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請公孫贊出兵騷擾袁紹腹地之外,皇甫超博還在龐統諸人的建議之下,派人前往常山,希望張燕能夠出兵相助。
龐統相信,以張燕的能力,不會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並且,爲了讓張燕能夠出戰,皇甫超博還答應再賣給他三千支大黃弩。當然,只是出售,而不是免費送,只是這個價格比起平時要稍微便宜一些。
如今在皇甫超博的軍中,幾乎每個戰兵營中都有一到兩成的弩兵,在虎賁軍和龍鑲軍中,裝備的大黃弩還是兩石大黃弩,讓弩兵的戰鬥力強了不止一成。
如同龐統所料,張燕在見到皇甫超博的使者後,並未多加猶豫就同意了出兵的請求。
同樣在十五日,袁術軍五萬大軍在進入汝南境內後,突然轉道往東,兵鋒直指下邳國。一時間,天下譁然。正當曹操準備派人責問袁術的時候,袁術的另外一支大軍開始攻入汝南境內。袁術的這一舉動,讓曹操如同吞下了一隻蒼蠅一般難受。
而與此同時,南陽張濟派出他的侄兒張繡領步卒兩萬,騎兵一萬,共計三萬大軍出兵堵陽,早已經得到消息的縱橫天下領着陳到嚴陣以待。
十六日,溫侯呂布大軍出雀鼠谷,抵達永安城下,等待呂布的卻是一座空城,早在幾天前,城內守軍和大部分民衆都由汾水順流而下,直抵皮氏縣城。至於不願意離開的民衆,官員們按照州牧府的要求,給他們分發了一些錢糧之後,便沒有再管他們了。
所以,當呂布大軍進入永安,卻發現官府的倉庫之內沒有粒米,縣衙之內也沒有一文銅錢。倒是縣城之內的尚未離開的百姓手中錢糧都不少,但是呂布在進入幷州之後,已經按陳宮的要求,嚴明軍紀,士卒不得劫掠治下百姓。
如今呂布出兵河東,肯定是抱着佔領河東的目的而來,所以他也不會允許士卒劫掠河東的百姓。
可以沒有想到進入河東面對竟然是這樣的情況,這讓呂布進退兩難。無奈之下,一邊派人從太原運來大軍所需要糧草,一邊領大軍繼續南下。希望能夠在其他城池裡面能夠有所收穫。
可惜的是,當大軍抵達楊縣裡,情況依然如永安一無二,哦,還是有些不同,這裡的民從比永安稍微多一些。接下來的平陽、襄陵都是如此。
此時呂布大軍進入河東足有二百里了,但是數萬大軍確如同遊歷一般,既沒有戰事,更不用說是收穫。可是,接下來,如果再沒有收穫的話,呂布大軍可就慘了。
所以在參軍秦宜和薜蘭的建議下,呂布下令大軍進駐襄陵,然後一邊派人催促陳宮從太原運來糧食,一邊派人繼續南下探查河東其餘城池的情況。
幾天後,太原的糧草終於送到,與此同時,南下打探情報的斥侯也帶來了臨汾和絳邑兩城的情報。讓衆人都鬆了一口氣,兩城都有大軍防守。據周邊領地民衆提供的情報來看,臨汾城內最少有一萬守軍,而絳邑更是有萬餘大軍防守。
按原來皇甫超博的安排,本來是準備只防守皮氏和汾水及其支流澮水以南的諸城。但是河東諸人商議之後,再結合郡內大軍的情況,決定將臨汾和絳邑兩城也納入防禦範圍之內。
絳邑是從河東北部進入南部平原的關健城池,絳邑不守,呂布大軍就可以從這裡直接殺入河東最繁華的區域。張超與河東諸官將仔細商議之後,決定由郡都尉皇甫堅壽領兵守皮氏,鷹揚營副將楊奉領鷹揚營戰兵一校,普通守兵一校守臨汾,而鷹揚營主將田豫則領鷹揚營步卒和騎兵各一校,再加上守兵兩校守絳邑。至於郡城安邑城,則由太守張超和郡丞朱皓兩人負責防守。
商議之後,張超馬上就將衆人商議的結果上報皇甫超博。收到張超的請求後,皇甫超博馬上招集龐統諸人仔細商討張超的方案,最後,幾人都覺得張超的方案可行,所以皇甫超博纔回復同意了河東的安排。
得到皇甫超博的同意後,河東諸將可上着手安排。數日之內,兵馬便安排到位。
九月二十二日,呂布大軍得到糧草補充後,便兵分兩路繼續南下。一路由魏續侯成和秦宜三人領大軍兩萬,沿汾水以西南下,攻打臨汾。另外一路則由呂布親領曹性和薜蘭兩人,統領三萬大軍從襄陵出發,南下攻打絳邑。
至於呂布麾下大將張遼,目前還在雁門征戰,協助雁門太守王楷穩定雁門局勢呢。之所以張遼與陳宮兩人都沒有隨軍出征,也與呂布近幾年順風順水,尾巴有些翹上了天,而軍中只有陳宮和張遼兩人不時給他潑冷水,再加上此次出兵河東,兩人都是強烈反對,所以呂布乾脆就沒有讓兩人隨軍。
呂布心中的想法就是,沒有你們倆,本侯爺一樣可以橫掃天下。
可是沒有想到攻入河東後,根本就沒有收穫,反而需要從太原運來糧草支撐大軍。這讓呂布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卻非常覺得沒有面子。
二十四日,呂布軍兩路大軍幾乎同時抵達目的地。
大軍休整一日後,第二天開始,兩部大軍同時向自己的目標城池發起了進攻。
面對呂布大軍來襲,絳邑和臨汾都已經嚴陣以待。呂布雖然強,但僅僅是在於個人戰力和騎兵的統領方面,對於步卒的統領特別是攻城拔寨方面還是有很大不足的。
曹性雖然不錯,但是與田豫相比,還是有一點差距,再加上絳邑城內足有兩萬大軍,面對呂布的三萬大軍,田豫並沒有感覺到多大的壓力。
而以臨汾的楊奉也是如此,雖然只有一萬大軍,但是這些年在皇甫超博麾下南征北戰,再加上有黃忠龐統諸人的影響,已經非往日那個黃巾賊了。一萬大軍防守兩萬敵人攻城,還是能夠遊刃有餘的。
所以呂布大軍雖然氣勢洶洶南下河東,卻沒有在河東討得半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