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戰江陵三

bookmark

城中降軍、軍吏加起來一萬一千多人,田信哪敢盡數武裝?

不過是讓于禁選拔吏士,給了三個營兩千人的編制,選定後登記造冊,武裝後遷到舊城軍營駐守。

夜色下,于禁再披鎧甲,與他選來的新銳軍吏談話:“大王與關侯之交,爾等只知始於天子東遷,實際不然。”

他直接放棄曹操選派給他的軍司馬浩周、護軍東里袞,選出的都是他眼裡頗有潛力的軍吏。

于禁面帶憧憬之色,回憶說:“老夫少年時追隨同郡鮑公周遊雒都,當時鮑公與大王友善。而漢王與公孫瓚等求學於涿郡盧公門下,關侯伴隨漢王左右。袁本初與大王自幼相交,天下健兒推袁本初爲遊俠之尊。”

“憶往昔,大王時年二十一舉洛陽北部尉、漢王年十五,及袁本初、袁公路、鮑公斗狗於市,鷹狩於北邙,品論英雄共議時政何等縱意?”

“後大將軍何進使英雄俊傑募集海內壯士,老夫追隨鮑公募兵於泰山,大王與漢王自雒都同歸沛國募兵。時張揚募兵於幷州,王匡募兵于徐州,張文遠在冀州,毌丘毅募兵于丹陽。”

“大王對關侯仰慕非常且由來已久。奈何關侯心有所屬,甚是遺憾。”

于禁取出曹操給關羽的手書傳遞給這些青壯軍吏仔細翻開,說:“今大王欲使兩虎相爭,若孫權速克江陵,則有並關侯部衆而自壯之勢,有違大王本意。故,我等協助關侯守衛江陵,促使吳兵、荊兵交戰於野,其必兩傷。血流成河,今後怎能輕易和睦、罷兵?”

衆軍吏仔細聽取于禁的講話精神:“我軍越是殺傷吳軍,越是有利於大王計策,亦有利於國家長遠。待重返家國,諸君皆繫有功之臣,有司自不會輕慢相待。”

這些青壯軍吏聽得心馳神往,竟然沒想到當年還有這等秘聞。

于禁在這裡整頓所部吏士精神狀態,樹立了一個值得戰鬥、必須戰鬥的理由。

另一面,田信諸葛瑾在城樓裡閒聊,諸葛瑾好奇詢問:“將軍氣度遠勝凡俗,不知師承何處?”

“這不好說,李傕郭汜亂關中時,我宗族遷移到漢中。我生於漢中,長於漢中……若要考究師承,雖有家傳亦不過啓蒙而已,授我爲人道理者共有二人。一人姓袁恥于姓袁,自雲東觀老叟,還有一人自號蘭臺孤魂。後張魯降曹,二位先生絕跡于山野,難覓蹤跡。”

田信略有緬懷,搖頭說:“可惜受學短淺,略知其意,不通內里奧妙。”

諸葛瑾面有驚歎:“不想將軍受業於博士,失敬。”

田信只是笑笑:“哪裡是什麼博士,分明是兩位狂叟。古文經、今文經我一概不知,只學會了一樣。”

諸葛瑾見他謙虛,更好奇:“還請將軍賜教。”

“因地制宜,學以致用。”

田信吐出八個字,笑說:“此人盡皆知之理,漢王以我爲將軍,非我學問,乃因武勇。想來想去,頓時覺得當世最無用的就是學問。學問有用,何來亂世?”

諸葛瑾聽聞微微頷首,看向田信的目光頗爲深重,這分明是話裡有話。

諸葛瑾又問:“將軍真不欲爲吳侯效力?”

田信伸手用長柄木勺從滾沸黑陶壺裡取水,搖着手中茶碗嗅了嗅茶香:“先生,我有一事不解,不知先生可能解惑?”

“還請將軍明言。”

“乃烏程侯孫文臺、吳侯孫伯符舊事。”

田信低頭嗅着茶香,擡眉看諸葛瑾的確有些長的臉:“據我所知,黃巾、董卓以來羣雄起兵,或家有積蓄,或有友人志士傾囊傾力相助,這才能聚集義士,打造器械。”

“而孫氏不過江東寒族,孫文臺父祖尋常之人。未曾聽說孫文臺、孫伯符父子擅長經營,家無積蓄,又無資助,何來的錢糧撫慰、交結壯士?何來的錢糧聚集兵勇?”

見諸葛瑾面容不自然,田信小口啜一口熱茶,頗感酣暢:“我又聽聞孫文臺勇烈非常,率先進軍雒陽,祭拜宗廟,又填董卓、呂布所掘墳塋。之後,其似乎得了大漢傳國玉璽?”

