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奔赴南陽上任之後,李易又在東海郡停留了足足半個多月方纔帶着大軍啓程北上。
這半個月裡,在糜竺、陳登、趙昱、曹豹這些人的帶頭下,徐州官員,無論文武品階高低,整體上非常配合李易的工作,少數對李易有不滿的,比如孫乾這些類人,基本都在李易入城之前就被陶謙批准了辭呈。
對於這些人,李易展現了他寬宏大度的一面,不但沒有爲難,還送這些人馬車、書籍,甚至是路途花銷,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這些人對他的敵意。
當然,李易作爲上位者,自然不可能全是溫和的一面。
有糜竺和陳登這些“內賊”的配合,在進入徐州前李易就拿到了一張名單,上面都是對他極度不滿,公開抨擊,甚至是厭惡仇視他的官員以及世家。
李易接管徐州之後,名單上的官員大多辭官歸於田園,對於這些人李易沒什麼好說的,不會爲難分毫,但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卻是一邊在心裡罵着李易,一邊穩穩的坐在官位上不動彈,這對李易來說就有點無法忍受了。
李易從來都是個有點小氣的人,向來都是他算計別人,現在有人一邊罵他,還一邊吃他發下的俸祿,世上哪有那麼便宜的事?
於是,這些官員一個不剩,全都被李易藉着查賬反腐的名頭給擼了下去,其中貪贓枉法嚴重,或者藉着權勢魚肉鄉里的,都被李易以爲民做主的名義給砍了腦袋,少數問題比較少,不至於丟官的,李易就讓人從他們的家人親戚身上下手,結果就是這些被李易擼下去的傢伙沒有一個是冤枉的,李易完全是按照律法辦事,根本沒有打擊報復。
收拾官員之後就是世家,這就更方便了,那些劣跡嚴重,甚至是惹得百姓怨聲載道的,直接兵馬上門抄家,對於劣跡不大的,李易的手段也相對溫和,叫人查一查他們名下的田產與丁口,看看實際數目與官府的記錄相差多少,該沒收的就沒收,然後再瞧瞧家裡有沒有窩藏兇犯甚至反賊,然而亂世的世家之中,誰家裡沒幾個揹着幾條性命的猛人?
於是,又是一查一個準,一批站在李易對立面的世家倒了血黴。
這些發生在徐州的事情雖然看起來有點折騰,但因爲準備工作充分,處理起來其實是非常效率的,並沒有花費多少經歷,許多時候李易喝喝酒,睡上一覺,第二天睜眼就有人把事情給他辦妥當了。
真正叫李易在意的事情,卻是全都在北邊。
首先,按照李易與他麾下文武的預判,袁譚與顏良得知他的到來,且是一路勢如破竹,應該主動退兵纔是,若是繼續固守青州,簡直是自絕後路,與求死無異。
所以,李易原本的打算非常好,等袁譚前腳退走,他就帶兵接收空城,對外就說這城池是他從袁譚手裡打下來的,然後以此跟田楷扯皮,扯到田楷認慫。
可讓李易沒想到的是,袁譚的確撤兵了,但他只撤了一半,如今袁譚主力全都聚集在了濟南一帶,儼然一副要死守的架勢。
爲此,李易特招衆人商議,他懷疑袁紹有詐,甚至暗中往青州增派了大軍,但幾次斥候查探之後,並未發現青州兵馬數目有增多的跡象。
李易又懷疑袁譚暗中與對頭握手言和,勾結了臧霸或者田楷,共同對抗他這個強敵。
李易疑心很重,擔心陰溝翻船,便命人警告臧霸不可自誤,這次態度強行,效果更是不錯,臧霸似乎感覺到李易即將北上,他已經沒了迴旋餘地,終於表態願意歸附李易,並放棄手中兵馬。
只是臧霸額外提了一個要求,他希望李易可以承諾殺盡曹操與夏侯兩家族人,爲開陽,以及彭城被屠殺的百姓報仇。
對此,李易再三斟酌之後,只答應今後會殺曹操,但曹操與夏侯族人並不會被牽連在內。
三國英雄之中,曹操是李易比較喜歡的,這點還在劉備之上。
可是李易殺劉備的時候有負罪感,而對於曹操,李易或許會覺得可惜,但下手的時候絕對不會有分毫的心理負擔。
單是曹操一夥人在徐州乾的事情,就足夠把他的九族滅上好幾遍了。
但是,殺曹操是罰,而不是恨,李易還不至於滅人家滿門,更何況衝着夏侯涓,還有被他早早預定的曹操那幾個閨女,這叫李易怎麼下狠手?
