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十萬大軍直撲江東,加上前往廬江支援張遼的五萬兵馬,諸葛亮這次動用了十五萬的兵力,比劉玉南下荊州的時候,還要多兵力。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勢在必得。
荊州世家每一個人都是在期待着諸葛亮可以勝利,那麼他們就可以在戰後弄得最大的好處。當然了,這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諸葛亮那麼多的兵馬殺往江東,孫策的反應是最大的,他不認爲諸葛亮有這個的兵力。諸葛亮帶領十五萬大軍過來攻擊江東?他有那麼多的兵力麼?連神武皇帝親征荊州,雖然號稱百萬大軍,到後來調查清楚之後,頂了天就只有十五萬兵馬。在這個時代,爲了給敵人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一般都不會把具體的兵力給公佈出來的,幾乎所有的領軍作戰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兵力誇大,這樣就可以形成力量有着懸殊對比的局勢,對敵人的士氣很是打擊。
柴桑城的江東軍頓時陷入了慌亂。特別是柴桑的江東軍士兵,他們都沒有想到荊州劉軍會動用了總數十五萬大軍對付江東啊。柴桑城現在有的兵力,經過孫策和周瑜的多方努力下,現在是有四萬兵馬。要說這死萬兵馬雖說良莠不齊,但是要守住柴桑城不是很大的問題。本來是六萬兵馬的,但爲了攻打廬江,孫策給了太史慈兩萬多的兵馬。可最關鍵的是,柴桑現在幾乎已經是沒有水軍了。諸葛亮那麼多的兵馬,其中還有大量的水軍,那這樣的仗還怎麼打啊。士兵的士氣急劇下降。士兵們很多都是目不識丁的,他們可不是像孫策這些人一樣,從小都有讀過書,懂得一些道理的。聽說那麼多的兵力來攻打江東,能不慌亂麼。要不是孫策一直都是管軍有方,恐怕都會出現逃兵了。
現在的孫策早就嚴密讓人觀察着士兵的動靜,士氣下降的問題,對孫策來說是很大的影響。還沒開始打,士氣就受到了影響,對孫策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孫策和周瑜當機立斷地派出人馬闢謠。
通過孫策的努力,江東軍的軍心安定了下來。士兵們都知道了荊州劉軍是誇大實力的,其實沒有太多的兵力。但其實來講,孫策也不清楚諸葛亮有多少的兵力。只是據阻攔劉軍援軍的江東將領彙報,單單這支援軍的兵力就達到了四萬之上。孫策也得知了劉軍援軍爲首的武將乃是南陽守將張繡。一個名聲不是很響亮的西涼武將。孫策對張繡還是有一定的瞭解,對張繡精於騎兵的能力是知道的。好在江東地形不適合騎兵奔襲,孫策倒是認爲攔住張繡繼續前進,是不成問題的。
周瑜和孫策琢磨了一會之後,感覺諸葛亮採用的兩面夾擊之策,兵力應該是對等的,也就是說諸葛亮親自領軍的這邊,應該是兵力在四萬到五萬左右。這樣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周瑜也是有依據的,從荊州的兵力和錢糧等等因素分析出來的結果。周瑜斷定諸葛亮是逼迫江東兩線作戰的意圖,把江東的兵力分散出來,這樣有利於劉軍的突破。加上江東的精銳水軍,已經在赤壁大戰之中幾乎損失殆盡,諸葛亮有這樣的意圖也是很正常的。
孫策深思熟慮之下,認爲周瑜說的很有道理。如果諸葛亮不是採用兩面夾擊的策略,爲何要派張遼秘密偷襲廬江,得手之後又馬上派出了大量的援軍。孫策都有點慶幸自己手下的將領都是有點能力的,能夠死死的擋住張繡的援軍,避免了孫策陷入兩面夾擊的處境。
孫策覺得要是諸葛亮只有四、五萬兵馬,那麼他還是有勝算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另一邊的江東軍,死死地守住,不能讓張繡帶領的援軍趕往廬江就好。
