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升,你爲何不休息幾日?”原平的官道之上,二十來匹駿馬正飛馳着,夾雜在隊伍中的秦誼也是對着身旁的黃忠笑道。
“我已經錯過了太多東西,只想不要再錯過什麼!”
“都有這麼一個精神頭,咱們定能成就一番事業!”秦誼也是對老當益壯的黃忠豎了一根大拇指。上一世秦誼上班的時候,單位裡有一個領導那可是精益求精,什麼事都要求的很嚴格,原先做下屬的時候,秦誼非常討厭這種領導。但現在做了領導,秦誼還真喜歡這種手下,而黃忠好像就是這麼一個人。
中午秦誼簡單招待了黃忠一番,本來想把黃忠安排休息一下,不過黃忠聽到秦誼有事需要外出,也是主動請纓要跟着出去。
這次秦誼出門,是跟隨新鮮出爐的原平假縣丞秦騰去原平縣城上任的。作爲秦家的下一任家主,秦騰的才具只能算是一般,坐到原平假縣丞的位置,恐怕會相當吃力。
所以秦誼便帶着陳羣一起隨秦騰上任,秦誼本身就在大將軍府裡做過小吏,對一些官場上的事情非常熟悉,陳羣更是暗恥遊戲中政治接近滿分的大神,有他兩個人相助,秦騰這假縣丞當的也是值了。
除了陳羣以外,秦誼的其他班底黃忠、典韋、陳到也是悉數跟隨,到了城中,少不了也要讓他們展示一下自己的本事,以便起到震懾宵小的作用。
“除了縣令高崇外,還有一個縣尉王巖,我聽說此人比較附庸風雅,所以我帶了一副伯喈先生的書作,準備獻給王縣尉!”和黃忠他們幾人寒暄了幾句後,秦誼又是跑到自己那個便宜父親身邊,和秦騰、陳羣商量上任的事情。
縣領導就是縣令、縣丞和縣尉,比起什麼都能管但是什麼都管不了的二把手縣丞,三把手縣尉職權要小不少,但掌治安捕盜之事,手底下有的是人,是負責執行辦事的人。
像是原平縣尉王巖,手下就有將近五十餘人的遊徼,等遇到鮮卑、匈奴入侵的事情,王巖還能組織縣裡的郡兵作戰。
不包括秦趙這種豪強的私兵,原平縣裡還能拉出五百餘人的郡兵,秦家想要主宰原平,架空縣令高崇,首先必須要把王巖搞定,搞定了王巖之後,高崇就是一隻沒有牙的老虎了。
而打聽到這個縣尉王巖比較喜歡字畫,秦誼也是準備雅賄一番,他那裡可是有一大堆蔡邕的書法作品。作爲蔡邕的關門弟子,秦誼可是沒少給自己謀福利,蔡邕一些練字的廢紙都被秦誼收集起來。
秦誼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是KMT元老於右任書法水平非常高,很多人求他的字不得。但是在於右任工作的辦公室大樓,卻是有很多人喜歡隨地小便,非常生氣的于右任便寫了一張“不可隨處小便”的紙條貼在那個經常被人小便的地方。
雖然于右任的字非常值錢,但是他這次寫的內容卻是難登大雅之堂,所以也沒有人打于右任這張紙的主意,直到有個聰明人看到了。然後這個聰明人就把這張紙給揭走,將上面的六個字剪開,重新排列順序裝裱了一下,弄成了“小處不可隨便”這麼一句非常有哲理的書法作品。
秦誼拿到蔡老師練字的廢稿實在太多,足夠他裁剪出不少能夠送人的書法作品。對於王巖這種小角色,秦誼自然不捨得送蔡老師的佳作,送點兒剪輯之後的作品就行了。
聽着兒子在那裡規劃如何引誘我們大漢王朝的好乾部王巖下水,秦騰也是撫摸着鬍鬚不說話,和他那一表人才的兒子秦誼一樣,秦騰長得也很不錯,看上去就像是個人物,所以秦誼給他制定了一個策略,那就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單純一副皮相,還是能夠忽悠住不少人的。而秦騰也是入戲頗深,還沒到原平縣呢,就開始裝深沉了。
“咱們剛到原平縣城,初來乍到,一定不要心急,先把情況都摸清楚,不要着急奪權!”真正行使原平縣丞職責的陳羣也是強調道。以潁川陳氏的威望,倘若陳羣出仕,肯定不會是從縣丞這種小官做起,但這終究將會是陳羣第一次接觸大漢帝國龐大的官僚體系,也是讓他有些小激動。
託大漢四百年萌陰的福,原平縣裡大漢王朝的統治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哪怕是中央現在已經毫無權威可言,大部分州郡還是保持在之前的行政狀態,漢室的政權還能夠維持運行。
所以秦誼一行人進入原平縣城,就是悄悄的進城,打槍的不要。先把情況摸清楚後再逐步通過拉攏王巖來達到架空高崇的目的。
Wшw .тTk an .¢〇
聽了陳羣的話之後,秦誼也是重重得點了一下頭。隨便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此時的秦誼在想另外一件事——縣丞張琦可以去世,爲什麼縣尉王巖就不能死呢?如果王巖不配合,秦誼可以讓典韋過去暗殺王巖,韋哥本來就是能充當殺手的。
王巖手下的郡吏基本上都是原平幾大士族豪強家的人,像是班家、郝家的子弟,也是存在着被秦誼收買的可能。
當發現自己有機會控制原平縣的時候,秦誼的膽子大了,心也黑了。
“秦剛!你小心點兒,前面那個山谷裡,一年前可有個商隊被人給截殺過,死了三十多口子,有人懷疑是烏桓人乾的!你給我仔細看看!”也就在這個時候,一直不說話的秦騰,也是大聲對着隊伍前面充作斥候的秦剛喊道。
走到這裡的時候,讓秦騰想起了自己之前遇到過的一次慘案,也是忍不住提高了警惕。
“烏桓人!?”當聽了秦騰的話之後,秦誼也是一愣。如果不是秦騰這一嗓子,他早就忘了老家原平其實還生活着不少烏桓人的。
——我是新官上任的分界線——
“夫燕亦勃、碣之間二都會也……北鄰烏桓、夫餘,東縮穢貉、朝鮮、真番之利。”——《史記·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