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和呂后之間,到底有沒有什麼關係呢,劉爭也不太想要去知道,總之,呂布對於上將軍的這個職位,倒是還算滿意。
畢竟,歷史上的呂布,幫助王允滅了董卓之後,也只是被冊封了一個奮武將軍的雜牌將軍的名號。
官職冊封,只是代表着他們的職權,並不說明他們在劉爭軍中的地位。
能夠說明地位的,還是要看爵位。
爵位纔是顯赫的代表。
劉爭斟酌了一下,最後從自己的軍隊之中,挑選出了五個人。
分別是呂布,黃忠,徐晃,孫堅,甘寧五人稱之爲五虎少將。
賜予他們少將爵位。
其餘營長一級武將,全部封賞上校爵位。
副營長則是少校爵位。
曲長一級的武將,冊封爲上尉。
副曲長則是少尉。
屯長一級的則是上士。
隊長級別的人,開始擁有爵位,從下士開始晉升。
而士兵被分成三等,擁有一二三等的功勳,就可以晉升爵位。
劉爭綜合了一下自己麾下的這些武將,這些年來的功勞,論功行賞。
並且將晉升的方式,也明確的寫了出來,並且告知他們,那些武將和士卒,都很滿意。
武將們滿意的是能夠通過爵位表明地位。
而士卒們滿意的則是,他們可以明確的看到晉升的希望,只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他們也有一天,能夠晉升成爲上校,少將。
而劉爭之所以最高的五位將軍,也不過是冊封了少將的爵位,那是因爲現在天下還未太平,如果現在就直接封賞到了上將,日後再立功勞,可沒別的封賞了。
所以還是要先預留一下日後的冊封爵位。
雖然很多人,因爲要鎮守各大州郡的原因,並沒有能夠來參加這一次的登基大典。
但是這並不妨礙,劉爭將他們冊封的消息,傳播到各個角落。
劉爭手下的錦衣衛,如今擁有了很多的人員,情報和通訊都已經很強了,特別是在劉爭自己掌控的這些地方。
劉爭直接派人將消息傳播到了各處,頓時,劉爭麾下,士氣高漲,空前熱烈。
當然,有人高興,自然有人不高興了。
劉爭這邊,人人興奮,都興高采烈,而同一時間的洛陽,卻是震怒了。
劉爭稱帝的消息,經過了幾天時間,終於傳播到了洛陽這裡。
其實,早幾天,洛陽這裡的人,就已經知道了。
因爲在劉爭稱帝之前,劉爭即將稱帝的消息,就已經在吳郡附近傳播開來,那些藏匿在吳郡的細作,將這個消息傳遞迴洛陽的時候,差不多剛好就是劉爭稱帝的這幾天。
何苗拿着手下細作傳過來的消息,在洛陽的皇宮大殿上,氣的發抖。
他一甩手,將手中的竹簡丟了出去,竹簡丟在地上碎了一地。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些反賊,還當真敢稱帝!”
何苗最害怕的就是劉爭稱帝,因爲出現了一個袁紹,已經有損了他們皇室的威嚴,漢朝國運不穩,很多人私下已經開始議論紛紛,說劉辯的皇位的正統不正統了。
按理說,劉辯的皇位,其實是很正統的。
畢竟劉辯是漢靈帝的長子,由他繼承皇位,無可厚非。
可偏偏,劉辯小的時候,被劉爭劫走了,還被許攸他們押着去了冀州當了一回傀儡皇帝。
這樣一來,漢靈帝死的時候,劉辯沒能夠直接繼承漢靈帝的皇位。
反而是小孩子劉協在大臣的慫恿下,繼承了帝位。
可是後來劉辯又回來了,何進這個大舅,在文武百官全力反對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效仿當年的大將軍霍光,廢了劉協的皇位,改立劉辯爲帝。
本來,這個事情,就是不合禮法和宗制的。
就算劉協的皇位不當了,劉協怎麼樣也算是當了一陣子的皇帝,下一個繼承皇位的,輪不到劉辯,而是劉協的下一代。
可惜,劉協沒有下一代,這樣一來,只能找最親近的人,那自然就是劉辯了。
雖說這樣,也無可厚非,但是總歸還是會被人嚼舌根子。
十五歲的劉辯,已經懂一些事情了。
他坐在龍椅上,神色有一些慌張,雖然劉辯只有十五歲,可是他這十幾年的經歷,卻是不平凡。
10歲之前的劉辯一直都待在皇宮之中,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
可是10歲之後,劉爭的神兵天將突然殺入皇宮,不但害死了漢靈帝,同時還將年幼的劉辯劫出了皇宮,讓小小年紀的劉辯在外奔波流離,也是那一年十歲的劉辯成爲了皇帝,雖然只是傀儡皇帝,但是也讓他明白了世事艱險。
後來雖然被放了回來,重新回到了洛陽,又進而成爲了皇帝,可是這些年以來,他一直都是別人手中的傀儡。
一開始是王芬的傀儡,後來變成了何進的傀儡,再到現在他依然不過是何苗手中的傀儡皇帝而已。
雖然劉辯已經有十五歲了,到了可以自己理政的年紀,但是把持朝政的何苗根本就沒有想過將權利交還給他。
甚至何苗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了劉辯,讓劉辯納爲妃子,只等劉辯生一個兒子出來。
如果劉辯有了兒子,那劉辯甚至會死的更快,隨便找個方法殺了劉辯,又可以另立新帝,何苗還能掌控朝廷幾十年。
所以劉辯根本不敢反抗何苗,在何苗的面前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皇帝,他不敢發表自己的任何看法。
就連此時的大將軍何苗問他話,他也只是遮遮掩掩,不敢直言。
“陛下,那些反賊居然公然違抗朝廷,宣佈稱帝,簡直豈有此理,臣認爲,應調撥軍隊徹底消滅劉爭這些反賊,陛下意下如何?”
何苗的話讓坐在龍椅上的劉辯立刻就有一些不知所措。
平時不看奏章的何苗,當然不知道此時大漢的國力困難到什麼程度。
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力空虛,再加上最近這兩年收成不好,又有瘟疫橫行,瘟疫的出現,帶來的就是第二年的洪水和旱澇。
收成自然就不會好,各地饑荒連連,百姓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