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名將——呂岱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80年西晉統一,這段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時期被歷史學家稱做三國鼎立時期,這是一個干戈紛擾、生靈塗炭的時代,也是一個狼煙四起、英雄輩出的年代,無數才俊之士脫穎囊錐,風雲際會,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在三國這個羣雄逐鹿、刀光劍影的歷史舞臺上建功立業、演繹人生,歷史的蒼穹上升起了一顆顆光芒四射的明星,呂岱就是這三國衆多璀璨羣星中的一員。
呂岱(161—256),字定公,東漢廣陵郡海陵縣人,出身士庶,早年爲郡縣吏,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東吳政權元勳重臣之一。
東漢末年,嶺南最大地方勢力代表爲士燮。士燮及其弟士燮、士黃有、士武分任交祉、合浦、九真、南海太守,交州七郡,士氏控制其四。史稱士燮兄弟“併爲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當時貴重,震服百蠻”。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勢力退回北方,孫權向西發展遭到劉備集團阻擊,向北發展暫無勝算,嶺南成爲孫權勢在必得之地。公元210年孫權任命步騭爲交州刺中,率軍剪滅劉表在嶺南的餘部,迫使士氏兄弟歸順。東吳初入交州,政治基礎還較薄弱,還得藉助士氏力量,孫權加封士燮爲左將軍仍領交祉太守如故,這樣嶺南地方勢力就與東吳政權暫時達成妥協,士氏兄弟將曹家招牌換成孫吳招牌,但交州的實際統治仍在士氏手中。因此,交州僅是孫權含到嘴裡而並未真正消化的一塊肥肉,東吳對不稱王的“嶺南王”士燮並未真正放心。
公元220年,呂岱奉命前往南方替代步騭交州刺史職務。呂岱到任之初,首先接受高涼錢博歸降,並且仍沿襲慣例讓錢博做了高涼西部都尉。接着鬱林地方豪強起事攻郡圍縣,呂岱發兵討伐,破之,桂陽、湞陽王金聚衆南海界上起義,呂岱奉詔前往鎮壓,生縛王金傳送京都斬首,部屬歸順萬餘人,呂岱因此遷升安南將軍,封都鄉候。這樣,呂岱一面恩威並施,在不斷削平嶺南地方勢力反抗的過程中積蓄自身實力,一面秉承孫權意旨,努力尋求剪滅嶺南割據勢力機會。
公元226年,交[祉太守士燮去世。呂岱覺得剷除士氏兄弟絕好機遇到來,即向孫權建議徹底解決嶺南問題。孫權採納呂岱意見,乃以交祉“懸遠”作爲藉口,下詔劃分交州爲二,合浦及以北的蒼梧、南海、鬱林等海東四郡爲廣州,以呂岱爲刺史。交祉及以南的九真、日南等海南三郡爲交州,委任戴良爲刺史。封士燮之子士徽爲安遠將軍,調任九真太守,另派陳時接替士徽交祉太守之職。按照當時父死子繼常例,士徽接替其父士燮交祉太守之職方爲正常,但是孫權卻令士徽離開經營多年的老巢,這次明顯不合常理的調動意在激起士徽反抗,以爲出兵清除士氏勢力尋找合法藉口。就在戴良、陳時南下赴任之時,士徽拒不服從調動,自任交祉太守,舉兵發動叛亂,派軍守戍海口武裝拒吳。戴良、陳時中道滯留合浦,派人通知呂岱,呂岱得到消息以後當機立斷,一面緊急上疏請求討伐士徽反叛之罪,一面稱書士徽,“告喻禍福”,發動政治攻勢。當時士壹之子士匡因與呂岱“有舊”,故在呂岱幕下供職,爲了麻痹敵人,呂岱派遣士匡作爲特使趕赴交祉遊說士徽,表示只要士徽“服罪”投誠,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時人對於呂岱這次軍事行動曾提出異議,認爲士氏經營交州多年,已爲一州所附,士徽憑藉父祖影響起兵反抗,此次出兵勝敗難料。呂岱對此胸有成竹,他分析,士徽雖然恃勢判逆,但未料到東吳大軍會如此快速趕至,只要潛軍輕舉,出其不意,速戰速決,一定能夠擊破敵人。如猶豫不決,稽留時日,就會讓他得以從容準備,一面據城固守,一面聯絡七郡地方豪強勢力雲合響應,一旦形成這種不可收拾局面,將難以解決。於是親率三千鐵騎隨即從南海出發,晝夜兼程趕至合浦,與戴良部會合“晨夜浮海”,緊隨士匡之後趕至交祉。正如呂岱所料,士徽聽說呂岱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大爲震驚,一時竟不知所措,走投無路之下,只好聽從堂弟士匡勸說,與其兄士祗、弟士幹、士頌等六人,肉袒奉迎呂岱大軍,呂岱吩咐士氏弟兄穿上衣服,一起前至郡府。次日晨,呂岱設好帳幕,命士徽兄弟依次進入,當着滿座賓客之面,呂岱肅然起立,擁節宣讀詔書,列數士徽罪過之後,一聲令下,將士徽兄弟推出轅門斬首,並將首級通過驛站傳送武昌報捷。
