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喜得貴子,或許是因爲興奮,或許是覺得前一段時間,自己確實有些鬆懈,決定好好規劃一下將來。
武力暫時不需要發展,那便發展幽州的經濟民生吧!
劉坤帶來了現實世界改良過的玉米、小麥種子,幽州百姓如今也是一年兩收。劉坤也曾指導百姓使用農家肥,至於化肥什麼的,他不打算搞。
在三國世界待的越久,越是喜歡這裡的山青水秀,他可不想污染了這個世界的山山水水,變的個現實一樣,到處烏煙瘴氣。
待到日後佔領島國,將造紙廠,化工廠等污染廠子,全開到那裡,也算是報一報侵華之仇!
(島國的一百多位首領哭訴道:“我們和你有什麼仇,我們是非常敬仰大漢的好人吶!後代子孫作孽,不關我的事吖!)
糧食嘛,再加上紅薯和土豆吧,很多的穿越者,都說這東西在古代也高產,不知道是真是假,暫且弄過來試試。
在沒有化肥的時代,即便是高產,也不可能像現代一樣畝產幾千斤,不過這兩種作物抗旱倒是真的。
對了,還要種棉花,把這個事給忘了,棉花也可以和小麥套種,有了棉花,既可以解決百姓穿衣問題,又可以解決百姓冬天取暖的問題。
不行!不行!
還要在等等,待我登基以後,再拿出此物,以示天降此等作物,讓百姓相信的我正統。
既然這些要等等,就謀略一下北方吧,如今烏丸部族,以及中部鮮卑的部族,經過半年的漢化,已經全部說漢語、執漢禮,馴化成效不菲,下一步可以進行以胡制胡的策略。
不過動用大軍遠征,所耗糧草不是小數目,典韋和關羽要能夠自給自足纔好,在後世,東北三省乃是全國的大糧倉,彈汗山附近也有不少的良田。如今還未至三月,現在去屯田,爲時正好!
揮筆寫下將軍令,喝到:“護衛!”
兩名親兵應諾而進!
“傳令關羽、典韋,將士卒精簡至五萬,多餘的士卒改編爲屯田軍!
傳令,命韓忠、攜帶2000青壯,至富力城關羽處,負責屯田事宜。
命孫仲,率領2000青壯,至鮮卑王城典韋出,負責屯田事宜!”
士卒應諾接令而去,劉坤再次思考起來;
百姓的富足,體現在生產力,一旦生產力超過自身消耗,自然而然便會國富民強,相比而言,金銀並不是很重要。
若是生產力的產出小於消耗,有再多的金銀,也是白搭!所以劉坤從沒有着急去挖金礦,挖玉礦。
對他而言,能從各個豪族手中掏錢出來,比費力挖礦要強。
說起金銀來,劉坤也是來到漢末才知道,漢朝並不缺金,
不要提白銀,白銀在時代確實非常的稀罕,比金還稀有,這個時代的白銀,最大的作用是制器,銀碗。銀筷、銀勺、銀盤、銀首飾等等,白銀並不會作爲錢貨流通,雖稀有,價值並不比金高。
後世很多人不明白,有些人很納悶,爲什麼現實社會缺金,而漢代卻不缺金呢?
這和宋朝以前的朝代不缺銅是一個道理,古代露天礦多吖,開採這些露天之礦,並不會太費力。
早在先秦時期,國家並未統一之時,黃金器物確實稀有。這個時期,出土的金器,多是金箔或鎏金器物等。
但是,從戰國後期開始,以楚國的‘爰金’爲代表,戰國七雄中的楚國、齊國等,因爲地盤中擁有金礦,就已經開始鑄造金幣、金餅等,並較爲廣泛地作爲大宗貨幣使用。
其中,楚國的‘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楚國金幣不僅流通於當時楚國境內,而且通過商業貿易,被帶到其他國家,
例如,1974年,在中國河南省扶溝古城村出土爰金392塊,總重量8183.3克。楚國爰金,以其獨特的方形外貌,而引人注目。
到了秦漢時期,黃金文物更加普遍。
《漢書。食貨志》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規定‘幣爲二等。黃金以溢爲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就是說貨幣分爲兩等,黃金貨幣爲上等,銅錢爲下等,即大量出土的“秦半兩”銅錢。
現代世界,新中國建立以來,在陝西興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餅1枚,含金量達99%,徑5.1釐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
又在陝西臨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代金餅8枚,其中原編號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兩半’字樣。
很顯然,這裡的‘益‘與秦朝‘黃金以溢爲名‘的溢相通,出土文物和史書緊密吻合,說明秦代開始黃金已經是一種法定的大額貨幣。
由於秦朝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黃金貨幣不多,到了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數量與範圍便相當可觀了。
《漢書。食貨志》言:‘黃金一斤直萬錢’,漢代黃金是以‘斤’爲單位鑄造,形狀如餅,漢代一斤合現在250克左右。這種“金餅”是漢代黃金貨幣的主要形制。
金和銅的價值,區分的非常明確,一個金餅約是250克,一枚五銖錢銅錢大約2.5克,重量在100倍左右,而‘一金直萬錢’,一萬再除以一百,金的價格是銅的百倍左右。
漢代金餅的出土的報導遍及全國14個省市,共計26處。
其中西安等地已經不止一例出土黃金。出土範圍極爲廣泛,
2000年,西安北郊的新華磚廠在推土時發現大批漢代金餅,共219枚,平均每枚重量均在250克上下。這次出土佔到了出土總量的一半以上,此前出土的漢代金餅多見於墓葬,多則十幾二十枚,少則幾枚或一枚。
如:湖南風篷嶺漢墓出土19枚,濟南雙乳山漢墓出土19枚,1982年在江蘇盱眙南莊出土金餅25枚。漢代金餅的出土總量已有350枚以上,
除了滿城漢墓出土的小金幣,每個重量在漢制一兩左右以外,基本上都是在漢制一斤左右,誤差不超過15%,含金量都在90%以上,多數超過95%。
這暗合了《食貨志》中‘黃金一斤’的說法,肯定了漢代的‘黃金’就是今天的黃金這個事實。
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漢末時期世家大族通過土地兼併,天下的財富,至少有八成,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
世家大族皆喜歡藏金,靈帝死後,戰火漫天,爲了保證財物不被軍閥掠奪,將其埋入地下,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家族之人,若能存活下來,待到和平時代,自可取而用之,若全家不幸遇難,也不會便宜了旁人。
相對而言,自漢以後,露天礦則被開採的差不多了,確切的說,東漢時期,幾乎沒有露天礦的存在了,後世君王想要開採金,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至於銅就是金的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這個時期的銅,或者書寫的時候,會寫成金,這個金確是指金屬,金錢的意思。
皇帝賞賜的時候,若是說,賞千金,封萬戶侯!
這會是一千斤銅嗎?笑話!至少也是等同於1000金的貨物。
古代的金並不想現在這樣貴,大家買一個幾十克的金鍊子,需要一兩萬,覺得漢代動不動就幾百幾千金,有些不可思議。
漢制一斤黃斤,在漢朝等於10000枚銅錢,一萬銅錢的購買力,大家應該不會驚訝了吧。
——————————————————————————
不好意思,這一章扯的有些遠,抱歉抱歉!大地寫了不少廢話,就是不想一些讀者被誤導,認爲漢朝的金就是銅,說出去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