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來到荀貞的帳中,見戲志才、荀攸等人已經先到,他坐入席中,問道:“阿兄召我等來,是爲何事?”
“孟德給我來了封信。”
“信中說了什麼?”
“他向本初借了八千兵馬,欲應我之倡,共出戰擊董,問我打算何時出兵。”
“阿兄準備怎麼回信?”
“時近四月,將要夏收,等到夏收後再出兵吧。”
潁川、廣陵等地的夏收時間差不多,早的話,四五月份就該夏收了。
“二次討董”這個事兒,荀貞雖然肯定是要做的,但這次他傳檄天下,其目的卻只不過是想借此機會,再提高一下自家的名望罷了,究其本意,實是沒想着立即就出兵的,所以他打算以夏收爲藉口,暫以此回信曹操,把再擊董卓這件事稍微拖延一下,以待董軍士氣低落之時。
戲志纔等人點頭說道:“以此回信,最爲恰當。”
荀攸不覺嘆道:“諸路義軍,除君侯與孫將軍外,唯曹將軍爲匡扶社稷,討逆慷慨,捨身忘死,可稱忠勇二字。”
曹操已經大敗了一場了,幾乎戰死,在二次募兵的過程中,遇到兵亂,又是差點身死,可在帶着新募的兵卒到了河內後,卻依然積極主戰,敢於進擊,確實稱得上忠勇之稱。
荀貞心道:“漢末羣雄逐鹿,成事者唯曹、孫、劉三家,如袁紹、袁術諸輩,初時雖聲勢浩大,而最終卻落得一場空,不過是‘爲王先驅’,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啊!”
正說話間,外邊有人來稟:斥候上報,董軍似有異動。
諸人停下話頭,荀貞問道:“有何異動?”
“伊闕關胡軫部約有五千人出關南下,轘轅關部董軍亦有約三千人出關,似有東向之意。”
荀貞命展開地圖,一邊看地圖,一邊問道:“轘轅關部董軍現在何處?”
“在轘轅關西。”
“可入了我潁川郡內?”
“尚未。”
轘轅關就在潁川郡和河南尹的交界處,出關稍微向東走一點,就是潁川郡陽城、輪氏二縣的轄地,所以荀貞先問轘轅關部董軍現在何處。
荀貞看了會兒轘轅關一帶的地形圖,接着把視線投到了伊闕關一帶,轉而又問道:“胡軫部現在何處?”
“沿伊水而下,此時大約已到新城附近。”
新城離伊闕關約六十里,從新城往東南去,約百里上下便是樑縣。
荀貞注目地圖多時,問戲志纔等人:“轘轅、伊闕諸關的董軍忽有異動,卿等以爲董卓這是意欲何爲?”
當下敵情不明,只知道轘轅關、伊闕關的董軍各有異動,要說“董卓這是意欲何爲”,戲志纔等人暫時之間也難以斷定,粗略算來,至少有三種可能性。
戲志才說道:“要麼是欲合兩關之力,分西、南兩路,共擊我潁川;要麼是欲分道進擊,以轘轅關之董軍東向擊我潁川,以伊闕關之董軍南下擊魯陽袁公路;要麼是欲以轘轅關之董軍牽制我部,而以伊闕關之董軍進擊魯陽。”
荀攸、荀彧點頭稱是,皆道:“志才所言正是。”
荀貞問那來稟報之人,說道:“轘轅關出的兵馬是步是騎?”
“步騎皆有,以騎爲主。”
“伊闕關呢?”
“也是如此。”
“以騎爲主,這就是以奔襲爲目的了,……傳我軍令,命文謙立刻帶兵西進,入駐陽城、輪氏縣外,以備轘轅關的董軍來犯;再令陳午牢守郡南父城,以防胡軫部偷襲。”
來稟報軍情的這個軍官接令,待荀貞寫好軍令,即出帳外,遣人分去給樂進、陳午傳令。
戲志才琢磨了會兒,對荀貞說道:“君侯,我以爲董卓這次分道出兵,其意應不是在我潁川。”
“噢?”
“義軍諸將軍家眷、族人在京者多矣,而董卓之前卻只殺了袁家在京者五十餘口,這分明是‘嚴懲罪首’之意,殺了袁家五十餘口後,他旋即又於今時分道出兵,依我看啊,他此次出兵之目的應也是‘嚴懲罪首’,其意應在袁公路,……那轘轅關的三千步騎,想來應只不過是爲了牽制我部,使我不敢出援魯陽的罷了。”
荀攸說道:“志才說得有道理。只是,我軍剛連敗了胡軫數陣,斬獲董兵數千,卻也不能排除董卓有報復我軍之意。”
荀彧說道:“轘轅關三千步騎,伊闕關胡軫部五千步騎,合計八千,如是爲我潁川而來,這一仗不可輕視啊。阿兄,當下之要緊是不管董卓意在何地,我軍先嚴防守備爲上。”
戲志才、荀攸俱道:“正是。”
荀貞也頷首贊同,他把在帳外值戍的典韋叫進來,吩咐說道:“遣人去請孫侯來,就說我有要事相商。”
典韋應諾,出帳派人去請孫堅。
孔伷走了,孫堅已是潁川郡內唯一的長吏,但討董在前,他卻很少住在郡府,常在軍營。得了荀貞的邀請,他很快從自家軍中來到荀貞軍裡。
從長沙出來時,孫堅兵馬不少,可與荀貞一樣,卻是甲械不足,缺了不少,來到潁川后,先後從孔伷那裡弄來了不少兵械,又弄來了不少糧食,最後還又吞併了孔伷五千兵馬,加上之前和荀貞出兵、共擊董卓時,又是連勝幾場,他如今的精氣神都很高,大闊步來入荀貞帳中,人未入帳,笑聲已經先入,只聞得他笑問道:“貞之,叫我來作甚?”
