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魏之政體

感謝黑暗聖子——華煉兄弟投的兩張月票,感謝無奈的方便麪兄弟投的一張月票!

“魏國初建,對於日後之體制,諸位有何看法?”

曹操這一次從祭天壇剛剛回來,就馬不停蹄的接見各位大臣,當然不是爲了秀一下所謂的魏王之威,要不是爲了體驗一下魏王和魏公的區別,而是爲了日後魏國的政體。+,

政體這個東西,在後世經過西方的影響之後,當然就是所謂的什麼君主獨裁或者君主立憲等等,但是在東漢這個時候,所謂的政體,說白了,其實就是朝廷的體制。

周秦漢三朝的政體互不相同,周朝太過久遠就不多說了,至於秦朝,則是承接周朝經過修改之後,而出現了三公體制,而接下來接班的漢朝,也是從秦朝的政治修改而來,直到此時出現了三公九卿制制度。

原本按照歷史來,漢朝創建而來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其後接班的魏、晉兩朝還是存在過一段時間的,直到隋唐才最終消失,不過由於曹操這個有着後世記憶的人存在,三公九卿制在魏國政體之上的消失,是顯而易見的了。

“回稟王上,依照臣之見,漢朝之三公九卿制度,傳承至今已然不堪用,相反王上昔日所創建的三省六部制,不但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行動力,更是讓一些沉官消失,因此以臣之見,我魏國政體最好者,莫過於三省六部制!”

“王上,臣附議。三省六部制,乃最爲契合我大魏國情之制度!”

“王上。臣附議!”

不說這些大臣們都是聰明人,都是很清楚華夏官場之上的一些潛規則。明白剛剛曹操的那一番話只不過是做個樣子罷了,就算不明白,這些已經從三省六部制之中獲得好處的既得利益官員,怎麼樣都不可能讓曹操廢棄三省六部制,改用其他的制度。

“三省宰相和六部尚書,你們的意見呢?”

中下層官員附議,讓曹操心中大喜,底氣更足了,雖然很清楚着既得利益階層的官員們。不是那些讀書讀傻了的士子,對於他們來說,所謂的節操根本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看到那些昔日反對三省六部制最爲激烈的官員,此時卻是一個個大義凜然的提議用三省六部制,曹操心中惡心之餘,也是頗爲欣慰的。

畢竟從這些官員無節操的行動之中,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三省六部制,此時已然不同於初生的那個時候。在它的下面,已然出現了一龐大的既得利益階層。

中下層官員都同意了,那麼爲了把一場秀做好,做完善。曹操還是不介意浪費一些時間,親自詢問一番三省六部中的巨頭,三位宰相和六位尚書。

“回王上。臣等以爲,三省六部制雖然實行不久。然而卻是最爲適合我大魏之政體,臣等附議!”

九人的答案顯而易見的。身爲三省六部制之中得利最大的他們,當然不會反對這個即和自己利益,同事對於國家也大有好處的三省六部制,成爲魏國政體。

看着底下盡皆彎腰的文武們,曹操嘴角揚起了一抹笑意,開口笑道:“好,既然各位卿家都認可,那麼孤再次宣佈,至今日起,三省六部制,將成爲我大魏之政體!”

“王上英明!”

文武百官們,這一次的聲音之中的感情,可謂是十分的真誠了,曹操確定三省六部制,就等於是維護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當然覺的曹操英明瞭。

看着底下高呼自己英明的文武,曹操再一次感覺到了,身爲上位者,實政的時候,強硬的來無疑是非常蠢的,只有這樣表面看上去是聽從臣下的建議,顯得自己善於納諫,實際上,卻是在不聲不響之中完成了自己的目的。

“王上,我大魏初建,確定政體僅僅是其中之一,還有一件事,還需王上早日確定爲好。”

剛剛因爲曹操的詔令而從幽州剛回來的門下省宰相荀彧,手持圭玉出列向着曹操道:“王上,我大魏初立,雖有諸多事宜還未解決,然而以臣之見,確定我大魏都城,纔是最爲重要的事情。”

“恩,荀愛卿所言有裡,對於我大魏國都,諸位可有什麼好的意見?”

