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青龍偃月刀力道極沉,太史慈每次與其交鋒,都感覺血氣往上涌。
可是殺到現在,太史慈已經沒有了退路,他不是沒有想過以攻代守,可是關羽刀法實在厲害。
無論攻擊還是防禦,都已經達到化境,根本無懈可擊。
廝殺到了現在,關羽力氣雖然消耗不小,太史慈卻已經有些受了內傷,手臂都有些顫抖。
“不能再這麼繼續下去了。”
一百三十回合之後,太史慈好像下定決心一般,一改方纔留有餘地的攻勢,反而招招以命博命。
哪怕身死校場之上,太史慈也不能墜了東吳士氣。
關羽也感受到了太史慈的決心,亦是心中凜然,提起十二萬分精神,卻又不敢真的以命博命。
不是關羽怕死,而是他不能那麼做。
否則的話,無論勝負,都會破壞了諸葛亮的計劃,甚至會讓孫劉聯盟出現裂痕。
一方拋開生死,一方畏首畏尾。
戰場局勢居然再度轉變,臺下本來平靜的東吳士卒,再次歡呼了起來。
關羽越打越憋屈,雖然他顧全大局,終究還是一員武將,心中有着屬於武將的熱血。
“要戰,就戰個痛快!”
“殺!”
心中有了決定,關羽當即爆吼一聲,拋棄了所有雜念,奮力殺去。
“鐺鐺鐺!”
兩人你來我往,又戰了二十回合,戰局越來越兇險,看得東吳諸將心驚膽戰。
就連孫權本人,都爲太史慈感到擔心,哪怕是一直鎮定自若的諸葛亮,此時也臉色肅然。
“吼!”
關羽大刀,橫掃天下,所向睥睨。
太史慈長槍,指東打西,專刺要害,捨身忘死。
只不過,當關羽也開始拋去雜念的時候,太史慈卻是再度落入下風。
“現在,只能兩敗俱傷了。”
手臂上傳來的麻痹感覺,讓太史慈徹底下定了決心,當他看到那抹雪白的刀光之時,再也不閃不避,一槍刺向關羽心口。
正在觀看比武的東吳諸將,見此情形都不由驚呼了起來,孫權更是猛然站起身子,雙拳緊握。
關羽沒有想到,太史慈居然如此拼命。
“這一刀劈下去,太史慈必定隕命,絕對不能那麼做。”
間不容髮之際,關羽猛然扭動身體,用以躲避要害,而後用盡力氣收回刀勢。
太史慈手中的長槍,眼看已經要刺進關羽身體,纔想起這只是比武,猛然收住了長槍。
“呼呼呼!”
圍觀衆人見到這幅情景,都是忍不住常常舒了一口氣,那些與太史慈交好的將領,更是劇烈喘着粗氣。
眼看在最後一刻,太史慈也沒有刺出長槍,關羽才從驚魂未定中回過神來。
他收了青龍偃月刀,沉聲說道:“子義,這場比試就當平手,可好?”
太史慈收槍騎在戰馬上,沉默半晌,說道:“你在收回大刀的時候,還有餘力扭動身子避過要害。”
“若我二人都不收手,我死你重傷,所以這一場比試,你贏了。”
太史慈雖然渴望勝利,雖然不想讓東吳丟臉,卻也知道自己輸了。
他爲人堂堂正正,輸了就是輸了,沒必要糊弄別人,這才坦然承認了下來。
關羽見太史慈如此,心中亦是產生了一絲敬意。
他剛纔已經給了太史慈臺階下,太史慈卻堅持着自己的驕傲。
還有,那屬於武者的尊嚴。
真正的武者,輸贏各憑本事,不需要別人的施捨與憐憫。
言畢,太史慈直接跳下戰馬,來到孫權身旁跪伏於地,道:“末將給主公丟臉了。”
孫權卻是急忙上前,一把將太史慈攙扶起來,扶其背曰:“關將軍勇猛異常,就連秦王都十分忌憚。”
“子義能夠與其勢均力敵,縱然略微輸上一籌,也不丟人。東吳有子義這等良將,真乃孤之福分!”
