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前時去信曹操,給他指點形勢,勸其撤回東郡。
信中雖然舉出了曹操現今存在的幾個劣勢。
如曹操是在沒有朝廷令旨的情況下,通過一些兗地士人的運作和支持,乃才當上的兗州刺史,既已名不正言不順,又是剛走馬上任未久,兗州的人心尚未盡附,是其一。
曹操先是敗於任城,鮑信繼而又兵敗身死於壽張,幾次大敗,兗州的士氣已然落到谷底,是其二。
袁遺、吳資,尤其張邈,在這個時候,且是各懷心思,皆不能依仗,是其三。
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好像勝券的確已在了荀貞的握中。
但其實,荀貞那時並未沒有與曹操決戰的心思,其信中所言,僅是恐嚇罷了。
因爲徐州兵來日鏖戰的緣故,荀貞認爲樂進、趙雲、許顯、陳褒、劉備等等各部,已是將士疲憊,卻是早就打了見好就收,準備撤兵的主意。
全是戲志才一力建言,給荀貞深入地分析敵我情勢,向荀貞提出:
我軍雖疲,但兗州兵也已很疲,並且兗州兵尚有一個屢敗之後,軍心不穩的最大問題,對比之下,反是徐州兵仍佔上風。故此,他積極建議荀貞,不但不應撤兵,當此之際,還應該繼續進兵,抓住有利的戰機,以求進一步地把山陽、濟陰也順勢打下。
荀貞經過認真的考慮,以爲戲志才言之有理,遂從善如流,改了撤兵的念頭,轉以親率合鄉的兵馬,進攻山陽。
一如戲志才所料,高平、湖陸兩城的守卒,果是軍心動搖,士氣浮動,上至將吏,下到兵士,俱無有堅決守城的鬥志,稍一攻戰,此兩城便就先後投降。
又用戲志才之計,遣任犢帶領勇士百人,扮作逃難的百姓,混入到了方與城中,一戰而復奪下方與。
仗打到現在,對打下山陽、濟陰兩郡的前景,不止荀貞,便是任犢這樣的中低級軍吏,也都是充滿了信心。
將士用命,徐州兵的士氣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方與郡府的堂中。
徐州郡府的治中從事張昭此時卻面現憂色。
山陽、濟陰都是大郡,郡中名士輩出,爲了搞好戰後的撫慰、招攬工作,最大程度地消弭本地士人對荀貞的牴觸,在合鄉出兵之前,荀貞臨時把張昭召到了軍中。
張昭是荀貞帳下最有聲望的士人之一,有他從在身邊,將會大有助於荀貞的“統戰”工作。
張昭說道:“山陽的郡治昌邑離乘氏只有百里,其間無險可據。昌邑如被我軍所得,勢將會對乘氏造成巨大的威脅。曹東郡肯定不會坐視昌邑失守,我料他必會遣兵援助昌邑。
“曹東郡儘管數敗,然近月來,他頗聚山陽、濟陰、陳留、東郡各郡之兵,又廣募各郡百姓,估計目前屯駐在乘氏的兗州兵民,大概不下兩三萬人。他若是大舉支援昌邑,……明公,這會是一場大戰啊!我軍的兵力不如曹東郡,戰事如果僵持,勝負則將難料!”
荀貞以爲然,說道:“張公所言甚是。”問荀攸、戲志纔等,說道,“卿等有何良策?”
戲志才笑道:“張公無須憂慮。倘使袁伯業沒有棄郡而逃,山陽軍民萬衆一心,固守昌邑的話,此戰確是勝負難料。但是而今,袁伯業帶着半數的郡兵逃去了乘氏,山陽眼下無主,昌邑缺兵少將,我料昌邑縣城今時,必定人心惶恐,我軍攻之,卻是不難。”
張昭問道:“若是曹東郡遣兵往援,如何是好?”
戲志才從坐榻上下來,問荀貞借了佩劍,行至堂中的地圖前,以劍鞘指昌邑城的位置,說道:“昌邑離乘氏雖近,但中有泗水相隔。昌邑在泗水南岸。曹東郡如援昌邑,只有兩條路可走。”
他把劍鞘移動到昌邑西北方向的乘氏,向下畫回到昌邑縣,說道,“由乘氏出兵,渡濟水,入昌邑縣城,這是一條路。”
把劍鞘朝昌邑的西南方向移動,停在了濟陰郡的郡治定陶,說道,“定陶距昌邑也不遠,亦百里之遙。曹東郡的另一條路,就是從定陶出兵,援助昌邑。從定陶出兵到昌邑,雖然也需要渡過濟水,但濟水就在定陶城南,相比走乘氏,得在昌邑城外渡河,卻是安全了許多。”
張昭聚精會神地看着地圖,聽戲志才說到此處,插口問道:“君的意思是說,曹東郡不會從乘氏出兵援助昌邑,而定是會從定陶出兵,援助昌邑麼?”