一想到諸葛亮就只有這麼點兵馬,孫策心情大好,他現在就不怕諸葛亮對江東動手了。孫策認爲廬江是一定會被奪回來的,除了太史慈之外,還不是有曹軍的幫忙麼?到時候廬江被奪回來,再調轉槍頭對準張繡的援軍,擊破諸葛亮兩面夾擊的幻想。
這個定論得到了孫策麾下大多數人的肯定,就連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覺得自己弟弟沒有那麼多的兵力,絕對是唬人的。
周瑜和孫策等人決定在柴桑境內和諸葛亮大戰,利用自己這邊熟悉地形的絕對優勢,把諸葛亮不斷地削弱,最後一舉擊破。
只要打贏了這仗,江東可以獲得數年的安穩,神武朝廷想要再次聚集兵力對付江東,也沒有那麼容易了。
江東的孫策等人可能忘記了有一種策略叫做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諸葛亮完全就是不按照套路來的。
諸葛亮並沒有選擇誇大兵力,而是光明正大的將自己的虛實都給說出來。這是諸葛亮故意的。他算是摸透了孫策和周瑜的心思,之前當今陛下御駕親征都選擇誇大兵力,那麼孫策和周瑜一定也會覺得諸葛亮在誇大兵力,對諸葛亮會有所輕視。輕視敵人,那麼失敗的機率就大了。諸葛亮爲何讓張遼突襲廬江?因爲廬江這裡是江東的糧倉之一,拿下了這裡,那是對孫策一個大大的打擊,可以吸引到孫策的大量注意力。同時也有分散孫策兵力的意圖在那裡。當然了,讓周瑜和孫策認爲劉軍選擇兩面夾擊的策略,也是諸葛亮最想要的。虛實之間,不斷轉換,諸葛亮玩得十分溜。
孫策對諸葛亮的兵力不信任,認爲諸葛亮是在誇大兵力,諸葛亮相信,到時候自己的大軍登岸,和江東軍交戰的時候,看孫策的還能保持鎮定否。
荊州通往江東,順江而下,諸葛亮的大軍也就花了半天的功夫就出現了江東部隊的視線之中。
能夠有這麼快的速度,那是因爲江東已經沒有多少水軍擋住劉軍。剩下的那麼點水軍,孫策留着有大用,現在派出去阻擋諸葛亮,那是給諸葛亮送軍功。
沒有收到阻攔的諸葛亮自然是快速到達柴桑郡的長江邊了。
當十萬大軍師出現,龐大且密集的戰船出現。江東軍每一個人的臉色都變得不好看了。孫策之前就已經針對諸葛亮的攻擊而做好了相應的防守部隊,有好幾道防線,層層疊疊,相互呼應。
這樣的佈置是沒有想到諸葛亮有那麼多兵力的前提。
諸葛亮看着不遠處的江邊,發現了江東的防禦不知,頓時輕輕發出了冷笑。
“孫策啊孫策,你還是小看了吾!”諸葛亮似乎在嘲笑着孫策的的自大。
諸葛亮轉身對着關羽和張飛說道:“關張兩位將軍,本軍師現在就任命你們爲先鋒大將,登岸之後,各自率領一萬兵馬,互爲犄角,直撲柴桑城!”
關羽張飛馬上站出來,他們最喜歡呃呃呃就是當先鋒大將了,這是對他們的認可,拱手說道:“末將領命!”
“張允帶領兩萬水軍在此鎮守,務必保證我軍後路。”諸葛亮下令道。
對於這個安排,張允是十分喜歡的。諸葛亮讓他在後方呆着,這樣又安全,又有軍功可以拿,實在是太他孃的痛快了,張允當然是欣然領命了。
但是對於張允這人的能力,諸葛亮是清楚的,他知道張允的小心思。加上這次對諸葛亮來說,水軍的作用不是很大,所以諸葛亮纔會讓張允帶領水軍留在後方的。
張允的進攻實力不高,可防守還是有點水平的,要不然也不會混到荊州水軍高層了。諸葛亮就是看中他的這一點。
“張允將軍,本軍師希望你能夠死死的守住後方,要是江東軍前來襲擊,只需以弓箭手遠程擊退即可,千萬不可輕舉妄動,中了他們的算計。若是有力不能及之事發生,可以打開這個錦囊,按照其中的計策行事。”諸葛亮對張允還是有點不放心,還特意吩咐了張允一些細節,順便給了張允一個錦囊。
張允的老臉有點紅了,諸葛亮這是對他深深的不信任。關羽和張飛是向張允投向了鄙視的眼神,他們對和張允同爲戰友,感受了恥辱。可張允一直都是信奉安全第一的,諸葛亮的辦法,絕對是很安全的,所有張允是無所謂了。
張允厚着臉皮接下了諸葛亮的錦囊,拱手笑道:“多謝軍師!”