待他來到帳內,荀貞先請他落座,然後把軍報轉述給他。
孫堅真是一員猛將,聽得董卓可能分兵兩路、共擊潁川,他不驚反喜,大喜說道:“正說上回進擊,打得太不過癮,董賊此回自送上門,實是最好不過!”
“轘轅關離潁川郡一步之遙,因事態緊急,適才我沒來得及與卿商議,已遣了文謙先帶郡兵去陽城、輪氏縣外駐守,以防董軍來襲,卿以爲可否?”
孫堅現在的心思多在討董上,對潁川郡的郡事不太關心,只就眼下來說,卻是並不介意荀貞插手潁川郡務,又知樂進是荀貞的爪牙,所以對荀貞調“潁川郡兵”西進屯駐之舉,他也沒有太過在意,沒覺得荀貞這是在越庖代廚,答道:“董軍如出轘轅,快則半日可至陽城、輪氏,遲則亦至多一天,先遣樂校尉帶兵馳往,以防不測,正是應該。”
“現下還搞不清楚董卓到底是想幹什麼,不知他是欲來擊我,還是欲南下擊袁公路,文臺……,卿以爲我等當下該如何應對,纔是上策?”
“以我看來,不管他董卓意欲何爲,當下之上策,莫過於你我分兵,卿屯駐陽翟,以防胡軫部擊我郡南,而我則自帶本部,西至陽城、輪氏,與樂校尉合兵,共擊出了轘轅關的那三千董軍步騎。如此,無論董卓是不是來攻我潁川的,進退戰守則都已在我手中矣。”
孫堅的這個提議看似有點粗暴,可細想之,卻不失爲是一條“好計”。
打仗打得是主動權,如坐駐陽翟不動,那就是把主動權讓給了董卓,董卓想打潁川就打潁川,想打魯陽就打魯陽,可如果按孫堅的這個提議,卻便是將主動權握在了自家的手中。
不過,孫堅此策雖可稱好計,然卻難稱“上策”。
荀貞心道:“文臺此策,固爲好計,可如董卓意在魯陽,那麼文臺貿然出兵,卻未免就有些魯莽了。”他說道:“文臺此計,誠然善策。”轉問戲志纔等人,“卿等以爲呢?”
戲志才、荀攸等也都不贊成孫堅的提議。
戲志才心道:“孫侯起自寒微,以軍功起家,急於邀名,故一聞董卓或將來犯,便勇鷙求戰,可眼下還沒有搞清楚董卓的出兵目的,貿然出戰,卻是失之於急,不利於後啊。”
荀攸開口說道:“善戰者後發制人。當下形勢未明,以我之見,最好還是先不要貿然出戰。”
“噢?公達有何高見?”孫堅問道。
荀攸答道:“董卓此次出兵,其意如是在袁公路,以我看來,他必就不會只分兵兩路。”
“此話何意?”
“袁車騎是我等此次起兵的盟主,董卓如欲擊袁公路,怎會拉下袁車騎?”
“你是說?”
荀攸對荀貞說道:“君侯不妨遣快馬探騎,往去河內方向,偵伺有無董軍行動。如有,則董卓此次出兵,其意便定不是在我潁川,而是在二袁了。”
董卓兵馬雖衆,將士雖精,但袁紹、袁術、荀貞、孫堅等卻也無一弱者,只要董卓沒得失心瘋,他就絕不可能同時進攻河內、潁川、魯陽三地,至多同時進攻兩處,料應已是他的上限。所以,如果河內方向有董軍的活動跡象,那就說明董卓這回是要進攻二袁,和潁川無關了。
孫堅點了點頭,同意荀攸的分析,卻仍不肯放棄主動進攻轘轅關董軍的提議,說道:“便是董卓意在二袁,也不妨礙我進擊轘轅關啊。”
“確是不礙。不過,以我之見,將軍與其先擊轘轅關,不如暫且稍等,等先探察清楚了董卓的意圖,然後再議進軍事不遲。”
“此話怎講?”
“將軍如出兵轘轅,那麼倘使董卓此次南下之軍意在袁公路,我軍就難以再分兵馳援之了。”
孫堅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公達之意,我知之矣!”
荀貞、孫堅兵馬有限,又要守住潁川這塊地盤,防止伊闕關的胡軫部趁機奔襲,所以不能分兵太多,至多能分兵兩路。如果孫堅先去擊轘轅關的董軍,那麼倘若董卓此次出兵的目的是在袁術,荀貞、孫堅兩人就難以馳援袁術,只能坐看袁術與董卓相爭了。
“只能坐看袁術與董卓相爭”,這看起來是“坐山觀虎鬥”,好像和荀、孫沒什麼關係,似是無害於潁川,可實則不然。
魯陽挨着潁川,袁術部隊的戰鬥力不知道怎麼樣,萬一他戰敗,脣亡齒寒,下一個被董卓全力進攻的就極可能會是潁川了。所以,儘管荀貞對袁術的觀感不佳,爲大局起見,倘使董卓此次的目的真是要進擊袁紹、袁術兄弟,卻也是不能冒着袁術戰敗的危險,坐視不理的。
故而,荀貞以爲孫堅此策雖算是好計,然難稱上策,也所以,戲志纔等人皆不贊同孫堅的這個提議。
當下諸人議論定,先以樂進鎮守郡西,以陳午坐鎮郡南,守好郡界,然後遣斥候往去河內,探看有無董軍動靜,再觀望轘轅關、伊闕關兩部董軍的具體動向,待形勢明朗之後,再議出兵之事。
!!