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

bookmark

漢朝廷百官中並無御史中丞,也無各類御史,自然也就沒有維持百官上朝班列、儀態的專職御史。

隨着田信算完賬,殿中上下、左右目光都集中到呂乂所在,呂乂身邊的幾個黑袍進賢冠下意識或朝後挪,或向左右挪,把呂乂讓了出來。

呂乂跪伏在地,額頭始終貼在地面,彷彿引頸就戮。

尚書檯班列裡的選曹郎陳祗只覺得窒息,四十億錢,朝廷拿什麼來還?

雖說現在物價膨脹,約是中平年間的六十倍,折算到中平年間這四十億錢相當於八千萬錢。

堂堂皇帝結婚的全部流程,包括份額最大的聘禮,也就一億出頭。

中平年間想要拿出八千萬錢也是一件令朝廷傷筋動骨的事情,更別說靠不斷鑄幣擴充財源的現在。

李嚴察覺幾道目光落在自己臉上,只有他這個提倡三恪制度的倡議人才能理解這些目光的含義。

三恪在禮法、國法上屬於漢室賓客;主客之間把賬目算清楚,也屬於正常事情。

可實際上還是漢臣……無疑中給了三恪家族一種特殊的保護,即漢律、規矩不能無限適用於三恪家族。

其他臣子當衆給朝廷難堪,不需要講道理,直接轟出去就行了。

可田信在那裡防守反擊,給了朝廷難堪,這就沒辦法處理。

首倡三恪制度的李嚴,命運早已跟三恪家族捆綁在一起。

殿內維持秩序的左、右虎賁陛長敢站出來武力驅逐田信,可虎賁衛士有幾個敢上前?

此刻章武劍、中興劍就在田信腰間掛着,舉手之間鈴鐺響徹,誰的腦袋能比徐晃、張遼、周泰、甘寧的更硬?

議郎譙周與周圍同僚交頭接耳,低語:“呂乂罪不至死,新朝大議,殺臣不祥。”

“正是如此。”

“就是就是。”

譙周猶豫是否挺直腰板秉公而論時,董允這個時候站了起來,對劉禪拱手:“家上,呂乂本職司金中郎將,職在鑄幣,非稽稅,也非追索銅料。臣以爲呂乂擅權,乃亂政之罪,擾亂朝議爲天下笑。其罪深重,宜重處,以儆效尤。”

費禕也跟着站起來:“臣附議。百官各有司職,國法體統所在,焉能擾亂?此如亂羣之馬,脫陣散卒,亟需嚴懲,以正風氣。”

劉禪目光在董允、費禕兩人臉上游移,又不見第三人開口,就側頭詢問:“大將軍意下如何?”

“宜該嚴懲。”

關羽語腔迴盪在殿中,劉禪又捨不得殺死呂乂,又問:“孝先兄長意下如何?”

“殿下,我以爲呂乂雖逾越,究其本心,是爲朝廷開支而慮,其心可嘉。”

田信說着目光移向呂乂,突然笑了:“本朝重設三恪之制,本是推舊陳新之政。如三恪封國稅務、兵役、進貢等等之類,也該明確專管。此與前朝不同,焉能用前朝之法,誅本朝之官?今日之事,若有司專管,恐怕呂乂也不會有着逾越之舉。”

一側關羽斜眼看田信,口吻強硬:“事實如此,然,並無法令許可呂乂稽覈、彈劾。故呂乂擅權逾越乃罪證俱全,不容姑息,宜加嚴懲。”

田信側頭去看尚書檯班列,遙遙拱手,鈴鐺作響:“尚書檯如何看法?”

黃權拱手回禮:“誠如大將軍所言,法無許可,呂乂此舉逾越擅權。此例不可開,宜重處。”

田信目光移向張溫:“廷尉府如何看?”

張溫板着臉:“呂乂亂法,宜誅。”

許多人目光都落在田信臉上,田信並無殺意,努着嘴做思考:“呂乂亂法,實屬朝廷法度不嚴之故。推論因果本末,首在朝廷有失。諸位侍中,以爲該從輕發落者,舉手。”

說罷田信自己就舉起右手,李嚴、廖立不做考慮就舉手。

關羽目光下,關興猶豫再三,也是把手舉起來。

田信目光移向正面的張苞:“孟興,可是覺得呂乂當誅?”