所以,李易答應的只是殺曹操一個。
消息送出之後,臧霸很快就有了回覆,他沒有在這個問題上與李易討價還價,畢竟臧霸拖到現在才表態,他也害怕要求太多,惹惱了李易,讓李易在收拾曹操之前先把他給辦了。
然而,臧霸不知道的是,李易收到他回覆之後,並沒有太過歡喜,李易依舊在猜測袁譚是否用什麼條件打動了臧霸,兩人聯手在青州給他設下了圈套。
李易身邊的人也不認爲李易的懷疑是杞人憂天,實在是袁譚留在青州的勝算太小了,既然袁譚敢戰,必然有所倚仗,懷疑到臧霸身上很正常。
除了這兩者,就是青州田楷那邊,李易再次提出去青州助戰,依然被田楷嚴詞拒絕,堅決不允許李易干涉青州內部事務,這讓李易很是不快。
袁譚收縮兵馬的時候,田楷就沒有追擊,直到現在也是按兵不動,擺明就是想看李易與袁譚先做過一場,他好趁機參與,或者是乾脆漁翁得利。
就田楷的立場來看,他的做法沒錯,可李易就是感覺很不好。
雖然李易現在還不願與公孫瓚敵對,可如果田楷真的不給他面子的話,李易也只能撂下臉皮不要了,反正他與公孫瓚中間還隔着袁紹呢,李易不信公孫瓚的兵馬能跨過冀州來跟他打仗。
至於田楷本人,袁譚能如入無人之境一般,輕鬆打下小半個青州,這樣的人才白送李易也不稀罕。
徐州的情況大抵就是如此,壞消息居多,唯一的好消息也被李易懷疑有詐,整體情況不怎麼樣,但好在李易自身的優勢夠大,北邊的現狀並不會對最後的結果有實質性的影響,更不至於壞了李易的心情,因爲除青州外,其他地方還是有不少好消息的。
李易最先知道的,是東郡河北諸縣發生的民變。
最初聽到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許多人,特別是徐州本地官員都以爲這是李易的手筆,是李易叫人在東郡煽風點火,給袁紹添麻煩。
然而李易自然明白,東郡的事情雖是因爲免賦稅的事情而起,但真的不是他的安排。
思慮了一番,李易對此事不承認,也不否認,一邊偷樂,一邊叫人給臧洪寫了一封長信,以一副襄侯愛世人的口吻說亂世民生不易,雖偶有叛亂,也是生活所迫,是無奈之舉,民心依舊向善,所以請臧洪用心教化百姓,切莫對無辜百姓舉起刀兵,只要東郡百姓安好,他李易就替東郡百姓謝過臧洪了。
李易去這封信沒什麼明確的意義,主要就是給袁紹添堵,他很愛惜百姓不假,但百姓在他心裡卻有着先後主次之分,最重要的自然是他治下之民,那些不在他治下的,暫時只能抱歉了。
除了東郡,還有一個好消息是郭嘉送來的。
大約一月之前,交趾太守士燮備下重禮,裝了整整二十輛馬車,外加六頭大象,由士壹帶着北上,作爲交好李易之用,並順便求購紙張。
這一行人一路北上,一路聽着李易的各種戰績,最後更是知道李易已經是大將軍了,讓士壹受了很大的刺激。
於是,士壹一行人到長沙的時候,去見了一趟蔡瑁,商談之後,士壹這一行使者就改了名目,從交好求購,改成了爲大將軍賀,打着交州旗號,牽着大象,一路上招搖好不熱鬧。
郭嘉給李易寫信說明了情況,建議李易修改部分對外方略,在今後開始交好交州。
自李易到了荊州,他一直都很在意與周邊勢力的關係,更是一早就定好了不同階段與天下各個勢力之間的相處方式,也正是因此,李易雖然一步步的打下了許多的地盤,卻從未出現舉目皆敵,被天下諸侯圍攻的悲催場面。
而交州作爲荊州的鄰居,李易自然也有着相應的佈置。
