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閣下姓甚名誰?”就在這時,文聘出言問到。
雖然文聘對他叫什麼並不敢興趣,但今後還得在一起共事一段時間,總不能一直叫人家閣下。
就算倆人再不對付,至少面上得能過得去,要不然就有點太不像話了。
“在下姓李名鬆。”這將領答道。
隨着城門開啓,李鬆率部緩緩開進了這處小城。
片刻後,城門處突然傳來了一陣喊殺聲。
“將軍,這夥人不是咱們的人!”一個渾身是血的士兵跑到城樓上稟報。
面色鐵青的文聘聽後並未說話,而是直接提刀衝到城下。
但此時想要奪回城門,已經成了無法完成之事。
文聘長嘆一聲,帶着荊州軍迅速撤離了此處。
李鬆倒是並未追擊,直接將文聘一行人驅逐出了這處城池。
這李鬆正是劉備手下的一名將領,而此次計劃,自然是出自諸葛亮的手筆。
雖然與蔡瑁接觸不多,但諸葛亮卻是對此人頗爲了解,正是因爲了解蔡瑁的性格,所以諸葛亮交待李鬆的話才能騙過文聘。
“此役,皆是本將之過錯,回到襄陽後本將自會向蔡將軍請罪。”文聘黯然道。
“將軍,話不能這麼說,就算沒有劉備軍假扮的援軍,咱們也守不了兩天了。”高仙芝勸道。
“不必多言。”文聘搖了搖頭,並未多說。
月色朦朧,照的山間小路影影綽綽。
文聘率部挑小路山路疾行,生怕遇見追兵或是伏兵。
僅是一個夜晚的時間,文聘便已率部趕了一百里路,抵達了荊南一處兇名昭著的山谷。
這山谷名爲“盤龍谷”,只要穿過了這盤龍谷,文聘一行人便安全了。
此處有無伏兵,文聘不得而知,但想要從這條路回到襄陽,盤龍谷乃是文聘一行人的必經之路。
這山谷雖然名爲“盤龍”,但它和龍其實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只因爲山谷彎彎曲曲,從崖頂向下眺望,形似一條蜿蜒曲折的龍,故此得名盤龍。
谷中的山路崎嶇坎坷,最狹窄之處僅有一丈左右,甚至就連馬車都無法通行,需要士兵們將車上的糧食卸了把馬車擡過去,由此可見這山谷有多狹窄。
若不是爲了抄小路抄近路,文聘是說什麼也不會走這條路的。
天色漸明,見將士們疲憊不堪,文聘便下令原地休息,埋鍋造飯。
草草填飽了肚子稍作休息後,文聘便下令繼續趕路。
先前文聘已經派出了數波斥候,確認並無異常。
但此處地勢險峻,文聘還是囑咐將士們小心提防,不可大意。
“山路陡峭,本將在前開路,高將軍、邢將軍居中,沐將軍斷後!”文聘長刀一指,口中高聲喝道。
“將軍,這種地形還是讓末將來打頭陣吧!末將和末將的騎兵,都是應對這地形的行家。”高仙芝勸道。
高仙芝此話並未是無的放矢,這位可是大唐著名的“山地戰之王”。
高仙芝的一戰成名之役,正是千里奔襲小勃律之戰。
小勃律原爲唐朝屬國,是吐蕃通往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贊普將公主嫁與小勃律國王蘇失利之爲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諸國,故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於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進貢。
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天寶六年,也就是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爲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攻打小勃律。
當時步兵皆有私馬相隨,於是高仙芝率軍從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出發。
這一路遠征走了100余天,終於到達特勒滿川,也就是瓦罕走廊。
也正是從此處開始,高仙芝打開了他人生中最壯麗的篇章。
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趙崇玭從北穀道;撥換賈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一起從護密道,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於吐蕃連雲堡。
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內有兵千餘人駐守,城南又因山爲柵,柵內有九千多兵士據守。
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正是早晨,河水低緩,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迅速涉過了婆勒川。高仙芝對邊令誠說:“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
連雲堡守兵連做夢也不曾想到唐軍會從天而降,遂驚慌依山拒戰,炮石檑木如雨。
高仙芝命令郎將李嗣業率一隊陌刀兵,攀援直上。
高仙芝給陌刀將李嗣業下了死命令:“不及日中,決須破虜。”
關於李嗣業攻城的記載如下:“引步軍持長刀上,山頭拋礌蔽空而下,嗣業獨引一旗於絕險處先登,諸將因之齊上,賊不虞漢軍爆至,遂大潰,填溪谷,投水溺死,僅十八九”。
僅僅兩個時辰,未至中午,唐軍便已攻佔其城,斬首五千餘,活捉千人,繳獲戰馬千餘匹,戰備輜重數以萬計。
高仙芝欲乘勝追擊,攻入小勃律內地,監軍邊令誠畏懼,死活不肯進軍。
高仙芝只好留下老弱兵二千人,讓邊令誠領着守城,自己率兵繼續前進。
而後,高仙芝俘虜小勃律國王及公主回國,唐玄宗斬小勃律國王於長安。
在世界範圍內,針對這次高寒遠征戰役的評價和讚譽向來都是極其高的。尤其是英國曆史學家斯坦因更是推崇備至,並將此役與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戰役相比,並評論有過之而無不及。
斯坦因還特意實地考察了高仙芝的遠征路線,此舉再一次把唐書中關於高仙芝短短几百字的戰事記錄推向了世界範圍內歷史地理的學術理論高峰。
見高仙芝態度堅決,文聘便點了點頭道:“即是如此,那你便在前開路,本將居中策應,統帥全軍,雖然斥候沒有查出什麼異常來,但還是要小心行事!”
“末將領命!”高仙芝拱手道。
“爾等需得各司其職,哪個敢疏忽大意,定斬不饒!”文聘高聲喝道。
隨後文聘等將便各自按照調度行軍,高仙芝手提長刀,引三千兵馬在前開路。
文聘領五千兵馬隨後而行,再向後是邢道榮的中軍,最後則是負責殿後的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