曹操這一次可不是在作秀了,而是真的不知道要把魏國的首都設立在哪裡好了,要是是一千多年之後,明朝末期的時候,曹操絕對二話不說,會把首都設立在南京。

畢竟那個時候海洋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還要超過陸地,而要想把華夏這個傳統的大陸帝國,變成大陸海洋兩棲帝國,將首都設立在長江邊上的南京,無疑是最好的。

然而此時嗎,先不說南京地處此時的揚州,而揚州還在孫堅的統治之下,光光是就憑藉現在的科技,想要進入大航海無疑是癡人說夢,如果把首都設立在南京,不說距離北方太過遙遠,光是此時還未徹底開發完成的揚州,就直接將南京成爲首都這個想法給劃掉了。

南京這個想法被曹操主動從腦海之中劃掉之後,曹操想到了後世的首都北京,北京可謂是數朝首都,將其立爲首都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僅僅片刻,這個想法同樣被曹操主動的給劃掉了。

畢竟此時的幽州就和江東的揚州一樣,都未完全徹底開發出來,後世的元明清三朝將北京立爲首都,那都是有着各自的政治考量,元朝不用多說,北京也就是元大都,可是靠近蒙古草原的,這對於即是華夏元朝皇帝又是蒙古可汗的元皇帝來說,無疑是十分合適了。

至於明朝,那就更簡單了,舉兵發動靖難之役的永樂大帝朱棣,他的根基和老巢,可是就在北京的,再加上明朝兩百多年,說白了就是和蒙古這個元朝的殘餘作戰的歷史,將北京設爲都城,未嘗沒有因此來激勵後世的皇帝和明大臣們,牢牢記住蒙古人的危害。

朱棣的想法顯然是很成功但是也算是失敗的,明朝兩百多年,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其目光都集中在蒙古人的身上。

兩百多年下來,曾經征伐整個世界的蒙古人,也算是被明朝從戰爭和經濟之上直接打殘,雖然明朝本身最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可謂是元氣大傷,但是朱棣當初的想法顯然算是成功的。

第124章 悲劇的董承第155章 臨近決戰第1492章 全面開放第637章 南蠻(一)第404章 仁君曹操!?第1075章 南洋途中(一)第208章 酸棗降第310章 印刷術第979章 西方來人第577章 變故第942章 行政改革(一)第655章 另一個戰場(一)第549章 反敗爲勝!第218章 追殺呂布第807章 狼蛇之輩第574章 柴桑之戰!第848章 冬日大雪第1279章 尋求幫助第406章 輸在廟堂第477章 內部爭鬥第116章 長安鉅變(中)第891章 天下精銳第486章 修整!第1215章 慘烈廝殺(一)第1084章 神威炮第849章 商業發展第504章 形勢突變!第742章 許褚戰孫策第392章 不可棄第231章 盛宴第842章 狗奴撤退第4章 逃脫相國府第1231章 勇不可當第493章 烈焰焚城!第393章 下邳陷第832章 死傷慘重第423章 分歧第781章 王宮陷第708章 安扥尼努斯敕令第915章 齒關攻防(一)第124章 悲劇的董承第1316章 即將屈服的金國第1326章 打着一手好算盤第170章 商定婚約第1180章 聯合(二)第944章 行政改革(二)第270章 兵臨柳城第809章 攻破營寨第225章 消失的八健將第344章 暗潮涌動第937章 邪馬臺投降(二)第149章 急襲襄賁第1112章 時移世易第927章 烏孫王后的心機第247章 華佗到第428章 大勢第234章 敲打第1190章 金奸(二)第782章 血戰不降第1202章 大敗金軍第183章 刑場處死第387章 戰爭起第390章 徐州陷第537章 大宛使者第924章 王城攻防戰(四)第445章 神威將軍第316章 臥龍諸葛亮第1099章 夏侯淵的鬱悶(一)第1472章 流行畫第1388章 未來的天下第1393章 席捲諸行省第1382章 大廈將傾第605章 諷刺!第1285章 天災第952章 混亂無比(四)第679章 征服(一)第357章 危機第1287章 虎頭蛇尾第1357章 科捏爾城第424章 北方統一第1313章 玄甲登場第1387章 進逼上京第975章 世事無常(一)第574章 柴桑之戰!第1052章 可惜了(二)第426章 朕即國家第571章 襲荊州!第249章 醫府第944章 行政改革(二)第1374章 千秋霸業第906章 破城第1232章 棄城撤退第194章 毒士的陰毒第947章 財帛動人心(一)第171章 回師兗州第91章 濮陽攻略三之人心難測第188章 東窗事發第420章 冷酷無情第685章 貴霜異動!第694章 大敗貴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