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波助瀾

bookmark

蔣琬、廖立稍作耽擱,待進入相府時正好遇到神色沉重的黃權。

黃權行走時似乎也在思考,直接繞開蔣琬、廖立二人。

這讓正要施禮的蔣琬二人一愣,又見黃權步履匆疾,也就相互狐疑看一眼,都是不知緣由,又一起去見諸葛亮。

偏廳,他們入見諸葛亮時……就黃權離去這短短的一陣時間裡,諸葛亮又拿起一卷公文沉心閱讀。

相對於紙張來說,廉價、堅實的竹簡遲遲沒有被徹底淘汰;或許也有某些情懷因素在其中,反正一些地處偏遠、經濟匱乏的縣邑、鄉邑還在使用竹簡。他們遞交到中樞的奏疏,自然也書寫在竹簡上。

蔣琬心有默契,靜靜等候不願打擾,否則思緒一斷,又要重新整理、衡量這卷公文的信息。

廖立則是無所謂的態度,在廷尉衙署住了那麼久,也不差這一時三刻。

論涵養,誰都不缺。

諸葛亮思索透徹,伸手捉筆時纔對蔣琬、廖立微微頷首似在陪笑道歉,就在他書寫批示時,蔣琬、廖立才入內就坐,等待談話。

蔣琬眉宇不時皺着,有濃濃的厭倦之色,顯然是在爲剛纔胡氏引發的爭論而頭疼。

廖立也在思索,只是他手裡攥着一串二十四顆鮮紅珊瑚珠手鍊,正把玩手鍊珊瑚珠子之餘考慮這樁事情。

廷尉卿劉琰追隨先帝以來,與糜竺、簡雍並列,比孫乾、伊籍這兩名策士還要高一些。

能跟着先帝周旋天下、熬到絕地反攻的老臣,絕大多數都性格堅韌。

劉琰就是如此,喜歡高談闊論、分析局勢;先帝時期,是典型的清貴閒職,不接觸重要實權職務。

不是劉琰不能做事,而是劉琰強勢……性格這種東西,越是脫離實際的人,就越是要強,不會注意進退之間的尺寸。

作爲一個策士、謀士,劉琰是合格的,能提供各種方案。

若是去負責實際的事情,是個注重結果,不在意過程的人。

對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力……劉琰這種人的看法普遍冷酷,該處理就處理,很是酷烈。

因爲很簡單,劉琰要做的事情,肯定是他眼中認爲很有必要、是符合實施需求、是正確的事情……一切存在的阻力,自然是錯的。

對待錯誤的根源,自然要連根拔起,大刀闊斧的處理。

就因爲這種性格,先帝將劉琰養在身邊,以免劉琰做事時把別人撞得傷筋斷骨,也把自己弄的遍體鱗傷。

可朝野形勢變化多端,前後兩次公卿大員發生變動。

朝中實在是沒人了,只能把劉琰推上去,做一個廷尉卿。

廷尉卿只負責廷尉府內的審案……審案是府內掾屬的職責,援引法律條例可以諮詢治書御史。一切按着律法辦事,劉琰也不是違法亂紀的人,廷尉府又沒有主動抓人、立案、搞事情的權柄。

不管怎麼看,廷尉府是被關在籠子裡的,劉琰是被關在廷尉府裡。

料想再有變故,也不會讓劉琰的壞脾氣把事情搞砸。

現在看來,廷尉府的公務的確很穩妥,沒有妨礙政務運轉;可劉琰的私事,卻把一切都毀了。

廖立沉吟時擡手撫須,只覺得毀的好,毀的妙。

此刻唯有靜靜等候,看蔣琬怎麼說,看丞相怎麼處理。

反正自己已經給胡氏的狂亂行爲定性,就看劉琰敢不敢順着杆子往上爬,直接把胡氏打死。

胡氏也是有孃家人的,引發輿論焦點後,就突然死了……孃家人肯定要討一個公道。

最起碼,要洗清胡氏身上的冤屈,不然牽連家族後,胡氏子弟、女眷頭都擡不起,自然不可能正常發展。

胡氏若活着,城裡城外風言風語,胡氏孃家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可胡氏若因瘋病而暴斃,死無對證,又亡者爲大……胡氏家族自然要跳出來,爭取洗掉身上的污水。

可這事情怎麼洗?

這是洗不乾淨的,從正月中旬就有相關流言、議論,再到胡氏感染瘋病這類說辭,怎麼看都是欲蓋彌彰。

一條勁爆的流言如果只有一種說法,那生命週期是很短的。

可如果有兩種說法,讓市井之間有了辯論的依據……正所謂理不辨不明,慢慢的爭論,作爲涉事人之一的皇帝,身上又怎可能幹淨?

