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

bookmark

次日,夏侯蘭一早來到衛將軍府衙拜見趙雲。

連皇宮都是簡陋版本的時期,衛將軍府衙也就一座尋常豪強院落,有堅牆、箭塔、門閣,只是門閣前擺列十二門戟。

不同關羽出入有虎賁儀衛,趙雲這裡的十二門戟只是尋常軍士輪番當值,非比虎賁。

夏侯蘭在側旁庭院裡等候,聽到腳步聲以爲趙雲來見自己,扭頭去看,不想看到老熟人,搭檔兩年的典軍董恢,即現在的南陽郡尉。

董恢調任郡尉,明顯是降了半級;可南陽郡非比尋常,也能理解爲平級;若再考慮上董恢迴歸北府,那就不好評估了。

見到夏侯蘭,董恢趕緊上前施禮,心情愉悅。

總的來說董恢還算跑的快,高層劃分軍制時,中層的夏侯蘭就被瓦解了兵權,麾下度遼軍七個營,五個營被田信劃給趙雲歸入衛軍,兩個營作爲夏侯蘭的親兵營參與南征。

夏侯蘭的待遇有保證,董恢如果還留在夏侯蘭身邊,恐怕不會有什麼好去處。

運氣不好留在東征序列……可能這次會被活活燒死。

東征失利,董恢雖算不上高興,可絕對有慶幸的心理。

與夏侯蘭同坐一室,作爲曾經的下級、搭檔,談話主動權就在夏侯蘭手裡,詢問:“休緒不在南陽理政,來此何故?”

“是爲公事而來。”

董恢稍稍停頓似在猶豫,還是接着說道:“趙君侯裁退南陽籍貫府兵吏士三百餘人,此來正是要領回這些吏士,再做補充。”

夏侯蘭目光銳利,董恢不自覺又說:“府兵吏士考覈時多有懈怠,不願效力。如今朝廷兵制有四,待遇各有差別,亟需釐清。”

對此夏侯蘭微微頷首,詢問:“休緒可是要以郡兵番上,充爲衛士?”

“是,此衛軍典章規定也。”

董恢說着長嘆:“照例而言,實不該割北府二十營兵,應由各郡郡兵番上充任,此漢家舊制也。二十營府兵,從南陽至江都七百餘里,每番四營,已有供給不足之患,府兵疲於奔走。”

“供給不足?”夏侯蘭眉頭緊皺,詢問:“今衛軍幾營兵馬,怎會供給不足?”

各軍預算都是分割明白的,度遼軍雖然散了,可七個營編制還在,編制在,該營的預算就在。

荊湘物資主要握在各郡守、廖立、馬良、李嚴、關羽手裡,供應關係明確,怎麼可能供給不足?

董恢見夏侯蘭狐疑模樣不似作假,只能苦笑回答:“原因繁多,主要有二,一是公卿、宮室遷入江都,每月俸祿耗費不淺,益州錢糧還未調來,故軍資吃緊;其次,太子擴充北宮衛士、南宮衛士、東宮衛士,以及鉤盾令所屬,以上種種,便從衛軍割走三千餘人。”

這是宮廷衛隊,大內禁軍,跟衛軍不是一個體系;待遇相對來說,肯定比衛軍要高一些,也要優先確保宮廷衛隊的供應補給。

軍資給養緊缺……公卿百官的俸祿關係朝廷體統、顏面,自然更要優先補給。

東征失利,家人撫卹更要優先發放一部分,還要發放喪葬費用。

這一點董恢沒有說,東征失利是個敏感話題,待在家裡談一談還可,哪能在府衙之地談論?

總的來說,田信在兵廟設立公墓,在財政上節省了太多的支出。

問題也就在這裡,武當山的公墓象徵意義太多了,寧肯花錢也要另行安葬,不能繼續擴增武當公墓的規模、影響力。

否則陣亡吏士安葬在武當公墓,他們的子弟襲補入伍,這些子弟兵時常去武當公墓祭奠父兄,長此以往這還了得?

現在花錢的事情都撞在一起,軍資肯定吃緊!

以北府的府兵軍制來說,番上服役時吃的是自己帶過去的米糧;在江都服役也是一樣的,他們以營爲單位輪番到江都服役,也會帶來服役期間的口糧,或者直接攜帶糧票,在江都支取。

作爲福利,在衛軍服役的府兵會多獲取一匹軍服布料。

可現在民間流通布匹日益增多,府兵家庭不缺這一匹做衣服的布料,布料市值降低趨於穩定,也換不來太多的東西。

而且隨着他們在衛軍當值,他們府兵身份也將陸續取消,等全面取消府兵待遇,需要他們家庭繳稅時,他們會編入郡兵,以郡兵番上充任衛士……這個時候,不需要自帶口糧,可以拿軍餉,吃皇糧。

問題就出在這個環節……堂堂大漢朝廷,沒米了。

東征失利,讓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突然出現卡頓,內部齒輪、轉軸肯定要崩掉幾個!

