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上表漢獻帝,稱張遼、于禁、樂進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
收復東萊諸縣後的張遼引軍還鄴(yè)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他同乘一輛車,任命他爲蕩寇將軍。
建安十一年(206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爲都亭侯。
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都,佔據它,號令四方,您的形勢將會大去。”
曹操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於是,繼續出征。
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
張遼壯氣奮發,力勸曹操接戰,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鬥心,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成陣形,於是將自己的麾旗授予張遼暫用,任命張遼爲前鋒出戰,於是張遼引軍突擊,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
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
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
此時張遼對左右說:“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
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這次平亂,事關重大,要不是張遼沉着冷靜,處變不驚,險些鬧出動亂。
…… ……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爲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廬江人陳蘭、梅成佔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
當時梅成詐降於禁,于禁引軍便還。
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衆往投陳蘭,二人轉入潛山自守。
潛山(今爲安徽省潛山縣)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裡,道路險狹,陳蘭等衆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
張遼意欲登山進兵,他的手下將領都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
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
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衆。
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
於是增張遼的食邑,假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爲符信,故稱。漢末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也就是說,持假節者,有生殺大權)。
…… ……
當曹操徵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
這個時候,張遼沒有隨軍女人,他就暫時徵用了合肥城裡的昌倡館(漢代相當於現在的妓院)的一個姑娘,陪着自己,這個姑娘後來懷孕,生了一個女孩兒,張遼徵得姑娘的同意,把她們母子一同送回了洛陽自己家中,歷史上沒有留下這個女孩兒名字。
…… ……
建安十八年(213年),與臧霸同爲徵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廬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曹操往徵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
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
諸將皆爲此感到疑惑。
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衆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衆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
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
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親手斬殺了孫權軍隊的數十人和兩名將領,並於陣中大呼自己的名字,然後突擊衝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
孫權見狀大驚,其衆手足無措,不知所爲,只得逃到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
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衆軍數重圍困張遼。
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衝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衆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捨棄我們了嗎!”
張遼復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衆。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抵擋張遼。
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爲張遼所奪,曹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衆心方纔安定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爲均表示歎服。
孫權攻打合肥十餘日,始終攻不下來,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幾乎捉住孫權,江東名將陳武亦在此戰中被擊殺。
…… ……
曹操聞此,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爲徵東將軍。
張遼大敗孫權一事震驚孫吳,計《三國志•吳書》連裴注中,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據《魏略》記載,此役之後,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這就是“張遼止啼”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