太史慈聞言,心中感動無比,眼睛也有些發澀。
東吳諸將以及士卒,也並沒有因爲太史慈的認輸而感到丟人,反而覺得自家將軍坦坦蕩蕩。
而且,若是方纔兩人都不收手,縱然關羽躲過了要害,身體也會被長槍洞穿。
如果在戰場上受了這種傷勢,絕對沒有活命的道理。故此,嚴格意義上來講,太史慈並沒有輸給關羽。
饒是如此,東吳上下對於臺上的關羽,也感覺敬畏有加。
僅僅一個人,就橫掃東吳無敵手,這種勇士只會得到人們尊敬,而不是嫉妒。
事實上,達到了關羽這種高度,也的確值得別人尊敬與仰望。
見兩人都沒有受傷,諸葛亮才悄悄鬆了一口氣。
半年以來,諸葛亮每日在東吳遊走,與東吳文武交好,儘量展露自己的才華。
不得不說,諸葛亮所學實在太雜,只要他下定決心,無論與任何人都能相談甚歡。
這段時間,諸葛亮已經得到了,東吳上下的友誼以及敬重,諸葛亮才華也展露無遺,爲衆人所稱讚。
諸葛亮已經用自己的智慧,折服了東吳上下,關羽現在也用自己的勇武,得到了東吳的認可。
對於諸葛亮而言,出使東吳的鋪墊已經做足,是時候該介入正題了。
在校場圍觀的衆人散去以後,孫權當即大擺筵席,邀請諸葛亮、關羽、太史慈赴宴。
諸葛亮自然沒有絲毫拒絕,施施然前往。
宴席之中,衆人推杯換盞,美姬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只不過酒過三巡,諸葛亮卻是將酒杯放下,深深嘆了一口氣。
孫權正在興頭上,忽然看見諸葛亮嘆氣,不由問道:“先生可是覺得我招待不週,這才唉聲嘆氣?”
諸葛亮勉強笑道:“這段時間,吳王待我甚厚,亮又豈會不感恩?”
“我所慮者,乃關中秦王是也。”
“也不知這種悠閒的生活,究竟還能持續多久。”
孫權心中一凜,知道諸葛亮終於要出招了,當即坐直了身體,問道:“先生有話但說無妨。”
經過去歲一戰,孫權也知道陳旭太過強大,感受到了深深的壓力。
諸葛亮喝了一杯酒,也不說話,只是眼中帶着深深的憂慮。
孫權再三詢問,諸葛亮始終沉默不語。
宴會終了,待衆人散去以後,孫權卻是叫住了諸葛亮,將其帶入內室之中。
隨後,周瑜、魯肅、張昭、太史慈等東吳棟樑,也都聚集在了一起。
諸葛亮看到這種陣勢,不由心中暗喜。
只不過,他表面仍舊不動聲色,有些狐疑的問道:“不知吳王喚來在下,所爲何事?”
孫權正色道:“先生出使江東,肯定不會沒有目的。”
“如今東吳與荊州乃是盟友,又有陳文昭這個大敵當前,先生有話但說無妨。”
其餘衆人也是看着諸葛亮,想要聽聽他會如何說話。
事實上,他們眼中也都露出了期待之色。
因爲諸葛亮這半年,已經展露了自己的才華,得到了衆人的認可。
周瑜等人雖然知道陳旭勢大,可是諸侯屢次伐陳,結果都是鎩羽而歸,他們現在也是無計可施。
諸葛亮看着衆人的表現,也不再拿捏,當即正色說道:“不知吳王以爲,今日之陳文昭,比之昔日強秦如何?”
孫權沉吟半晌,道:“實力猶在其上。”
諸葛亮再問:“天下其餘諸侯,比之昔日六國如何?”
孫權自然知道,諸葛亮所言乃是戰國時期的其餘六國,當即說道:“尤有不及。”
諸葛亮微微頷首,道:“強秦吞併六國而一統天下,陳文昭強過昔日秦國,四大諸侯卻不如六國遠矣。”
“若是長此以往,四國必有亡國之患。”
對於這個道理,衆人都非常明白,哪怕聽見諸葛亮的話,也並沒有太大驚訝。
周瑜卻是說道:“昔日六國聯合,屢次攻秦尚且沒有功成,今日諸侯聯盟,又能奈陳文昭何?”
並非周瑜長他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他也是以退爲進,想要逼迫諸葛亮說出心中所想。
諸葛亮如何不明白周瑜打算,當即笑道:“六國之所以沒有滅亡秦國,並不是因爲他們聯合在一起,都沒有秦國強大。”
“六國之敗,乃在於並不齊心。”
說到這裡,諸葛亮環顧衆人,繼續說道:“陳文昭雖然強大,如果四大諸侯能夠真正齊心。”
“無論是在謀士、武將、人口、軍隊、疆域、糧草、財富上面,都要遠遠超過陳文昭,想要將其消滅,恐怕並非沒有可能。”
諸葛亮之言,倒非無故放矢。
天下十三州,陳旭只佔據四州之地,雖然先後擄走了許多人口,境內人口總數還沒有佔據天下的一半。
如果諸侯真的能夠放下所有偏見,齊心協力討伐陳旭,就連陳旭也難以抵擋。
魯肅卻是搖頭道:“話雖如此,然而諸侯分屬四國,又怎能真正齊心協力?又怎能做到政令統一?”
並非諸侯不顧大局,只是所有人都有私心,想要真正聯合爲一,將會十分困難,幾乎沒有絲毫可能。
其餘衆人,聽見魯肅的話,也都紛紛點頭。
諸葛亮卻是正色說道:“想要做到真正放棄偏見,將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雖然十分困難,卻也並非沒有可能?”
周瑜急忙問道:“孔明有何計策?”
諸葛亮答道:“挑選出一位統帥,統御四國兵馬,四國諸侯都要聽從統帥命令,直到覆滅陳文昭爲止!”
衆人聞言,臉色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