交州在大漢最南,很是偏遠,且道路難行,將交州收入麾下,李易獲利很少,反而要擔負許多負擔,相反,放着交州不管,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師上,交州都對荊州沒什麼威脅。
所以李易一開始就對交州不怎麼感冒。
當時擔任交州刺史的,是名將朱儁的長子朱符,是朱皓的兄長,同樣,朱符也是心向大漢的。
因爲有個好爹,再加上天高皇帝遠的緣故,朱符這人在交州做事很是霸道,雖然是大漢的擁護者,卻也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很是不得民心,李易當上荊州牧之後,按說朱符應該主動表示慶賀一下,但事實上卻是一點動作都沒有,甚至坊間有傳言,朱符曾當衆嘲笑李易出身,說李易根本就是沐猴而冠。
於是,綜合考量之後,李易最終把交州定位在了一個不冷不熱,不聞不問的關係上,朱符也很“配合”,幾年過去,兩邊的高級別官員基本就沒什麼往來。
這一情況直到朱皓被許褚撞死發生了改變。
李易擔心朱符會興兵爲朱皓報仇,就知會了郭嘉和蔡瑁,讓他們在南邊加強戒備。
但也只是加強戒備而已,交州位置太偏了,路又不好走,對荊州的威脅非常有限。
然而,朱符的兵馬沒有北上,反倒是士壹帶着禮物來了。
按照士壹的說法,在朱皓死亡的消息傳入交州之前,朱符就因爲對百姓壓迫太過,引發內亂,於混亂中被百姓殺死。
郭嘉在信中告訴李易,士家在交州勢力很大,也很愛護百姓,在當地非常有威望,所以,儘管沒有直接證據,但朱符的死怎麼看都有士家的暗中參與,最起碼也是知情者,
而且,朱符死後,交州的軍政大權幾乎全部落在了士家人手中。
郭嘉推斷,交州變故中士家扮演的角色或許並不光彩,甚至還是無奈之舉,儘管最終獲利巨大,但也因此揹負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還有李易這個強的不講道理的鄰居在,他們怕是睡覺都不踏實。
所以,郭嘉認爲士家割據自立的可能性非常小,這次給李易送重禮,其實就是一種主動服軟,找靠山的表現。
於是,郭嘉建議李易當對士家進行拉攏,至少要安撫士家一下,保證交州數年內不出變故,那麼等李易打敗袁紹,再西進掌握朝廷之後,只需一紙調令,一個侯爵,就能夠輕易收服交州。
李易認爲郭嘉說的很有道理,而且他記得歷史上士燮最後好像是投靠了孫權,而他如今的勢力已經遠遠強過孫權,將來還怕不能收服士燮?
也就是交州太遠,管理起來太麻煩,不然李易覺得自己直接任命一個交州刺史,多半也是可行的。
於是,幾番斟酌之後,李易上書朝廷,先是對朱符的意外身亡表示了惋惜與心痛,然後又言明地方上不可一日無官,否則民亂再起,恐釀成大禍,幸有交趾太守士燮世代忠良,且爲人寬厚有度,禮賢下士,深得交州百姓愛戴,正好穩定交州民心,所以,李易舉薦士燮爲交州刺史,希望朝廷可以應允。
除去這一封正式上書之外,李易還分別給伏完,以及士燮本人寫了信。
李易告訴伏完,他舉薦士燮是害怕有人在交州安排人手,對他不利,希望伏完可以讓朝廷明白他的苦衷。
當然,這只是翁婿二人的配合,實際上,李易在上書的當天,就以大將軍的名義給士燮發了一道正式任命,任命士燮爲交州刺史。
李易相信,士燮多半不會拒絕這道任命,而一旦士燮接了,基本就沒回頭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