安排好張允和後方的安全之後,諸葛亮大手一揮,說道:“其餘人等,跟隨本軍師作爲中軍,穩步前進!直搗柴桑!”
文聘帶領剩餘的武將,拱手說道:“我等遵命!”
安排妥當之後,劉軍的船隊就直接靠岸了。
鎮守江邊的江東軍部隊,爲首的將領乃是周泰。他看到這麼多的劉軍,一開始是震驚的,但後來則是憤怒了。周泰心中大罵劉軍無恥,居然耍手段欺騙他的主公。周泰的手底下是一部分水軍的,可現在看來,這點水軍要是向諸葛亮帶領的船隊進攻,那是傻子纔會做的事情。
周泰向來不怕死,就帶領着部隊在江邊準備抵抗劉軍。
可惜啊,他的兵力實在太少了,劉軍在登岸之前就用幾輪羽箭打擊,就把周泰的幻想給擊破了。
周泰不怕死是真的,但他卻不會選擇白白犧牲的。無法抵抗劉軍登岸,周泰只能選擇後撤,給柴桑城的孫策傳回這個壞消息。
稍一登岸,張飛和關羽就各自帶着一萬兵馬,快速奔殺出去。張飛和關羽很久沒有大展身手了,身上的骨頭都感覺要生鏽了,這一次他們的戰意很是高漲。
兩個世間頂尖的武將作爲先鋒大將,諸葛亮也真是夠奢侈的。孫策和周瑜佈置的防線,對關羽和張飛而言,簡直就是輕輕鬆鬆。張飛和關羽一旦遇到江東軍的埋伏,頓時興奮得不要不要的,他們都主動尋找江東的部隊,以求可以大大的發泄他們心中的戰意。
這樣一來,倒黴的就是孫策和周瑜佈置的那些部隊了,他們不斷地被張飛和關羽給擊敗了。
江東的防線被擊破了,諸葛亮帶領的大軍,不斷地向着柴桑城靠近。
收到這樣的壞消息,孫策和周瑜等人都是震驚了。
周泰現在跪在孫策的身前,向他訴說着自己看到的一切。
“你說什麼?諸葛亮這次帶來的有十萬兵馬那麼多?”孫策手都要顫抖了,諸葛亮居然玩真的。
周泰發誓道:“主公,末將用自己的腦袋來擔保!但凡有半句假的,請主公殺了末將。”
此言一出,滿堂的江東英傑都是沉默了。
孫策沒有想到諸葛亮沒有誇大兵力,而是實打實的將兵力都說了出來,和他之前預估的四、五萬兵力完全搭不上啊。孫策暗罵諸葛亮太實誠了,你自己有十五萬兵馬,那就應該和劉玉說的那樣,誇大幾倍啊。這樣纔可以讓被人猜測你的兵力啊。可惜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可惡啊。諸葛亮這傢伙真的很狡猾啊。”孫策知道自己的佈置已經算是失敗了。
在兵力懸殊很大的情況下,再多的佈置都是徒勞的。江東的士兵即便再悍不畏死,也抵不過這麼多兵馬來襲啊。
周瑜暗恨自己無能,怎麼就想不到諸葛亮會有這麼多的兵馬呢。要是早點派出斥候打探虛實,就不會那麼被動了。
可是按照江東現在的情況,需要派出多少斥候才能夠打探清楚啊。諸葛亮打着這樣的意圖,就不會讓江東的斥候能夠安全的回來彙報的。
就在孫策懊悔的時候,一個個壞消息都傳達了回來。
“劉軍先鋒大將關羽、張飛二人各帶一萬兵馬已經突破各道防線,並主動尋找我軍挑戰。我軍不斷撤退,劉軍先鋒與主力將很快到達柴桑?!”孫策都站了起來,諸葛亮居然有張飛和關羽兩大的大將來當先鋒,江東可以擋得住的沒有幾個啊。
周瑜也被震驚到了。這劉軍的行軍速度會不會太快了。
完全失算了。諸葛亮完全就不是按照套路來玩的人啊。
“緊閉四門,準備死守柴桑!”孫策下達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