哪怕胡氏是清白的,從劉琰用私刑將她驅逐出門開始,那她就很難再洗乾淨。

連帶着,太后、皇帝、其他入宮的公卿女眷的清白……都跟着受到污染。

是的,從劉琰毆打胡氏,向胡氏宣泄憤怒情緒之時,劉琰就深深得罪了太后、皇帝、公卿重臣的女眷。

如果沒有意外,劉琰死定了。

可現在,自己就是意外,只要劉琰肯配合把事情進一步擴大,那劉琰就是安全的。

堂堂當朝廷尉卿,哪怕丞相、皇帝、朝中公卿都想弄死……可該走的程序要走,三恪家族的意見尤爲重要,其中一家卡一下,那劉琰的生命就能保住。

保住命,等待風聲過去,到那時候殺不殺劉琰,或者處理劉琰……都只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三恪家族會不會保劉琰的命?

肯定會,起碼宋公一定會保劉琰的命,就憑彼此是老相識,就憑劉琰本人受了委屈。

廖立閉目養神,還在細細推敲、分析劉琰的性格……或許今天天黑前,胡氏就會被亂棍打死在廷尉府衙署。

她的死亡,會助長更多流言的滋生、傳播和壯大。

丞相……會怎麼處理劉琰?

廖立閉目思索之際,蔣琬見諸葛亮批註完事,就開口講述劉琰、胡氏夫妻的事情,從頭講述到尾,其中還雜有妻子的一些觀點。

諸葛亮聽着,面無表情。

待蔣琬一口氣說完,又補充說:“此事關係君父體面,向侍中及臣等皆以爲威碩公胸襟廣博精於實務。不想事情糜爛到如此地步,幾無迴轉餘地。”

諸葛亮還是面無表情,微微扭頭去看廖立:“公淵兄,朝中莫非就葛某不知?”

廖立想了想,微微頷首:“丞相,陳公曾言高處不勝寒。”

諸葛亮也是微微頷首,這麼重要的事情,這幫人還寄託希望在劉琰身上,希望劉琰等當個無事發生。

簡直不可理喻,不知道這些人究竟怎麼想的。

公卿百官的女眷之間反覆流傳,早晚能傳播到市井……劉琰能忍一時,難道還能忍到人盡皆知的時候?

何況,劉琰本來就不是什麼好脾氣。

沒當場一劍刺死胡氏,已經是很大的剋制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才讓自己知曉……哭笑不得之餘,更想抓起茶碗狠狠砸到蔣琬腦門。

忍着怒火,諸葛亮對廳外高呼:“偉度?”

主簿胡濟從外探頭,小心翼翼到堂下,拱手長挹:“丞相?”

“公琰所陳之事,偉度知否?”

“回丞相,職下亦有所知,本以爲是奸細無端捏造,竟不想……不想流言傳播如此迅猛。”

胡濟忍着恐懼,遂長拜不起:“今延誤大事,職下死罪。”

第八百七十三章 攻守之道第二十七章 平魯城第五百八十一章 膠着第三百九十七章 慪氣第八百三十七章 失竊案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身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一百零一章 時不我待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四百九十九章 衛公第四百八十三章 忠孝第五百八十八章 拒絕第一百九十四章 山民第五百二十七章 典論第六百零四章 緊迫第一百零七章 西山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膽猜測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一百一十九章 趨利第七百八十一章 轉移支付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六百一十章 釘子第四百三十七章 惠子第四百六十四章 顧慮長遠第六百二十五章 北面雪花第四百一十五章 垂簾第六百三十二章 駁封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戰勝第二百二十八章 選士第二百九十五章 獲麟兒陳公信施背水計第七十一章 貫甲馳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八百六十三章 隋王第八百八十八章,終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二十四章 彩第三十八章 呂蒙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退軍第四百五十章 急急如律令第二百三十五章 糧票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奏第三百零七章 破家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八百八十八章,終第六百九十八章 演技第二十七章 平魯城第七百二十六章 緊咬第二百零一章 又見斷髮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四百四十四章 輕重緩急第一百一十九章 趨利第四百九十五章 進退第六百八十七章 碰瓷第四百五十七章 煙火第五百二十二章 執宰之難第六十四章 欲相持二第四百七十章 五龍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妥協的結果第六百八十三章 主要戰場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想法第五百八十二章 進擊第七百六十六章 二八對比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七十四章 白色手套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退軍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八百八十四章 骰子投出第十八章 先登第七章 夷營督第三百六十九章 葫蘆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第三百四十七章 謀反第六百九十七章 熟人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三百六十五章 酎金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練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五百零五章 南啊第三百五十七章 休緩第一百零四章 毒計第三十六章 烏頭第四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二章 婚事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二百一十四章 備羽飛第七百二十二章 婚事第八十二章 貓第七百二十章 鬥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