戲志才微微搖首,說道:“兵家之道,虛虛實實。曹東郡到底會從哪裡出兵,援助昌邑,我不好判斷。”
“那君是何意也?”
“我的意思是,雖不好判斷曹東郡會從何處出兵,但他出兵的道路總共就只有這麼兩條。那麼,只要我軍分別把此兩條道路堵上,不就可以斷了昌邑的外援麼?袁伯業已逃,守卒沮喪,而外無援兵,昌邑,一鼓即可下矣!”
張昭尋思多時,說道:“乘氏到昌邑的這條道路,想來君是欲請許將軍隔絕了?”
許顯部現處的位置,在鉅野、金鄉間。
鉅野、金鄉,正在乘氏與昌邑之北。
戲志才笑道:“這得請主公決策。”
荀貞微微一笑,說道:“便勞煩君卿一趟吧。”
君卿,許顯的字。
張昭問道:“定陶到昌邑的這條道路,又該如何斷絕?”
戲志纔拿劍鞘點到了昌邑縣西南的一個位置,說道:“只要我軍能夠搶先佔據此地,定陶的援兵就寸步難前了!”
張昭看去,見戲志才點的地方,是座舊日的小城,名叫樑丘。
這座城正處在定陶到昌邑的必經路上。
張昭點頭說道:“若能把此地佔下,倒是確能阻止定陶的援兵。”不問戲志才了,問荀貞,說道,“此地,不知主公意遣何將往佔?”
荀貞已有人選,說道:“曹東郡的援兵隨時可能會出發,樑丘城距離方與,百里遠也,不宜用步卒往奪,當需騎兵。玉郎可也。”
……
乘氏縣外的營中。
曹操與程立、陳宮、滿寵等等屬吏計議。
高平、湖陸、方與相繼失陷的軍報絡繹傳來。
曹操雖知因了袁遺的逃跑,山陽郡此時必定人心散亂,卻也實在沒有想到,徐州兵的進展速度居然會這麼快,短短的三兩日功夫,就接連打下了高平等三座城池。
自方與往西,過了東緡,就是昌邑了。
陳宮語氣堅定地說道:“明公,昌邑不可不援!而且時不我待。敢請明公,即刻遣將出營,火速援救昌邑!不然,恐將晚矣。”
程立是不贊成在山陽、濟陰與徐州兵死戰的,在他看來,目前最好的對策,應是暫避徐州兵的鋒銳,撤入東郡,依仗黃河自御,候徐州軍兵鈍了以後,再尋機與之作戰。
但那天經過與曹操的談話,他而下也知,曹操所憂者,是擔心如果不顧陳宮等兗士“保家衛國”的要求,於現下即撤入東郡,只怕便會就此失去大部分的兗州士心。
平心而論,曹操的這個政治考慮,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程立雖是反對陳宮的建議,從曹操的顧慮角度出發,卻能不再提出異議。
不但不提出異議,他還盡心盡力地爲曹操出謀劃策。
他說道:“我軍馳援昌邑的道路共有兩條,一條是從乘氏出兵,一條是從定陶出兵。如從乘氏出兵,需在昌邑城北渡過濟水。現今許顯部就在昌邑的北邊,他絕對是會來阻擊我軍渡河的。走定陶出兵的話,沿濟水南岸而行,可無慮許顯部。兩條道路,立以爲,走定陶爲上。”
曹操沉吟多時,乃有不同的意見。
他說道:“若走定陶至昌邑,固是可以無慮許顯部,然昌邑城西南有樑丘城,萬一被徐州兵搶先佔據,將會阻我援軍前行。”
程立說道:“可如果走乘氏,奈何許顯部?”
曹操說道:“我意兵分兩路,一路走定陶,大張旗鼓;一路走乘氏,倍道兼行。”
程立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說道:“此虛實之道也!”
“正是!以公之智謀高遠,既然提議走定陶援昌邑,那麼我料荀鎮東十之**也會這樣認爲,判斷我軍的援兵會走這條道路。如此,我乾脆就用定陶的援兵,來吸引荀鎮東的視線,促他集重兵於樑丘城,同時,令許顯掉以輕心;而援昌邑者,實乘氏之援兵也。”
程立讚道:“明公深諳兵法,立所不如也!”
援助的戰策定下,曹操便就傳檄命令駐在定陶的濟陰太守吳資,遣兵少許,聲勢大張地往援昌邑,以劉若率部從乘氏潛行。
軍令傳下,史渙當日即引戰士五千出營。
……
方與城。
爲了爭取攻打昌邑的時間,荀貞沒有在城中久留,等士卒稍作休整,就出城帶領各營,趕往昌邑。
這時如從空中向下俯瞰。
可見昌邑東邊百餘里外的方與城外,一支徐州兵馬疾往昌邑趕去;昌邑西北邊的乘氏,則相繼有兩支兵馬出發,一支偃旗息鼓,悄悄地往六七十里外的濟水渡口而行;又有一騎絕塵,從乘氏向南,奔赴定陶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