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才,這是剛剛衛家人送過來的信。”議事廳內,高順和戲志才兩人正坐在着,分析着接下來的局勢,這裡面,坐在下首的還有一個杜畿。
“伯候,你也看看,”看完信後,戲志纔將信件遞給了杜畿。
“報,徐將軍回來了。”門口傳來了傳令兵的聲音。
“有請。”
隨着高順的命令,徐晃從外面進來,看到裡面正做着高順等三人。
“徐晃,辛苦了,坐下說說看,你那邊的觀察到的情況怎麼樣?”高順看到徐晃走進來,忙問道。
“回稟將軍,自從衛平回到衛家,從衛家裡面出來了三撥人,”徐晃坐定後,就開始彙報一路跟蹤衛平得到的情報,“其中,第一撥出來的人馬,最後出了城,繞了很久,到了一座山裡,山裡面駐紮了一支軍隊,不是董卓的軍隊,也絕對不是白波軍的人,想來是和衛家聯繫上的袁紹的軍隊。”
“看來衛家如軍師說的一樣,最後還是選擇了觀望,”杜畿聽到徐晃如此說,自顧自地分析道。
“徐晃,繼續。”高順也贊同杜畿的分析,點了點頭。
“他們第二撥人,出來是直接奔太守府而去,從太守府出來後,就看見牛輔的人馬被派了出來,而第三撥人則是在第二撥人回到衛家之後,押了一批貨物出城,也就是那時,衛家的信件也隨之送出,送到了將軍這裡。”徐晃彙報着自己跟蹤的情況,“而第三撥人馬,最終確認是給白波軍送了一批糧草。”
“主公,兩個條件這衛家都做了,只不過不是我們預見那樣,不知道第三個條件……”戲志才被叫來的時候,信件已經在高順手上了,而信件上也答應了高順,站在高順這一邊,並沒有提做了些什麼,給的答案很模糊。
而徐晃被派出去打探消息,也是以防萬一,其一,徐晃這批人畢竟還是董卓軍隊的打扮,即使被發現,也方便行事,其二,說給衛家三天時間考慮,其實也不是完全就把主動權轉到衛家的手上,而是派人盯梢,如果衛家做了某些不是軍師預料的安排,沒有什麼特別行動,也不去太守府而派兵的話,估計徐晃就會主動派人回來報信,做第二套打算,現在,也算按照軍師的預計,只不過多派了人,去通知高幹等人先行撤離而已。
“退婚婚約已經收到了,已送到昭姬那邊了。”想着蔡琰看到退婚婚約激動的樣子,高順就特別開心,“胡才那邊也派人過來了,說是衛家也按原來的約定,提供白波軍糧草。”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倒是可以考慮如何拿下河東,不過我們人太少了,幷州纔是我們首要的目標,”戲志才知道高順心裡面有蔡琰,像高順這樣的人,雖然不會因爲女人而放棄自己的兄弟,但如果心裡太過掛念的話,也會影響高順的判斷,因此,得到高順肯定的回答,戲志才纔開始算計起下一步。
“的確,這麼久了,我還是很擔心幷州那邊,”說着,高順想起了郝萌、張遼他們這些人,到底幷州的局勢如何。
“主公,我這裡有個建議。”杜畿在那裡思量了很久,總算鼓起勇氣說話,畢竟,現在的自己或許纔算是被高順真正劃到了智囊團,而杜畿現在有一個想法,不過,這個可能影響到河東未來的發展,影響比較大而已。
“伯候,有什麼你就直接說,”高順看到杜畿有點忐忑,給他鼓勁。
“我想留在河東。”杜畿說完,看着這一個個人都很吃驚。
“你先說說你的想法。”高順自然也被杜畿的話驚到了,但也想聽聽杜畿接下來會說些什麼,畢竟,杜畿也是一個有想法的人,而且頭腦挺好使的。
“主公,是這樣的,如果我們都離開的話,這河東的局勢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都不可能第一時間知道,況且,也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有利於我們的行動,”杜畿說着,看到每個人都在認真聽自己在說話,斟酌着考慮接下來的話語,“河東對於我們幷州非常重要,落在董卓手裡尚好,畢竟董卓在此刻還不會派軍隊征討幷州,現在的董卓不敢對外動武,主要是以守爲主,而河東如果落在了袁紹的手上,以袁紹現在對主公的態度,肯定會對幷州進行封鎖,幷州那麼大的地界,沒了河東作爲踏板,光糧草就會成爲一個大問題,不出一年時間,幷州能否再立足大漢,都會成爲一個問題。”
高順自然知道杜畿所指,幷州一向以來,都處於民族紛爭的局勢,能夠種植的田地太少了,所以,幷州的軍民,多是靠着與洛陽或冀州等地交換糧草,才得以生存,如果河東也被袁紹給佔領,那高順想要再從中原等地方獲取糧草的話,就是難上加難了。
“河東的確重要,不過,現在我們得到了白波軍的支持,衛家以及其他世家應該也不會再靠向袁紹,況且,牛輔這邊也仍實力雄厚,河東應該不會出問題的。”高順的話又繞回到了河東的現狀。
“主公,如果我們不在河東,白波軍是否還會支持我們?衛家以及其他河東世家會否就投奔袁紹?牛輔的人馬也會有部分轉到洛陽,到時能否在守住安邑,這些都是問題,如果這些都發生了,我們的後路可就退了,難道主公想帶着我們往北走?”杜畿一波一波的說着,沒有被高順的話給壓回去。
“的確,伯候說的也是我所想的,不過,幷州也很重要,”戲志才這時也插話了,也肯定了杜畿所說。
“主公,留我下來,我在河東來協調各方勢力,”杜畿說着,看向高順,最後的這個決定還是要看高順。
什麼危險之類的話,高順並沒有說,既然情況已經清楚了,接下來的是該如何佈局,“伯候,那你就留下來,我讓興霸也留下來保護你,如果有什麼情況,走水路回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