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

bookmark

橘林館,廖立正與蔡昭姬促膝長談,討論蔡邕的蔡學。

古今兩派合流,涌出三個大儒,一個是盧植的盧學,因講學涿郡、雒都,散播於河北、中原一帶;隨着袁紹勢力被消滅,盧學門人進入蟄伏階段;又在盧毓出任魏國選曹尚書朗,盧學一脈重新凝聚,開始迎頭髮展。

不幸的是魏國股價大跌,盧學一系又追着盧毓跟魏國混在一起,註定要遭受新一輪打擊。

哪怕漢皇劉備是盧學門人……就因這個原因,盧學一系在魏國境內想要生存,只能違心散播漢帝國的負面流言。

不然的話,曹丕自然會讓盧學門人死在黎明前的黑夜裡。

盧學發展坎坷,蔡學也因蔡邕的早亡、後繼無人和沾染董卓事件,而蔡學門人主要是兗州人,又攪合到呂布、張邈、陳公掀起的反曹操戰鬥中。

哪怕曹操跟蔡邕是好友,這種友情在戰爭面前不值一提,所以蔡學發展也很不順利。

又隨着王粲染疫身亡,蔡學正統的完整傳承機會斷絕,失去正常的傳播途徑,只留在蔡昭姬這裡。

而各種傳說裡,田信的學問傳承、行爲準則是偏向於蔡學的。

盧學想要在劉備這裡還魂,發揚光大;蔡學則是想跟田信結合,前後融合爲一。

這兩個學派因爲董卓、袁紹的關係發展不順,另一個融匯各家所長的就是鄭玄的鄭學,鄭玄避世講學,不沾染鬥爭,終於徹底奠定鄭學的絕對優勢地位。

問題也在這裡,鄭學統一古、今文經的學說,消弭了內部爭執,也讓後來的學者無法往裡面注入新鮮的‘私貨’。

私貨再私,也是新鮮的。

又無法內鬥,沒了話題性,鄭學就像是秋季草原上燃起的一把火。

這把火燒的是過去積蓄,等燒光,只會留下一個光禿禿、黑漆漆、無所爭議,不見活力的大地。

當代燃起的火焰還沒熄滅,田信就揮動手臂先是一劍斬破束縛當代人的黑夜幕布,重新宣揚‘六經皆史’,用平等的目光去研究六經,否定兩漢經學家的崇高地位;隨後反手又播撒一種叫做‘致良知’的學問。

廖立眼中,自家一派的終極目標是使天下人皆有良知;從最開始田信擔任夷兵營假營督就身體力行,恢復古典****的講學、養士精神,又發展爲道理學院,分立學科,培養專科人才,因材授學,量才施用;否定唯經學論出身、道德、才幹的標準。

自然地,自家跟鄭學沒得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跟斷絕傳承的蔡學,則有共通之處,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士人麼,不能只追求吃喝、享受、官位,更要追求理想。

學問是理想的基石,共同的學問研究氛圍,纔會有共同的理想。

兩家學問合流的過程中,邊讓的弟子楊俊就是其中佼佼者,這讓廖立很有壓力,只能多找時間跟蔡昭姬請教蔡學的相關提倡。

蔡學正統傳承斷絕,許多知識都在蔡昭姬腦袋裡……她說什麼,那就是什麼。

只要她稍稍讓步,代表蔡學肯適應‘田學’的尺寸、方略,自能加速兩家學問的融合。

畢竟,爲董卓翻案很難,但爲蔡邕、田景、李儒翻案不算難。

只要翻案成功,兩家學問融合發揚光大,那蔡邕足以封聖。前程是光明的,蔡昭姬熱情參與,爲田信家族女眷、寄養女孩講學之餘,也積極參加、迴應各種學術討論。

爭取將兩家學問無縫銜接,爲自己小侄孫積攢龐大的影響力。

兩人討論正歡快,橘林館的唯一女官,也就是公主家令孟姬一襲素青寬鬆圓領錦袍,頭戴軟翅烏紗翼善冠,兩條兩尺長的黑紗軟翅垂在冠後,如同細長辮子一樣。

作爲孟達府邸的侍女,又被孟達收爲養女,經楊俊撮合,嫁給了典滿爲妻。

典滿自幼被曹操養在府裡,接受的是正統、完善的貴族教育;讓典滿統兵是浪費才器,讓他擔任太子衛率長,參與童子教育工作,能事半功倍。

田信前腳用典滿做太子衛率長,後腳關姬就把孟姬任命爲公主家令。

孟姬的命運堪稱傳奇,她手裡捧着一疊拜帖途徑時突然止步,走向蔡昭姬,先對廖立欠身施禮,廖立微微拱手算是回禮。

就聽孟姬對蔡昭姬說:“蔡大家,將軍夏侯仲權已至江都,遣七弟義權登門投帖。”

夏侯淵七個兒子,除了病死的老三夏侯稱叔權、一起戰死在定軍山的老五夏侯榮幼權外,餘下五個兒子在老二夏侯霸率軍出奔後,就紛紛逃往關東州郡。

目前只有夏侯惇一系還留在曹丕左右,不是夏侯霸兄弟五個不想分散投資……實在是不敢留在曹丕左右。

蔡昭姬疑惑之際,孟姬笑說:“泰山羊衜夫婦受夏侯仲權護衛,將一同來拜訪公上。”

“真的麼?”