夏侯蘭沒有再詳細詢問,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北府割給衛軍的二十營府兵,時刻只有四個營服役,也就三千人規模;這次趙雲裁汰三百餘人,聽董恢意思是這三百人考覈時故意不達標,這是十分之一的量。

可能裁退三百餘人,不是隻有這三百餘人敢放水,而是太多人一起放水,但趙雲這裡只有三百多指標。

作爲一個兼任過襄陽郡守的將軍,夏侯蘭很清楚物資轉運是怎麼回事,也清楚北府糧票制度的運轉體系。

市面上的糧食足夠人吃,卻出現短缺,還有董恢不敢說的問題……這意味着更嚴重的事情已經發生。

究竟發生了什麼?

夏侯蘭盯着董恢,轉而追問:“府兵何故失望?”

“這……這,實不知該從何談起。”

董恢輕咳兩聲,略窘迫倉惶看一眼左右,見這處小庭院裡暫時沒外人,就放低聲音說:“各郡軍資專供各營,專人支收,非江都、朝廷能過問。朝廷遷來,每月俸祿將近五萬石,宮室度支約在兩萬石。江都庫藏不充,又要轉支軍資,實乃捉襟見肘也。”

“遂有人主張調益州米,先發益州糧票,再以糧票兌換益州米。”

“計策是好的,可許多官吏親屬、僕從一同遷入江都,實無米做炊,區區糧票又不能果腹。恰好北府四營輪番上值,攜帶五千石糧票。”

迎着夏侯蘭銳利目光,董恢訕訕做笑:“僕也不知朝廷如何想的,竟以六千石益州糧票換取四千石北府糧票。不想東征失利,吏士家屬急需撫卹,而新運來的益州米止有八萬石。朝廷、宮室勉強度支,更無力撫卹之事,北府四營衛士由是失望。”

江都尹李嚴手裡肯定還握着應急軍糧,這是保證前線軍隊的物資,也是城中士戶的口糧保障所在;各郡也有,這些都是軍資。

現在糧秣吃緊,李嚴都不肯拿出府庫裡應急的軍糧,各郡郡守誰又願意?

夏侯蘭只覺得匪夷所思,又理解這些年孫權、曹丕日子又多艱難了。

敗仗不僅僅是死人、折損丁壯人口這麼簡單,引發的連鎖反應都是極大的。

這兩個人能維持內部穩定,已經是很厲害了。

不過問題根本原因在於漢軍戰爭機器運轉的太快,各郡幾乎沒有三年之積,今年又有旱情,這纔出現了糧荒。

這種糧荒不是缺糧,而是缺乏流動的糧食,缺乏朝廷百官、及其家屬、僕從的糧食。

這批人的糧食支出,本就不在戰爭預算中,就連吏士撫卹需要的糧食,戰敗焚燬的糧食……都不在戰爭預算中。

糧食缺口已經產生,只能依靠益州來補。

這種情況下,南中之戰還能否發動?

夏侯蘭以一種理解、釋然的面容長嘆一聲,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董恢面有慼慼之色,現在糧荒,好在還沒有波及到軍隊、士戶,不然到時候誰來都不頂事。

可現在這種糧荒,士戶不滿,已經有了許多不好的苗頭。

特別是士戶,是江都的主體居民,他們對遷來的朝廷、宮室缺乏好感,隨時可能發生影響惡劣的衝突事件。

第五百一十四章 休養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八百四十八章 篡改第二百五十八章 開幕第八百一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壩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七百六十九章 不放棄第五百四十章 商談甚歡第一百六十五章 調整第六百二十五章 北面雪花第五百八十八章 拒絕第三百五十七章 休緩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七百二十五章 體面第七十九章 成者阝第三百零九章 序幕第四百四十五章 相府應對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三百零二章 劉曄第三百六十六章 釣魚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六百一十七章 爛攤子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羽與貂蟬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六十八章 陣不成二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九十二章 勢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一百九十四章 山民第八十二章 貓第二百七十六章 就緒第二十六章 戰後第四百零一章 無笑第一百八十四章 使者第八百三十章 醉生夢死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陣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二十八章 奉義校尉第八百五十三章 兩位孔明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三百二十五章 雙亡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六百五十五章 稅多多第二十章 夜中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膽猜測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四百一十三章 工具第七百六十四章 貂蟬入京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二百五十八章 開幕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第一百二十章 理智第七百章 抉擇第八十五章 心結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六百五十六章 再無退路第六百九十七章 熟人第七百八十二章 是非立場第九十一章 易第一章 建安二十四年春第七百八十四章 請辭第一百零四章 毒計第五百零二章 陳乃新國第五百八十九章 國事家事第五百零四章 捷足先登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三百四十四章 調整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六百五十章 本色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公無私第四百二十二章 風火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禮第二百八十九章 猛仲達夜襲漢家營第三百九十七章 慪氣第二百七十四章 人質第四百八十六章 投降第四百四十九章 嬉戲荒唐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四十二章 委屈第五十六章 浪漫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四百七十五章 人皆思安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膽猜測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錄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北府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二百三十章 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