡求取援兵,劇城的守備以及敵情,文舉公可詳細告知,如此一來,也能讓顯謀提前謀劃。”

太史慈言簡意賅的表達了心中所想。

雖然勇武,但畢竟初來乍到,貿然統兵可能會壞了原來的佈置。

孔融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召來了都尉宗寶和功曹孫邵商議。

將北海城的守備情況和敵情詳細給太史慈述說了一遍,孔融又拿來肉食米飯,讓太史慈飽餐了一頓。

將太史慈送到城門口,孔融鄭重一禮:“子義,劇城安危,可都繫於你一身了,望你早日請回援兵!”

(本章完)

第225章 謀士對弈,各掌天下大勢第295章 張飛急了,大哥你留點啊第276章 傳國玉璽,還治其人之身第291章 金印紫綬,大漢皇叔劉備第94章 最終謀劃,虎吞天下大勢第150章 邊讓陳宮,兗州止戰之策第36章 初露崢嶸,喜得錢糧兵馬第206章 青州三營,淮南佐世之才第20章 壯哉玄德,文王孝公之禮第88章 袁曹密謀,劉備名揚四州第32章 經營名聲,劉備渴賢愛民第224章 潛龍出淵,徐州牧該換了第60章 老驥伏櫪,士爲知己者死第46章 陳紀教子,都是人情世故更新說明第239章 生擒袁術,鄭平再施詭謀第217章 鄭平迎親,陶謙宴請曹嵩纔回來,今天沒時間寫了,汗第78章 盧植出山,招募幽州志士第221章 賈詡毒計,長安毀於一旦第14章 才兼文武,鄭平初見孔融第133章 鬼才布計,劉岱袁紹聯姻第131章 再謀冀州,潁川奇才迭出第20章 壯哉玄德,文王孝公之禮第159章 詭士鄭平,這權略真的髒第202章 坐山觀虎,曹操喜袁術怒第297章 鼎足三分,袁紹謀爭遼東第114章 仁德章武,臧霸孫觀拜服第157章 劉備搶種,鄭玄高徒國淵第58章 立威施恩,再揚劉備仁德第76章 舉兵青州,劉備連橫泰山第92章 反客爲主,劉備凜威漸長第278章 公孫之殤,氣瘋了的袁紹第57章 初戰告捷,郡丞真乃奇人第64章 策馬揮刀,安天下復漢室第182章 調虎離山,關羽計算袁術第2章 兵不厭詐,一策驚退黃巾第212章 劉寵遇刺,袁紹拉攏袁術第167章 傳國玉璽,孫堅洛陽撤兵第30章 高唐華家,鄭平的小迷弟第167章 傳國玉璽,孫堅洛陽撤兵第56章 略施小謀,劉子平的驚歎第177章 雙謀合變,袁紹袁術犯蠢第175章 鹽鐵之論,帶阿亮入軍營第115章 賢才齊聚,擁韓馥制袁紹第134章 今日敵手,漢末三大良將第141章 表奏州牧,董卓拉攏劉備第307章 荊州之爭,曹昂遊說蔡瑁第89章 借刀殺人,焦和欲誅劉備第41章 謙雅之士,劉備盛禮敬賢第18章 忠孝難全,義士奔赴仁主第220章 盧植病逝,遺計劉備假節第22章 初顯謀略,御下需有權威第97章 昭烈之勇,劉備大敗徐和第16章 贈字瑾瑜,鄭平盛讚劉備第83章 救荒活民,仁主不計榮辱第40章 孫乾到來,酒水論映人心第101章 剛毅大節,關羽拜師盧植第160章 布策冀州,袁紹又悲劇了第198章 豫州易主,曹操封侯拜將第261章 考校亮遜,宗太公爲本謀第113章 圍爐而坐,劉備論討董事第4章 顯謀於世,制天命而用之第239章 生擒袁術,鄭平再施詭謀第295章 張飛急了,大哥你留點啊第295章 張飛急了,大哥你留點啊第60章 老驥伏櫪,士爲知己者死第75章 祈天燈現,破樂陵斬賊首第92章 反客爲主,劉備凜威漸長第183章 劉備親至,假途兵指劉岱第166章 局勢突變,袁術作死行爲第175章 鹽鐵之論,帶阿亮入軍營第52章 漢家宗親,青州劉氏底蘊第51章 盧植尚在,恩師厚德如父第69章 上架感言第283章 南陽良將,黃忠甘寧魏延第16章 贈字瑾瑜,鄭平盛讚劉備第328章 鄭平設伏,文丑丟盔棄袍第127章 巧魁儁乂,劉備再遇良將接下來幾天的更新(必看)第139章 巔峰皇甫,關羽麴義瀕危第151章 定勢河南,劉備未雨綢繆第265章 關中大旱,劉協欲遷青州第263章 荀攸出仕,鄭平遷爲軍師第271章 亂中取勝,周瑜用混戰計第111章 少年臥龍,尋賢才要趁小第21章 性度恢廓,仁主宴請賢士第343章 割須棄袍,袁紹一敗塗地第15章 蒹葭蒼蒼,北海伊人今在第180章 長安變勢,韓馬進兵幷州第323章 許都陷落,袁曹軍爭再起第342章 四營亂陣,袁紹被烏桓坑第173章 豫州戰起,劉備文武齊聚第77章 鄭平借兵,張飛尋訪盧植第108章 擇主而事,陳登二張魯肅第316章 顏良貪功,關羽提刀請戰第126章 奸雄英雄,終究不是一路第2章 兵不厭詐,一策驚退黃巾第198章 豫州易主,曹操封侯拜將第69章 上架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