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樑,以及他那兩萬哀兵的戰力也太恐怖了,才兩刻鐘就撕開了狼騎的防線,如果不是高順軍團支援及時,將張揚以及狼騎接應出來,他們可能已經被分割消滅了。
不過此時,狼騎也只剩下兩千人出頭罷了,連張揚都着點死在張樑手下,張樑也是實打實的天罡境強者,如果不是因爲張樑召喚五萬撤豆雜兵,消耗太大,只有初入地相境的張揚肯定是死定了。
好在,此時漢軍各部已經列陣完畢,而且求緩的信鷹已經出發,只要再阻擋上一段時間,漢軍各部就會合圍過來了,到時候必定是一戰全勝。
不過此時,曹操他們面臨的最大的危險,並不是張樑那兩萬精銳,而是那五萬戰力不高,但卻人數衆多,且捨生亡死的撒豆雜兵。
以前,面對撒豆雜兵,一直是由劉德軍團,流星營來對付,後來還要加上幽雲騎和長水營,再不就是屯騎越騎之類的,他們對付撒豆雜兵都表現得十分輕鬆。
曹操他們還沒有把這些雜魚放在心裡,現在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的,這些雜魚是弱,但不是無法對他們造成傷害,他們用五個甚至十個撒豆雜兵來換他們一個,都是掙翻了。
而負責對付撒豆雜兵的曹操和劉備兩部,真是很神勇,完全是橫掃,撒豆雜兵完全無法抵擋,看着李存孝,張揚,高順和冀州軍團四部對抗張樑,還陷入苦戰,心裡不知道有多爽。
但打着打着,突然發現不是那回事了,因爲他們突然發現自己部下少了數百人,這很正常啊,打仗怎麼可能會不死人呢。
但那也要看他們面對的是什麼東西,值不值得,面對這些撒豆雜兵,即使滅掉了他們一萬多,曹操劉備都大呼不值。
直到現在他們才明白,撒豆成兵還有幻念戰卒這些東西到底有多坑,用東西換你活生生的命,哪怕他們攻擊力弱些,但只要你無法像中壘營,屯騎,越騎,鋼鐵營以及李存孝部那樣,可以無視力量較低的攻擊,你就難免會出現傷亡,哪怕是死幾個人,都十分不值!
但不值也沒辦法,他們依然要打下去,這就是軍隊,這就是戰爭,只是馬上轉爲防禦,憑營寨的防禦減少自身傷亡,但傷亡肯定是有的,每死一個,他們都覺得心痛,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就這麼被那些東西給消耗掉了。
張樑那邊依然在瘋狂攻擊,不要命的攻擊下,冀州軍團很快就傷亡過半,如果不是宗員率本部支援過來,很可能已經崩潰掉了。
漢軍只好退回大營,借事固守待緩,當然,張樑也無法撤退,因爲李存孝部和狼騎還有很強的戰力,只要他想撤退,李存孝部和狼騎馬上就咬上來,兩條腿的人是不可能跑得過四條腿的馬的。
張樑要成功撤走,首要條件就是打爬下李存孝張揚兩部,但這個任務,顯然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做到的。
李存孝部雖然只有一天賦,但戰力絕不下於雙天賦軍團,而他們之所以可現在還是一天賦,只能說李存孝的心太大了。
東,南兩門的漢軍的收到宗員通過信鷹發來的消息後,都不約而同地直接展開攻城,而西門的漢軍主力,也同樣發動攻城,同時,北軍越騎,河西騎士,林沖的槍騎和弓騎,還有盧俊義本部,總共近萬騎,已經先行出發,繞着廣宗城先行前往支援。
三面攻城,雖然是夜戰,對於進攻方的難度更大,但張樑留在城中的兵力並不多,雖然他們都戰到最後,但絕對的實力差,沒到半個時辰就破城了。
破城之後,劉興岳飛率領本部直撲北門,從內進攻,很快就奪下北門,兩部直撲漢軍北營。
而此時,前行的近萬騎兵也在不久前趕到,越騎槍騎和盧俊義本部對張樑發起衝鋒,但收效甚微,槍騎和盧俊義部的衝鋒強悍,但卻被黃巾拼命攔了下來。
而越騎,本來就不是衝鋒型的騎兵,他們的衝鋒更像是憑自己強悍的戰力強殺過去,雖然黃巾也拼命阻攔,但不到兩刻鐘,越騎還是殺穿了過去,這是絕對的實力差。
至於弓騎,支援曹操他們去了,直接箭雨洗地,而且還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飛射,瞬間滅殺大量的撒豆雜兵。
本來,以他們的技術,根本玩不出飛射的,這個技巧,即使是草原上的外族,也不是都可以玩得出的,在快速飛奔中瞄準射箭,實在是大難了。
所以,他們直接不瞄準了,反正夜冪之中,根本看不清超過百米外的東西,曹操他們拿着的火把除外,黑夜中的火光,太明顯了。
於是,弓騎軍團直接對光源前的黑暗地區進行洗地,別管中不中,洗上一遍先,反正敵人肯定在那區域,從光源前開始洗,然後往這邊慢慢延伸,絕對沒錯的。
當然,不可避免的會對曹操劉備兩部造成誤傷,不過他們本身素質也不錯,誤傷是肯定有的,但並不多。
而這種瞎射,絕對是最消耗箭矢的,弓騎射完兩桶箭後,就不得不退去了,箭矢幾乎打光,只剩下自保的數量,但看不清遠處,纔是最大的問題,幾乎等於廢掉他們的戰力。
其實,這個問題,流星營同樣存在,準確來說,所有靠眼睛射箭的,基本上都存在這個弱點。
這也是射聲和長水一直是禁衛軍的原因,他們沒有這個弱點,即使是打夜戰也沒有關係,戰力也沒有絲毫的減弱。
射聲不是靠眼睛戰鬥的,他們是用耳聽,用精神力鎖定的,至於長水,他們直接將友軍標記上,完全不怕會誤傷友軍。
弓騎軍團退出戰鬥,曹操他們也不在意,因爲弓騎軍團射出的八萬箭矢,起碼消滅了兩三萬撒豆雜兵,再加上他們兩部消滅的,撒豆雜兵已經沒多少了。
最直觀的,就是他們兩部現在完全沒有多少壓力,所以劉備直接拋下曹操,率部砍向張樑以及黃巾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