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董明回到了明德書院。量荒地面積的事情,他直接讓戲志才負責了。後者開春就要去洛陽就官。在漢中的劉備給了他一個孝廉的名額。這是兩好的事情,劉備本來就要爲國舉才。
趁着戲志才還沒離開,“壓榨”一下他的剩餘價值。
而董明自己,則在做更重要的事情。
學田!
說實在的,要不是劉威父母提出租地的事情,董明還真想不起來學田的事情。眼下既然想起來了,董明自然要將這個東西徹底東漢化。做一個有東漢特色的學田制度出來。學田制度如果能夠推而廣之,最少有兩個好處。
一來有助於他明德書院附屬小學、以及以後可能出現的附屬中學的拓展。二一個,也有助於漢末的教育事業的發展。
而且學田制度肯定不會遭到世家的反對。就目前來說,田也好、知識分子也好,都掌握在他們手裡。學田制度的推廣,不過是幫他們擴大影響力罷了。
董明也清楚這一點,他不在意。世家坐大,本就是現實,再多一些影響力也沒啥。董明要的是大漢朝的讀書人羣體越來越大。至於是世家教出來的,還是他董明教出來的,都沒關係。
他有自信,學了他新學的學生,就光動手實幹這一點上,能把大多數傳統的知識分子,按在地上摩擦。
更何況他還有後手,這裡暫且不表。
董明一面在系統那裡全方位的瞭解了一下學田制度的發展沿革,一方面又根據漢末的實際情況做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修改。學田只能由官方來推動,所以董明做的學田制度規劃,都是以官方的角度來做的。
修改的方向主要有兩點:
其一,因爲漢末的識字率太低了,識字率底下導致的接過就是,連官府都沒有足夠的識字的官吏。這種情況下想讓這些人出來教書,無疑是無稽之談。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利誘了。
名也好,利也罷。總得吸引人才行。
所以,董明的計劃是,以朝廷的名義,在各郡建立書院,各郡分撥學田。所有書院的老師,都給官位。學正、教諭之類的職位,最高秩比一千石,最低秩比百石。沒有實權,但是有俸祿,並且獨立於郡府之外。
書院直屬於洛陽,在洛陽設立專門的衙門,或者屬於太學都行。這是實打實的利益。
名聲這一塊就更不用說了,什麼大儒、名士的頭銜直接給,就是宣傳罷了。如果這個行不通,董明也有其他的辦法。
劉宏官位都能賣,虛名什麼的也能啊。大不了給個什麼千秋萬歲殿大學士之類的稱號。除了給個虛名,做個身份證明之類的,啥也不用付出就一定能吸引到一批願意爲大漢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糟老頭子。
其二,學田的來源。
首當其衝的肯定是朝廷自己想辦法,在各地官田中劃出來一批給書院。其次,就是想辦法從世家手裡拿地了。這一點董明的辦法也簡單粗暴的很。
給地的話,書院就給一個實權的職位。不給地的話,就一邊待着去。世家多是郡望,肯定不會錯過在書院裡掌權的機會。些許田產拿出來,對他們來說九牛一毛了。
當然了,這也是說得簡單,真正做的話,肯定不會那麼容易。扯皮和PY交易肯定是要有的。不過嘛,這都不是事兒,董明就是給個方法,具體實施的又不是他。甚至可以說,只要能拿到地,用什麼方法都沒問題。
他寫完之後,又附上了一些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當然都是一些指導性的思想,沒有具體的操作流程。簡而言之,大概就是在灌雞湯。
《學田制》三個大字寫在了文章開頭的部分之後,董明吹了吹墨跡,等到都幹了之後,直接一卷,拿了一個竹筒放了進去。又在竹筒外寫上了《學田制》這個名字。
這玩意寄給洛陽不現實,就算劉宏感興趣,他也沒功夫去做。他正忙着配合蔡邕推廣曲轅犁呢。
董明的打算就簡單了,先給劉備送過去。從後世而來的董明,深諳特區之道。這麼好的經驗不用,他不是棒槌嗎?
漢中早就或主動或被動的成了董明的實驗區。這學田制度,肯定也要現在漢中實行不是?董明在寫的時候,就專門單立了一篇文章,用來闡明漢中郡如何設立書院,如何徵集學田。詳細到書院的規模,學田的規模,課程規劃都給安排了。
這個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董明想了一下,打算等漢中的休沐期結束之後,親自跑一趟漢中。捎帶腳跟孫挺見一面,提醒他一下。
有些時候,步子跨的大了,容易扯着蛋。
......
大概用了半個多月,戲志纔拿着一份測量數據給董明送了過來。
“老師,山腳下一共有可開墾的荒地大概有七千多畝。”戲志才道:“不過只有一半容易開墾。剩下的一半,多是貧瘠之地或者常年被水淹沒,難以使用。”
“這樣啊.....”董明接過測量數據,看了起來,盤算了一會兒之後道:“那就先找人把容易開墾的開墾出來吧。至於地力不行的和水利不行的,等開學了,就當做你們的功課吧。增加地力和修建水利設施,咱們從洛陽就開始學了。”
戲志才聞言愣了片刻,然後道:“學生會轉告威哥兒的。”
“也對。”董明反應過來,戲志纔開春就離開了:“告訴他也行。對了此去洛陽,你有什麼打算嗎?”
戲志才拱了拱手道:“老師有何事要吩咐?”
跟聰明人說話就是輕鬆。
董明心裡感慨了一句,道:“到了洛陽之後,會有人找你。唔....大概會問計於你,你幫襯一下。”
戲志才聽了這話,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很是知趣的沒有多問,直接應了下來。
“喏!”
董明見他問都沒問就答應下來,覺得有些意外。不過想了想,他又釋然了。以戲志才的智慧,估計只要兩三次,就能搞清楚是劉辯在找他了。
沒錯,董明就是讓劉辯有什麼問題就去找戲志才。這還是戲志才決定離開之後,董明才做出來的決定。並且當晚就讓董琬給劉辯去了一封信。
董明的打算倒也簡單,劉協雖然聰明勇敢,但畢竟劉辯才是自己的學生。日後不管董明如何去變革,都需要一個能全力支持他的皇帝。就目前來看劉辯顯然更合適。
如果劉辯不配合怎麼辦呢?
漢中不還有一個備胎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