“是,律令如此,不容私情。”

張苞回答完,跟着一起去側頭去看馬良,看馬良是什麼看法。

馬良也主動回答:“今國事艱難,處處不易。呂乂督管鑄幣,亦苦無銅料。今朝議之際向陳公追索稅金、銅料,有循私廢公,損公利己之意。故,此例不可開,亦不該鼓勵,宜加嚴懲。”

田信緩緩點頭,認可馬良的回答。

這時候關羽開口詢問:“爲何安國認爲應放縱呂乂?”

關興鄭重拱手:“不論呂乂出於何意,他明知兄長強勢,還肯索取遺漏稅金,此爲國着想也。縱然有罪,也不該嚴懲。否則令忠貞之士寒心,今後我等三恪偶有小過,無人敢彈劾糾正,早晚必成禍國滅族之大過。”

“兒臣以爲,這便是兄長鼓勵呂乂之本意。”

關興說着側頭,笑問田信:“兄長,可是如此?”

“正是此理,我雖惱恨呂乂無知,但不恨此人,只恨朝中如呂乂這樣的赤忱之士寥寥無幾。”

田信說着露笑:“陛下以仁愛立世,非孫權、曹丕濫殺、酷殺之輩。何況,朝中議事偶有爭訟實乃正常,若因言語過失就要置人於死地,今後國家板蕩,矯枉必須過正之際,誰還肯挺身而出,爲國家安康仗義執言?”

“哼。”

關羽冷哼一口氣,彷彿已經看到今後十幾個呂乂站出來說事,被田信一巴掌統統拍死的場景。

呂乂自有其特殊性,但效仿呂乂,企圖賭一把的投機分子,絕對數量不少。

見關羽似乎放棄了追究,董允、費禕面有尷尬,本想犧牲呂乂,把這個窟窿添上,誰想田信把呂乂豎了個典型。

陰謀?

不至於,田信本就是個率性而爲的人,不至於弄這樣的陰謀。

自身實力渾厚,犯不着玩陰謀,錯了就敢認錯,誰又敢嚴懲?

所以呂乂的彈劾,又不傷根本,也傷不到根本,所以沒必要在意、深究。

劉禪面有釋然之色,詢問:“孝先兄長以爲該如何處置爲善?”

“太子秉性寬厚仁愛,本無意嚴懲呂乂,此良知所在也。太子依循本心,無愧良知即可。”

田信溫聲回答,也不多做姿態,只是目光打量羣臣,太多人低着頭,看不到面目。

這裡儼然就是一個鬥獸場,下鬥獸棋的地方。

劉備已經不在意朝政格局,在意的是生前能否統一天下;可能這個願望、目標達成後,纔會考慮朝政格局。

現在是諸葛亮、關羽主政的時代,自己留在中樞確實沒什麼用。

就像面前的百官,拍死幾個害蟲也沒什麼意義。

還不如治理封國,鍛鍊自己的執政團隊,今後接替關羽、諸葛亮,把這幫礙手礙腳的渣渣掃除乾淨。

第二十二章 無法避免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六百四十章 轉化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華第六章 聞雞起舞之人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二百一十五章 階第五百五十五章 相向而行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六百五十章 本色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四百一十九章 親親相護第五十八章 戰江陵一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三百七十五章 噴子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六百六十章 套索第二百二十四章 驅狼吞虎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三百六十六章 釣魚第四百七十一章 賬目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郡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八百四十五章 前奏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錄事第三十三章 塔第五百零四章 捷足先登第四百六十五章 有所爲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三百零八章 追尾的狗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六百八十二章 尋覓戰機第三百三十九章 抉擇第一百章 時命艱難第四百九十五章 進退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四百三十二章 良知第六百零八章 爵位封號第一百七十七章 追逐第三百八十三章 毒計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一百七十一章 進與退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華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五百八十八章 拒絕第七百六十五章 遊說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七百一十五章 雨夜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爺第四百二十六章 輕重有別第七百八十一章 轉移支付第二章 不可莽撞第七百零九章 姜維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七百三十七章 顧慮長遠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八百七十八章 延遲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三百九十六章 三角債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四百八十一章 溺亡第七百九十五章 上雒第二百七十八章 伏第三百一十章 喝茶第二百四十八章 壓縮軍糧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七百八十一章 轉移支付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七百六十章 池水第七百一十二章 錢孔之間有大恐怖第五百二十二章 執宰之難第一百一十二章 名第五百四十四章 吃飯的問題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二百七十五章 集結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鹿門山困局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三百六十章 改制第二十四章 彩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想法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四百四十九章 嬉戲荒唐第七百三十四章 轉移第七百六十一章 重禮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五百五十九章 壓迫第四百五十五章 深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