呂岱的“食言”之舉雖然遭到一些封建史家的非議,但無論從維護當時孫吳政權利益還是從穩固中國南部疆土來看,都具有積極意義。當然,嶺南地方勢力不會輕易讓出既得利益,士徽手下大將甘醴、桓治等人率領當地吏民起事反抗,呂岱奮起迎擊,大破甘、桓叛軍,接着乘勝進軍討伐九真。呂岱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他隨即按制“改置長吏,章明王綱”,形成“威如萬里,大小承風”局面,自此嶺南纔算真正納入東吳政權直接控制之下。呂岱以功封番禺候,且升爲鎮南將軍。孫權又將七郡合併爲交州,仍令呂岱爲交州刺史。
呂岱擔任交州刺史期間,多次派官員“南宣國化”,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諸國國王紛紛遣使者至吳朝貢。呂岱遣中郎將康泰及宣化從事朱應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羣島)以及今東南亞一帶凡百十餘國。回國後,康泰著《吳時外國傳》,朱應著《扶南異物志》,記載海外述聞,雖然兩書均已散佚,但這是已知的中國人看外國的早期重要著述之一。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呂岱這次外交行動“從此開始了中國和海南諸國的正式往來……與甘英、班勇介紹陸上西方諸國同是文化史上重大貢獻”。
公元231年,孫權覺得“南上清定”以後,方下令將呂岱調離交州,駐軍長沙漚口。當時僕射薛綜擔心接替呂岱的人不能勝任,爲此專門上書孫權,認爲:交州地區並未真正太平,只是懾於呂岱“方略智計”、“奇數異術”威名,不敢輕舉妄動而已,如果呂岱不再留在嶺南,繼任之人不稱職的話,就可能再度出現“羣惡日滋,久遠成害”局面。果然,呂岱離開交州八年之後,孫權所遣“南討夷賊”將領廖式,殺死臨賀太守嚴綱等人,自稱平南將軍,“合衆萬人”發動叛亂,交州蒼悟、鬱林諸郡再度發生騷擾。爲不貽誤戰機,呂岱一面上表情戰,一面雷厲風行率部輒行,大軍星夜兼程。孫權急遣使者重新追拜呂岱爲交州牧,急調唐諮諸將率部增援呂岱,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征戰,叛軍頭目廖式、費揚等人被斬,呂岱率部“並其支黨,郡縣悉平”後,凱旋還屯武昌。
克靖嶺南對於中華疆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嶺南教地區北隔五嶺,南瀕大海,地域相對封閉,中央政府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一直比較薄弱。奉漢以後,嶺南地方割劇勢力多次反覆脫離中央政府獨立,早在東漢中期,嶺南就已出現“長吏之設,雖有若無”局面,三國紛擾,嶺南地區士氏勢力坐大,隨時可能再度分裂出去。東吳政權恢復對嶺南的實際統治,是中央政權對於地方割據分裂勢力的勝利,呂岱功不可沒。自此,中國南部疆域再次得到明確確認。
嶺南地區“土廣人衆”,物產豐富,盛產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翡翠等,嶺南歸屬孫權以後,不僅爲東吳提供了大量財富以及戰略物資,而且更重要的是從此孫權有了相對穩定的戰略後方,這是孫吳能與曹魏長期對抗,且比劉蜀享國時間長的主要原因。清代歷史學家蔣超伯指出:東吳所以能與曹魏抗衡,呂岱作出貢獻最大。如果沒有呂岱平定嶺南,八閩、百粵就非孫權所有,沒有閩、粵則東吳政權將會陷入四面受敵困境,就會像後來南唐後主李煜、吳越錢叔終爲北宋併吞一樣。東吳正是擁有閩、粵之地,外以大海爲疆限,內有豐饒財富之區,所以支撐時間較長。就此而言,呂岱之功不在魯肅、周瑜之下。
注:史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