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趕回宛城,固然可以消滅劉備軍,但如此一來,對我方並無利好之處。曹軍消滅劉備軍之後,進入宛城,宛城便再度固若金湯矣。而我軍如今只剩兩萬之衆,全無攻下宛城的可能。經此一戰,荊州大傷元氣,非數年不能恢復,宛城從此將無法復奪也。”蒯越繼續向蔡瑁解釋其中的利害關係,“而劉備軍拿下宛城,所擁兵力不過萬餘,宛城守備力度必將有所減弱,我軍還有幾絲奪下宛城的把握。”
“照這麼說,難道我們要爲了劉備軍和曹軍在這裡死磕不成?曹軍雖然士氣下降,但數量終究不少,就算我們把曹軍打敗了,估計也剩不下多少人了。到時劉備就算只有一萬人,恐怕我們也不是他的對手啊,拿下宛城仍不知要等到何時。”儘管蒯越的分析很有道理,但蔡瑁依然憤憤不已,甕聲道。
聽聞蔡瑁之言,蒯越捋了捋頜下短鬚,道,“越有兩策,還請將軍斟酌。”
“願聞其詳。”蔡瑁道。
蒯越遂將自己想出的計劃詳細地道與蔡瑁聽:“第一策,我軍阻截曹軍,但不必用盡全力,攔一部分,放一部分。這樣就算有一部分曹軍趕到宛城,人數大抵也和劉備軍相等,兩軍廝殺,多半是兩敗俱傷的結果。而我軍對付另外半數曹軍,壓力則能減輕許多,擊敗對方所付出的代價也能減去不少,據在下估計,如果面對的只是半數曹軍的話,那麼在如今我軍士氣戰意佔優的情況下,擊敗對方後我軍至少還能剩下一萬以上的兵力,屆時趕去宛城,定能坐收漁利。第二策,我軍放曹軍離去,但遠遠地尾隨其後,等到曹軍和劉備軍混戰之時,一鼓作氣殺出,或可取得出人意料的戰果。二策之間如何抉擇,還請將軍定奪。”
雖然平時與蒯越並不算和睦,但在聽完其計策之後,蔡瑁也不禁對其表示佩服。蒯越蒯異度當真不愧爲荊州之智囊,所籌謀者,果是不同凡響。
按蔡瑁的心思,他是想選擇第二條方案的,一鼓作氣殲滅兩支敵軍,這樣的風格蔡瑁很是喜歡。
然而正在這時,士卒來報,曹軍分兵行動!
操軍分兵?蔡瑁和蒯越得知消息,對望一眼。
他們第一時間就猜出曹軍分兵的目的,無疑是以一支部隊拖住自己的追擊,然後另一支部隊火速馳援宛城。
看來,曹軍將領確非庸才,在這種情況下分兵雖然只能是局勢更爲危險,但對於曹軍而言,卻是唯一可行之道——尤其是在他們並不清楚自己會故意放水的前提下。
曹軍的分兵之舉雖然也合乎自己的心意,只不過這樣一來蒯越的第二條計策便無從實施了。
“好吧,那就由我們先把殿後的曹軍消滅掉,然後再趕去宛城坐收漁翁之利吧!”蔡瑁大喝一聲,指揮士兵攻擊殿後的曹軍。
————————————————————————————————
高順帶着一萬兩千人,在通往宛城的道路上急行軍。
原本高順認爲,自己帶着將近一半人馬“逃離”戰場,蔡瑁必定會瘋狂地派人圍追堵截,儘管有徐晃分兵斷後,可自己的人馬想要衝出劉表軍軍營也要費上好大一番工夫。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蔡瑁最終只是讓手下的士兵向徐晃的兵馬發動攻勢,對於自己這一萬兩千人竟是不聞不問,任由離開。
雖然高順還沒弄清楚蔡瑁此舉意義何在,不過能夠輕鬆離開劉表軍軍營也是好的,畢竟現在就損失人馬的話,就算趕到宛城所要面對的壓力估計也絕不會小。
既然沒有追兵,當即高順指揮軍隊,以最快的速度趕往宛城。
從劉表軍軍營趕回宛城的這一段路途中,雖然多是坦途,但道旁也不乏一些能夠埋伏軍隊的樹林,萬一對方設下伏兵,在自軍急行之時突然殺出,那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說按一般常理推論,劉備軍奇襲宛城,怕是不會分心設置伏兵。
只是,若是什麼都只以常理而論的話,又有誰有能想得到劉備會突襲宛城呢?
更何況,諸葛亮的才智,無論你怎麼高估恐怕都不會算過分,但是你只要稍許有所輕視,那便很有可能就是萬劫不復之局。
以高順後世穿越者的見地來看,他或許可以對別人有所小視,但唯獨對諸葛亮,高順絕不敢有絲毫懈怠。
萬一道旁真被設下伏兵……那自己又該如何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