“孫文臺急死之後,孫伯符卻也能屢屢募集兵士,還真是父子高義,吳人景從皆願效死呀!”

田信放下茶碗,感慨道:“董卓、呂布惡行天下皆知,人神共憤。我亦聽聞曹操麾下有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如今之天下,漢室名存實亡,也就漢王仁德,能蓄活人之志,也能使死人安寧不受侵擾。”

“先生可是有恙?”

“吾腹痛,應是秋雨寒涼所故。”

諸葛瑾捂着肚子起身,面有難色:“將軍志慮高淳,我不如也。只是如今關羽背德,荊南望風而降,將軍卻負隅頑抗,將連累一城百姓存亡,未免酷烈。”

“孫權磨刀霍霍而來,卻指責我酷烈?我不服,等吳軍斬我頭後,我就服了。”

“至於背德之言?呵呵,我家君侯此生光明磊落,喜惡無所隱,率直坦蕩,鋤強扶弱有俠義之心,怎就成了背德之舉?”

田信也起身:“我曾言你家短腿吳侯是食腐之鴉,我視他如此,視餘者如草芥也。也就寥寥周公瑾,可稱英雄。惜哉公瑾,卻不能一見。”

諸葛瑾落荒而逃,一側旁聽的羅瓊一臉虛汗:“將軍?”

“何故驚詫?此控敵之術也。”

田信笑着擺手,雙手負在背後,遠眺城外吳軍營壘篝火:“諸葛瑾必實言相告,那孫權勢惱火異常,非殺我不可。他若盡起南岸大軍來攻,正合我意。”

諸葛瑾返回碼頭軍營,身爲孫權的長史、中司馬,他自然是親信中的親信,呂蒙是孫權一手培養提拔的大將,朱然又是孫權的同學出身。

他回到碼頭軍營卻見到呂蒙、朱然,規勸:“都督,田孝先驍勇,時有夜襲之意,不可不防。”

就三裡距離,吳軍在營地內做什麼事兒,盡數落在江陵守軍眼裡。

挖陷阱這種大工程,幾乎無法隱蔽進行。

整個江陵城,就南面不適合駐屯,這裡時刻都處於守軍侵襲範圍內。

從城池設計方面來說,南面是給江陵提供水路補給的,只要江陵守軍願意堅守,還有長江控制權,那這裡就牢不可破。

呂蒙引諸葛瑾入帳,才說:“我亦知其驍猛,剛不過是在撫慰士卒。子瑜先生,此行可有收穫?”

諸葛瑾微微搖頭:“田孝先十分謹慎,晝夜起居於城樓之上。並徵發荊州將士子弟千餘人遊走城中,行刺奸之事,城中秩序井然。我適才入城,彼就在樓上招待,並不許我見潘濬等人。”

呂蒙凝聲:“千餘人刺奸?”

諸葛瑾沉重點頭:“只多不少。此輩多是荊州將士子弟,少年銳氣,肆意搜掠寄旅之士。就連城中官佐,亦不許私下走動。”

城中的臥底即便沒暴露,此刻也用不上了。

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六百一十二章 自薦第七百一十一章 處置第四百五十五章 深謀第四百六十四章 顧慮長遠第三百八十三章 毒計第二百四十四章 生第四百零一章 無笑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第六百四十章 轉化第四百三十二章 良知第五十五章 丘八臨城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八百八十丈 議定第一百二十章 理智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華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後續第八百零四章 意在拖延第七百三十三章 楊少府第三百八十六章 隱患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在長遠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二十三章 待發第六百章 缺糧第七百四十四章 夏州第五百七十二章 鵝鵝鵝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六十五章 欲相持三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六百零六章 對答第八百一十一章 軍大衣第十九章 再進冖車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五百八十七章 我們是親戚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六十七章 陣不成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二百七十章 圍魏救趙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四百九十一章 舉例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五百一十一章 龐季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牌第三章 嚮導官第六百五十一章 童子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公胤第六百六十章 套索第四百六十章 何以至此第八百七十五章 信任第三百八十七章 染疫第六百七十七章 問心無愧第四百章 衛軍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一百三十六章 疲憊第七百四十三章 聯姻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四百六十六章 病第四百三十四章 鐵山第一百二十章 理智第五百四十三章 敗者無人權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二百零七章 捨不得第一百五十五章 鐵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四十二章 委屈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二百七十四章 人質第八百三十四章 變故第五百一十四章 休養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爲難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七百零三章 掩飾第四百三十章 童謠第八百七十九 明確認知第五百三十二章 決意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製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七百零九章 姜維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四百八十九章 禁錮上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二百四十二章 火第一百八十六章 周魴第二百五十四章 逃第十九章 再進冖車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具第四百六十三章 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