蔡昭姬難以置信,站起來詢問:“阿姊要來了?”

她咬着下脣,彷彿年輕了二十歲,臉上榮光煥發,她最後的親人蔡琬蔡貞姬竟然也來了荊州,還能相聚於麥城。

“是,帖中如此敘說。”

孟姬也理解她的心情:“夏侯義權正在前廳歇息,蔡大家不妨前去詢問具體。”

孟姬說罷施禮告退,去往後苑遞送拜帖,拿到回帖,交給夏侯和就算完事,然後等夏侯霸按期登門,準備宴飲即可。

橘林館經過這兩年的擴建,又增加了一座綜合辦公的前院。

漳水西岸這片土地已到了利用極限,再發展要麼差遣麥城居民區,要麼向漳水東岸發展。

田信、關姬也不願繼續擴建,建築範圍大了,橘林館的幽靜、閒逸氣氛就沒了。本就是夏日避暑、療養之地,沒必要增修建築。

孟姬拿着拜帖送來時,田信正研究劉備遣法邈送來的周章,組織措辭進行回答。

因爲奏摺的原因,劉備這裡不缺紙,所以下發的周章是以摺子的形式。

田信這裡在其他紙張上書寫回答,夾貼在摺子裡由法邈帶回去,就算是一個問答循環。

三恪封國已經佈置完畢,的確也到了分封宗室親藩的時候。

劉備的意見是以羅侯劉林爲長沙王;燕王三個兒子,分別封爲薊王、遼東王、朝鮮王;劉永改爲齊王,劉理作爲代王。

隱隱有一種在北方建立一圈邊塞王的趨勢,這樣的親藩王國,始終能握着一支兩三千規模的野戰部隊。

這跟當初劉備帶着中軍、後軍回益州,約定的軍權劃分底線有些不同。

按着當初的約定,各家掌兵不能超過三支;明面上有六軍四兵十支常備,自己規劃裡還有伏波、橫海兩支水軍。

和平時期,這十二支常備,每支規模也就七個營或五個營,兵力在三五千之間。

如果建立一圈邊塞王,現在看不出什麼,今後藩王增多,如有十個邊塞王,那就是十支野戰軍隊;算上可以動員的郡國兵。

三恪家族會隨着時間發展,兩代人以後,掌控力、影響力會自然衰退。

主動退出中樞,返回封地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

稍作思索,田信抹去心中太多的意見,對於長遠未來,各人都有各自的規劃,這沒什麼好爭論的,就由子孫去鬥,只寫下兩個字:“附議。”

第八百二十三章 核心第一百一十章 交匯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計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夏侯尚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六百六十九章 狐假虎威第六百五十五章 稅多多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第三百零三章 合流第四百六十四章 顧慮長遠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八百零五章 五十年盛世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立字據第五百八十一章 膠着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第六百一十九章 慕容慕容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三十七章 關隴第九十三章 畫第三百四十七章 謀反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五百七十九章 進退之際第六百五十三章 爲難第三百章 精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二百六十三章 順心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公胤第二百章 遺憾第五百八十一章 膠着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第九十五章 借第五百零六章 當面第二百三十六章 財富第三百四十三章 暗傷第三百四十章 易手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八百四十五章 前奏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一百二十七章 典滿第四十章 糜芳第五十五章 丘八臨城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六百零六章 對答第三百一十一章 洞悉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第五百七十五章 輔國將軍第三百五十五章 釣魚第五百零六章 當面第六百零六章 對答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命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八百八十四章 骰子投出第七百二十三章 馬超所請第四百三十七章 惠子第八十五章 心結第五百九十七章 要命的誤會第五百八十八章 拒絕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馬第六百三十九章 缺乏信任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六十四章 欲相持二第五百八十九章 國事家事第一百零一章 時不我待第五百八十七章 我們是親戚第四百三十九章 文和與亂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七百二十一章 分割天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四百四十五章 相府應對第五百九十一章 黎明前第六百八十七章 碰瓷第三百六十一章 調整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第七百三十四章 轉移第三百七十八章 糧不足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錯第四百三十二章 良知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郡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二十五章 襄陽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五百五十五章 相向而行第四百二十六章 輕重有別第五百四十二章 全力以赴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