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關興力斬四將,蜀漢軍中再也沒有人對趙舒任用他爲先鋒質疑,所以大軍進發天水,仍舊是關興的“鎮南將軍”旗號行進在蜀軍的最前面,也是最先遭遇到韓德的曹魏兵馬。對於關興來說,所謂的“西涼猛將”韓德也不過是祭刀的牲口,很輕鬆簡單的就送他下去與四個兒子團聚。蜀軍再勝,士氣高昂,於路趕殺曹魏敗兵,追出數裡之外。
眼見前面地勢兇險,副將李豐還能保持住一絲的冷靜,上前喊住正在瘋狂砍殺魏軍的關興,道:“韓德去而復來,安國需得小心有詐。”對於這個善意的提醒,關興只是嗤之以鼻,絲毫不作理會,繼續揮軍前進。曾經的關興,並不是一個聽不進去意見的人,近日來的改變,其中原委李豐自是心知肚明,卻又不能坦言,只得嘆息一聲,默默跟隨在關興身後。
其實李豐的猜測是很有道理的,韓德剛剛大敗一場,又敢前來挑戰,多半是有詭計。當然這個詭計並不是夏侯懋或者韓德設想出來的,而是程武臨時急中生智。對於他來說,韓德自尋死路,陳晟的部隊完全沒有必要爲這樣的垃圾遭受損失,不如就藉着韓德敗軍爲誘餌,埋伏兩旁,等候蜀軍追殺而來,也好反敗爲勝。眼看着“漢鎮南將軍關興”的旗號進入包圍之內,陳晟對程武捨棄同袍的那絲不滿,也暫時消除,將槍一招,便首先搶出,直取將旗下的蜀漢青年虎將,關興。
面對四面合圍上來的曹魏軍隊,蜀軍頓時有些慌亂,即便李豐也顯得有些畏懼,只有關興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笑容,似乎這纔是他所期望的結局。曹軍的人數雖然不比蜀軍多很多,但佔據有利地形,而且作戰也比剛纔韓德的部下更加英勇頑強。相反蜀軍是在大勝之際,追殺對方,完全沒有想到會有埋伏,此刻有不少軍士都覺得韓德的軍隊或者是故意戰敗,以引誘他們入甕。這樣一來,士氣跌落,抵抗一陣便都向後潰退。
兵敗如山倒,一旦士卒不肯用命,那麼再繼續戰鬥下去顯然是沒有任何的意義,李豐急忙趕到關興身旁,道:“魏軍果有埋伏,安國可速退。”關興瞟了他一眼,淡然道:“汝可帶人先撤,吾自斷後。”這兩日的相處,李豐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關興的變化,心中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待要再開口相勸,關興卻已經打馬迎向了殺來的魏軍將領。兩人剛一接戰,便殺的難解難分,而李豐深知不能再過於拖延時間,否則一旦被魏軍封堵後路,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李豐對於趙舒還是沒有過多的好感,雖然他曾經饒過自己的一條性命,但國家社稷遠比個人恩怨重要的多,何況張紹一家三口慘死的場景,仍舊還深深地烙印在李豐的心中。可是李豐帶兵作戰,盡心盡職,並不是因爲趙舒,而是爲了蜀漢一統天下的宏願。此刻戰事不利,李豐必須爲大局考慮,爲屬下的數千士卒考慮,爲蜀漢以後的進攻考慮,所以不得不選擇帶隊離開。
蜀軍畢竟還是訓練有素的部隊,在李豐的指揮之下,很快就有組織的向後突圍。奈何截斷歸路的卻是陳晟部下的士卒,更有許儀這樣的猛將堅守,蜀軍一時並不能有效突。雙方都算是精銳之師,一方想盡力突圍,另一方卻又拼死抵抗,交戰良久,雖然戰事兇險萬分,卻都不能完全擊潰對方,成膠着勢態。
戰事拖延愈久,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蜀軍久不能突圍,很可能打擊士氣,進而促使不少士卒或者四下潰散,或者繳械投降。而對於曹魏軍隊,又要時刻擔心趙舒的大軍趕來救援,所以雙方都想着速戰速決,戰鬥愈演愈烈,喊殺之聲震天動地。
終於勝利的天平有些向着魏軍傾斜,因爲關興在與陳晟的交戰之中,不敵受傷,雖然被部下拼死搶出,但傷勢頗爲嚴重,一直昏迷不醒。見到一向以勇猛著稱的關興都也受傷,不僅僅影響了李豐的判斷指揮,更影響了整個蜀軍的士氣。此消而彼漲,一時之間魏軍氣勢大盛,將剩下的蜀軍重重圍困,不需多少時間,便可一舉殲滅。
關興重傷,自己被圍,李豐近似於絕望,但作爲將門之後,他深深地明白,戰場上失敗者也要有失敗的尊嚴,所以並沒有放棄抵抗,更沒有想過要棄械投降,繼續提着佩劍,高聲指揮部下竭力阻擋曹軍一波又一波的強大攻勢。正因爲他的頑抗,刺激了蜀軍的士氣,戰場之上,將領就是士兵的旗幟,只要這面旗幟不倒,士兵就總還會盡力支撐,直到最後的那一刻。
雖然李豐的抵抗,並不能阻止魏軍的推進,但卻爭取了時間。就在他自己都感覺到要崩潰的時候,一面醒目的旗幟拯救了他,也拯救了剩下的數百蜀軍。當繡有“漢大將軍趙舒”的帥旗映入眼簾,李豐難以壓制心中的喜悅,高聲喊道:“大將軍來了,大將軍來了。”所有的蜀漢士兵在這一刻,都如在黑暗的深淵之中,看到一絲的光明,一起歡呼雀躍,在被動抵抗多時之後,終於主動向着趙舒旗號的方向突圍反擊。
陳晟與程武本來是想一口將蜀漢的前鋒部隊吃掉,但在最後的關頭,趙舒終於趕到,畢竟魏軍人數不多,遠不能與蜀漢後面的大軍相抗衡,只得遺憾的帶領部下撤退。遺憾歸遺憾,此戰卻是魏軍的第一場勝利,而且重創蜀軍前部,重傷先鋒大將關興,對於陳晟二人來說,已經算是一個很好的結局了。
魏軍遠去,李豐的心中終於鬆了大口氣,竟然一下跌坐在地上,旁邊護衛還道他也受傷,急忙攙扶詢問。李豐並沒有受傷,只是開始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現在突然放鬆,顯得有些虛脫而已。被扶起之後,李豐讓軍士擡好關興,急忙向着援兵趕去。行至軍前,卻只見桓易,不見趙舒,不禁疑道:“大將軍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